快好知 kuaihz

加强高校历史通识课程建设之我见

  党中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梁启超先生1922年在苏州学界的演讲中说:“为什么进学校?为的是学做人”;哈佛大学前校长劳伦斯·H·萨默斯说:“对一所大学来说,再没有比培养人更重要的使命。假如大学都不能承载这一使命,我看不出社会上还有哪家机构能堪当此任。”无论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立德树人”,还是国学大师梁任公的“进学校学做人”,抑或哈佛校长的“大学培养人”,都把“树人”作为学校教育的第一要旨。立德树人就是要培养学生学做人,具有人的德性,具备人文精神、人文素养。

  高等学校的课程一般分为专业课程和通识课程,通识课程更多地担负了培育学生做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使命。通识教育就是为了培养“完整的人”。“完整的人”首要的是具备人文精神、人文素养。

  历史学作为人文学科文史哲三大核心课程之一,其核心就是人文精神。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教育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历史课程“以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陶冶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历史,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人文素养”。

  历史学的人文本质对于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大学的历史教育应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五千年辉煌的中华历史进程中找到自己的根魂所在,坚定文化自信;在世界文明的演变中把握人类历史发展的潮流大势,养成开阔的胸襟、宏大的视野、深邃的识见;在灿若星河的历史群贤的人生伟业中,汲取远大的志向、高尚的情操、坚韧的意志,更有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等。这对于提升当代大学生的人文道德修养有着极大意义。

  目前,在我们的高中阶段,高二开始文理分科,对历史课程的学习大部分理科生也就学到高中的结业考试而已,许多理科生甚至认为历史是死记硬背的学科,70%的中学生会选择理科。有些文科学生的历史学习也主要是为了应对高考,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往往是大量知识点的反复做题训练,把丰富多彩、有血有肉的人类历史划分为一个个枯燥乏味的知识点,使得很多学生失去了历史学习的乐趣,历史思维能力不足,更谈不上对历史学科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的理解和实践了。

  在大学阶段,目前承担通识教育职责的课程主要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大学语文、英语、体育、计算机等一些“必修”和“选修”性质的公共课。人文学科的核心课程是文史哲,文史哲方面的课程在大学的通识课程中设置偏少,特别是历史课程,虽然在大学本科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一课,但它不是以历史学的视角设置,而且还不包含中国古代史、世界史等方面的内容,不能为学生提供完整的历史脉络与知识框架。

  历史教学在中学的相对不足、在大学的缺失,导致一些大学生缺乏历史常识,漠视家乡的历史文化,难以建立对自己国家、民族历史的认同与热爱。国民基本历史素养的缺乏,也是导致目前社会上历史虚无主义、戏说历史盛行的原因之一。鉴于此,应该加强我国高校通识课程历史课程建设,设置教学目标恰当、教学内容合理的通识历史课程

  首先,大学通识性质的历史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具有通识性质,即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为主旨。通识性质的历史课程面向全校文理科各专业学生,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下,以清晰简洁的中外古今历史知识体系,为非历史专业的文理科学生提供富有条理性的历史知识,从而了解人类历史演进的基本脉络与原理,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历史责任感。从现实问题出发,引导学生历史地看待现实问题,形成“历史感”与“历史洞见”,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

  其次,通识性质的历史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设定要符合通识课程特点。我们的历史课程教学内容体系一般都是从远古到现代,重点介绍不同国家地区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及其发展演变,非历史专业只是比历史专业的内容相对简化一些,但其教材往往缺乏可读性,同时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很少,文化史、社会史的内容也比较贫乏。

  作为高等教育通识性质的历史课程是以人文素质教育、公民教育为目的的,还以人类文明进程中创造的灿烂的文化为主线,以现实社会问题为切入点,以“中外历史与文化”为题,在这些基础上设计通识性质的历史课程教学内容。学生在这样的历史课程中从异彩纷呈的文化现象和文明成果出发,追根溯源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提高历史素养,感悟“人类文明的创造力及其所蕴涵的价值取向”,进行人格的塑造,接受人文精神的洗礼,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总之,为贯彻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真正发挥历史课程的人文教育价值,我们的高等教育通识历史课程建设的研究与探索亟待加强。■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词条  加强  加强词条  高校  高校词条  历史  历史词条  
人文精神

 唐诗宋词中的春节风俗: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在辞旧迎新的除夜,人们难免回想起过去一年的林林总总,憧憬着将到之年的希望与改变。这时光流逝的碑界最易引发诗人的生命意识,于是除夜便...(展开)

人文精神

 校外培训不能喧宾夺主

 近日,教育部发布《禁止妨碍义务教育实施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要求各地教育部门进一步加强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工作。  《规定》明确,校外培训机...(展开)

人文精神

 文化建设应当追求更优供给

 从党的十七大提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到党的十八大明确“建设文化强国”,再到党的十九大强调“坚定文化自信”,文化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提升。在“...(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