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发出了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号召,并要求加快建设与之相适应的学科、学术和话语体系。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有强烈的使命担当,在理论创新方面有所作为。
我以为推动理论创新,要坚持“五个原则”,把握好“四个问题”,做到“六个不”。
要坚持五个原则。一是中国立场。这关涉理论创新的出发点和针对性。对西方某个学科的理论再熟悉,那也只是西方这个学科的学者,不是中国相应领域的专家。二是问题意识。回应重大现实问题,才能产生有价值的理论创新成果,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三是实践观点。实践是理论创新的源泉,要从生动的社会实践中总结形成规律性认识,使理论创新具有坚实的根基。四是史学精神。不从本本、概念出发,从历史的客观存在出发,从历史的纵深观察,从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思考。五是原创追求。追求理论的原创性,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题中应有之义。
要把握好四个问题。一是关于“学理支撑”的问题。对学理及其支撑,不能神秘化、简单化。体现规律性认识的理论语言,就是学理,是理论系统有机体中的筋骨、血脉。学理支撑也可以理解为,有规律性认识支持,能够进行科学性证明。二是关于“概念范畴”的问题。原创理论未必所有的概念范畴都是新的,理论创新主要不是概念范畴的创新。用前人的、约定俗成的、领域内通用的概念范畴,同样可以得出新结论、作出新判断。马克思的鸿篇巨制《资本论》,大量运用了前人、他人的概念范畴。三是关于“话语表达”的问题。理论是用来说服人的,说到底就是讲道理。高深的理论可以用通俗易懂的话语来表达,话语表达要围绕“兼容”“包容”进行创新。要形成具有中国风格、大众兼容、中外融通的话语体系。通常说新话或新说法,往往怕大家不接受,要找依据,比如成语或词组往往要用典故来引证,或者看名人说了没有。在话语创新中,我们要高度重视运用群众语言和民间语言。四是关于“知识体系”的问题。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学术话语体系,实际上是当代中国的知识体系,这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要整体设计,要有“四梁八柱”,要逻辑自洽、自圆其说,研究方法的科学性要经得起推敲。对于这项工程建设,社科专业工作者责无旁贷,同时也需要社会的广泛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