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惠农政策那么多,为何于我没感觉?解开惠农政策无感之困

  “只知道国家有许多好政策,可是不知道我们能不能享受……”半月谈记者在农村采访,不时听到这样的说法。仔细了解发现,农村群众一般对全民性的惠农政策知道较多,但对一些有门槛标准或针对特定群体的惠农政策,如产业发展补贴、危房改造补贴、美丽乡村建设奖励等,则常常不熟悉、不清楚,这让部分惠农政策在落地时差了“最后一公里”,效果打了折扣。

  村民在田间劳作 黄孝邦 摄

  一些惠农政策农户“无感”

  西部某平原县土地肥沃,是该区域粮仓地带。走进一名种粮大户的家,门头正中间挂着“科技示范户”的牌子。“因为当年买的农机设备多,县里来人给我挂的牌子。”该种粮大户告诉半月谈记者,自己流转了100亩耕地种粮,但除了一块没用的牌子,什么政策都没享受到。

  该种粮大户表示,自己经常去农业部门询问有没有针对大户的惠农政策,答复都是没有,但从邻县种粮大户了解到,他们得到了政府发放的种子、化肥等农资。今年,农业部门发了种子和两茬农药,但只有村干部有。于是他再次询问相关部门,得到的答复是:那是几年前申报的。

  他对自己的遭遇感到困惑:国家那么多惠农政策,也不知道有什么标准,自己到底能不能享受?

  半月谈记者调研发现,类似的情况并不少见,许多群众对惠农政策不熟悉:要么不知道有相关政策,要么不清楚具体的申请标准。这就使得惠农政策与村民的距离还差“最后一公里”,覆盖面不能实现最大化。

  例如,为促进生猪生产,国家和地方都出台了扶持政策,但有群众反映“到基层基本没落实到养殖户”。一名养殖户说:“扶持政策不透明,村里也不宣讲,好像是怕我们知道,然后找政府要政策、要项目、要资金,增加工作麻烦。”

  “最后一公里”堵在哪

  半月谈记者采访发现,许多惠农政策虽然可以在网上查询,但这对农村群众来说有难度,他们还是习惯于、依赖于从乡村干部那里获知政策信息。而且一些惠农政策,各省市甚至各县,都会有所不同,必须要本乡本土的干部才能讲清楚。

  其中,村干部尤其重要。南方地区一名乡镇干部说,乡镇一级负责政策的上传下达,许多工作主要跟村支部、村干部说清楚,没有具体跟农户对接。

  有的村干部随手把政策通知转发到村民微信群里,没结合本村实际做解释说明。“群里人多,有时候大家你一句我一句,通知很快就石沉大海了。”一名村民告诉半月谈记者,消息没看等于根本不知道,而村干部默认你收到了。

  还有一些村干部掌握了政策,但秘而不宣,而是把信息优势作为施恩树威的手段,谁跟他关系近就告诉谁,或者谁主动问起来才告知。

  半月谈记者了解到,一些惠农政策在执行的过程中,被安排给了特定的对象。北方某镇干部说,“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脱贫攻坚、安全生产、产业发展、环境卫生等各项事务汇集到基层,让基层干部分身乏术,为了保险和省事,个别项目和政策会惯性地给予“老典型”。

  此外,一些有名额限制的惠农政策,部分乡镇也会优先考虑村干部。有乡镇干部坦言,个别惠农政策让村组干部享受,是出于对他们收入低、工作忙、压力大的补偿,“村组干部拿着微薄的收入,却做很多事、操很多心,不如外出打工光景好”。

  提高政策知晓度、执行度

  “改变部分惠农政策‘雷声大、雨点小’现象,需要采取过硬措施。”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吴易雄说,各项扶持政策应纳入各部门组织开展培训的“第一课”,聘请三农专家面向相关对象开展政策宣讲,提高政策的知晓度和执行度,使各项政策在阳光下操作。

  同时,严格监督也很必要。专家建议,政府部门要强化督查主体责任,在政策实施一定期限后进行“回头看”,采取突击式、暗访式、随机式督查方式,直接深入政策服务对象了解情况,真实掌握政策实施效果。对政策理解不透彻、政策执行不及时、不到位、不落实的地方和干部严肃追究责任。

  农村群众期待,惠农政策完全打通“最后一公里”,无障碍到达群众身边,让大家知道、熟悉,根据需要自主申请选用。(记者 李浩 柳王敏 刊于《半月谈》2020年第22期)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惠农  惠农词条  政策  政策词条  无感  无感词条  解开  解开词条  那么  那么词条  
综合

 减负看得见 一线变化多

 今年是“基层减负年”,多地定下硬指标,多种措施解决文山会海反弹回潮和督查检查考核过多过频、过度留痕等问题。记者近日深入多地调查采访,观察基层部门会议记录、流程...(展开)

综合

 减负措施 怎么细化

 核心阅读  近日出台的《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对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提出了硬措施、硬要求。  《通知》实施一个多月以来,一些地...(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