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东进选择俄罗斯,还是西进选择欧盟?乌克兰由此深陷一场大国经济战。
21世纪的大国博弈,仍然奉行的是19世纪的逻辑:利益优先。不过,卷入其中的国家都清楚,无论哪种经济战,都会是两败俱伤,非不得已并不会真正下重手。
飘在风中的“新冷战”
新冷战远未来临,经济战早已开始。
一进乌克兰,世界顿时不一样,无论人还是建筑。男人们头戴灰皮鸭舌帽,姑娘们却打扮得异常艳丽,踩着高到不能再高的鞋跟,穿梭在呆板、压抑的公寓楼群中。
“所有这一切都构成了后苏联时代的一个景观。”定居首都基辅的作家王昭阳说。
然而最近,这个王昭阳称之为第聂伯河缓缓流过的“温柔”城市,却成为了所谓“新冷战”的火药桶。先是在基辅独立广场爆发了大规模的亲西方示威并引发暴力冲突,接着俄罗斯族裔占多数的黑海克里米亚半岛公投决定“弃乌投俄”,俄又重兵部署在与乌克兰接壤的边境地带。几天前,乌东部亲俄势力又在若干城市攻占政府大楼,上演“克里米亚”续曲,西方对俄罗斯军事介入乌东部的担心,陡然升级。
此次冲突伊始,“第二次冷战”,就跃升为舆论热门词。
2014年3月3日,欧洲《金融时报》发表社评:《第二次冷战逼近欧洲》。次日,美国《外交政策》杂志的评论则是《欢迎来到第二次冷战》。
然而,“美军介入”这个选项,迄今从未出现在奥巴马政府的视野中,美国国内鹰派正是据此批评政府软弱和优柔寡断。而西方军事联盟北约,仍处在不断隔空“敦促”阶段。
虽然军事意义上的新冷战远未来临,但俄罗斯与西方的经济战,却早已开始。
东与西的经济战
“东进”选择俄罗斯还是“西进”选择欧盟?在5月乌克兰总统大选在即之际,经济上将为自己加分的俄罗斯方案——天然气大幅降价,以及拿出150亿美元作为乌克兰可能的债务违约保障——很自然成为当政者的选择。
这次克里米亚事件的导火索,是刚被赶下台去的亚努科维奇政府在最后关头突然搁置和欧盟签署《联系国协议》。
该协议分为政治协议以及经济自由贸易协议两部分,被广泛视为乌克兰加入欧盟的前奏——不过,中国社科院欧洲所研究员赵晨特别指出,入盟和联系国协定有着本质区别。《联系国协议》的实质是贸易和援助,而入盟则意味着要让乌克兰分享决策权。
欧乌之间的《联系国协议》谈判始于2008年。就在2013年11月欧盟第三届“东部伙伴关系”峰会本来计划签约之际,亚努科维奇却几乎毫无征兆地改弦更张,转身准备加入普京打造的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及白俄罗斯之间的关税同盟。
按照普京的计划,关税同盟将在明年升级为欧亚同盟,而乌克兰的参与不可或缺。与自由贸易协定不同的是,普京想象中的关税同盟成员通过征收共同对外关税来制定与第三国的经济政策。
因此,乌克兰只能二选一。
彼时的乌克兰,经济已陷入困境,急需短期救助。俄罗斯为了阻止其“西进”,之前已经动用贸易大棒,减少从乌克兰的进口。据时任乌克兰副总理博伊科介绍,2013年,乌对俄的出口损失就达到65亿美元,失业人口大量增加。
2013年11月,就在欧盟和乌克兰拟签约前夕,俄罗斯施压加码,大棒和胡萝卜齐上:俄向乌明示,若继续和欧盟签约的话,那么乌航天、国防等产业将遭受巨大冲击,经济将进一步滑坡。而如果和俄签约的话,天然气供应降价30%,并出资150亿美元作为债务违约保障。
危险近在眼前,而彼时,来自欧盟的帮助,几乎是杯水车薪。而且,和欧盟签约还意味着乌克兰必须进行从反腐到能源产业改革等一系列重大体制改革。
美国也承诺以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美国是最大的出资国)援助等形式支持乌克兰,但IMF支持的前提条件是,乌克兰必须砍掉三分之一的能源补贴。
高达GDP7%、政府预算16%的高额能源补贴,使得乌克兰人购买天然气时只需支付市价的约30%,这导致了严重腐败、经济低效和能源浪费。但如果削减能源补贴不是以渐进而是以激进的方式实施的话,很多乌克兰人又将立即返贫,甚至有可能引发社会骚乱,政治上对当政者几乎不可行。
在出生于东欧的金融大鳄索罗斯看来,欧盟与乌克兰的《联系国协议》,“毫无疑问,德国领导下的欧盟给乌克兰的太少,要求乌克兰的太多”。
“东进”还是“西进”?5月乌克兰总统大选在即,经济上将为自己加分的俄罗斯方案——天然气大幅降价,以及拿出150亿美元作为乌克兰可能的债务违约保障——很自然成为当政者的选择。
于是,亚努科维奇临时倒戈,选择“东进”。据《华尔街日报》的一篇报道《西方误判乌克兰的原因》,乌克兰在最后关头的这个选择,好像完全出乎西方的意料。
但显然,亚努科维奇也低估了反对派的力量,并最终导致他的垮台。
烫手的援助
经济援助的背后是严苛的改革条件。
现在,混乱中的乌克兰已处在经济崩溃的边缘。乌克兰代总理亚采纽克称,未来两年,乌克兰需要350亿美元才能避免崩溃。
新政府转向西方求援。
2014年4月3日,奥巴马签署了国会通过的向乌克兰提供经济援助的法案,向乌提供10亿美元的信贷担保。
相比乌克兰的需求来说,美国的援助杯水车薪。奥巴马曾公开表示,乌克兰对欧洲比对美国更重要。
IMF和欧盟公布的一揽子援助计划数额要大得多,分别为180亿美元和150亿美元。据说本来大家指望欧盟先推出一个10亿-20亿欧元的短期援助方案,但后来推出的却是一个中长期的援助和全面改革方案。之前,普京曾向乌前政府提供150亿美元的信贷担保,而且不附加国内改革作为条件,所以,舆论普遍认为,这次欧盟是参照俄标准来制定这个援助计划的。
但,欧盟和IMF的钱并不好拿。欧盟的钱是否能到账是以乌克兰是否和IMF签约为前提。
IMF素来在进行经济援助的时候都要附带严苛的国内改革作为条件,这次也不例外。IMF的要求包括大幅削减能源补贴(新政府已经同意把天然气价格提高50%),参照希腊的财政紧缩计划,国有能源公司改革,司法体制改革,反腐等全方位改革。
然而,不少人对西方的援助方案到底能不能帮上忙表示了担忧。
克林顿时期的财长萨默斯,在过去二十多年曾亲自见证并参与过十几个类似这样的国家援助计划。他说钱要及时到账,并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这非常关键,“否则,新政府不会长久”。
他还建议,在取消乌对天然气的补贴之前,要先加强社会保障,不至于让一些乌克兰人一下子受穷受冻。
“国际社会需知道,即使他们设置的援助条件很符合经济理性,但也许受援国的政治程序根本不堪其负。到那时,把责任再推给受援国制定的坏政策也无济于事。”萨默斯近期在《金融时报》上撰文说。
所以,在萨默斯看来,西方应做出低调的承诺,然后努力给予高出预期的帮助,而不是相反。
另一些西方专家则表示,5月乌克兰大选在即,最简单的逻辑都知道,要想让亲西方的过渡政府当选,眼下最应该做的是更多短期的实质性的援助,而不是要求乌财政紧缩和大幅度提高天然气价格。
制裁与反制裁
面对欧美的经济制裁,俄罗斯反制裁的手段并不缺,可以和欧盟打能源战,也可以和欧美同时打货币战和金融战。
让不少观察家大跌眼镜的是,3月,欧盟决定把《联系国协议》中的有关政治协议先单拿出来,和乌克兰临时政府签署,而不是等到5月大选结束后和一个民选政府签署。
这项政治协议使乌克兰在国防和安全方面更靠近欧洲,增强了乌克兰和欧盟在外交和安全政策领域的合作。
至于有分歧的经济自由贸易协议,则要等到新政府成立时继续谈。
这意味着欧盟加快了和乌克兰建立更紧密关系的步伐,但离乌入盟,尚很遥远。
事实上,欧盟成员国对发展乌克兰入盟的想法并不很感兴趣。
“很多欧盟成员国根本就不关心。他们担心要承担额外的金融负担,担心开放边境,最重要的是,担心和一个敢用任何手段的克里姆林宫对抗。”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的一个评论称,“没有必要在稳定东欧的长期项目中投入那么大的资源,比如把乌克兰纳入西方的自由民主区域中。”
与援助乌克兰出力最小相反,制裁起俄罗斯来,美国的态度要比欧盟来得早,并且更强硬。毕竟,俄罗斯是欧洲天然气的主要供应方,对俄实行经济制裁对美国的影响要比对欧洲的小得多。
迄今,欧盟主要集中在对俄罗斯和乌克兰亚努科维奇政府中一些“负有责任”的官员实施签证制裁,禁止入境并冻结其在欧洲的资产。
美国的制裁范围稍大一些,还包括俄罗斯银行等。奥巴马还公开表示,如果俄罗斯军队“入侵”乌克兰南部和东部,美对俄的制裁范围将扩大到“关键经济部门”。
面对欧美的经济制裁,俄罗斯反制裁的手段并不缺,和欧盟可以打能源战,和欧美可以同时打货币战金融战。
欧盟消费的天然气约1/3从俄罗斯进口,对于芬兰、波兰、立陶宛、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等国家来说,俄罗斯更是唯一的天然气来源地。俄罗斯只要拧紧输往欧洲的气阀,或者涨价,就足以反击欧洲。
如美国采取更进一步的制裁,普京顾问Sergei Glazye则表示,俄罗斯将放弃使用美元,和欧盟的能源等交易将以卢布结算,俄罗斯银行业和企业将不偿还美国贷款。据统计,俄罗斯对欧洲和美国的债务总额为7000亿美元。甚至,俄罗斯可以抛售手中的美元储备。
为了戏弄美国的经济制裁,普京在被美制裁的俄罗斯银行里还开了自己的账户。
不过,无论俄罗斯还是美国都清楚,无论哪种经济战,都会是两败俱伤,非到不得已并不会真正下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