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张海鹏:为什么党和国家这样重视纪念辛亥革命?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辛亥革命110周年。辛亥革命是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推翻封建帝制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这次革命打开了近代中国进步的闸门,推动了近代中国的社会进步,有重要的历史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讲话中指出:“辛亥革命极大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撼动了反动统治秩序的根基,在中华大地上建立起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探索了道路。”“辛亥革命永远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

辛亥革命推动历史进步,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为什么党和国家这样重视纪念辛亥革命呢?这是由共产党人的历史观决定的。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是共产党人观察历史发展进程的指导思想。正是依据这一思想,确认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历史前进的代表性事件。

怎样看待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我想有下面几点值得注意。

辛亥革命推倒了皇帝宝座,用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制度代替封建地主阶级的专制制度,是历史的巨大进步。中国历史上掀倒皇帝宝座的先例很多,旧皇帝推倒以后,又有新皇帝重新登场。辛亥革命不是以拥立新皇帝为目的,而是要推倒皇帝,建立全新的体制。推倒皇帝宝座,动摇了中国人对两千年来似乎亘古不变的皇权统治的崇拜。从此以后,共和民主的观念深入人心,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成为人民大众新的根深蒂固的信念。这就是历史的巨大进步。

辛亥革命带来中国政治体制、对外关系、社会经济、教育文化、风俗观念的一系列新变化。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主权在民的共和民主色彩和鲜明的民权宪法性质,在中国宪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辛亥革命之后,帝国主义列强虽然还企图继续控制、欺凌中国,但中国民众的觉醒程度空前提高,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的要求汇成巨大的潮流,迫使当政者不能轻易对外妥协,也迫使帝国主义列强不能不顾及中国的民意,中国的对外关系开始变化,开始了国家地位缓慢回升的过程。

辛亥革命后,出现了历时近十年的现代工业发展浪潮,现代化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有明显的提升,从而为其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更宽广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现代教育制度进一步发展,舆论的传播更趋普及和活跃,从而为更大层面的政治经济社会变革,准备了人才和舆论的条件。

人们的风俗习惯、行为做派、交往礼节在变化,男人的辫子剪掉了,女人的小脚不裹了,鞠躬握手取代了磕头作揖,服装新样式取代了旧样式,这些看似形式的变化,实际却解除了人们思想的种种束缚,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辛亥革命是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以共和民主取代皇权帝制,是中国历史了不起的转折和成就,它所带来的思想解放是空前的。两千多年的皇权观一夕倾覆,当然是巨大的思想解放!中国人以巨大的热情拥抱新思想和新观念,组党结社,抒发己见,思想空前活跃,民意空前旺盛。随后发生的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顺理成章,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蔚为潮流。中国共产党随之成立,并在短短20多年的时间里,以磅礴的气势,领导中国革命奔腾向前,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历史性任务,建立了全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辛亥革命为20世纪中国的历史性进步打开了闸门。20世纪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样的变化之所以能够发生,毫不夸张地说,是由辛亥革命拉开的序幕,开启的闸门。辛亥革命后不久,虽然出现了军阀混战、国家分裂、民众困苦的混乱时期,但这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段插曲。

有如任何涉及社会根本变革的革命那样,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进步总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总有个过程。1640年英国发生资产阶级革命,到1688年英国政局才稳定下来,有英国特点的资产阶级虚君政治才得以确立。这中间有48年时间。1789年法国发生资产阶级革命,经历了吉伦特派统治、雅各宾专政、热月党人统治、拿破仑第三帝国、波旁王朝复辟,直到1830年七月革命,才把法国大革命的成果巩固下来。其间也花了41年。

所以,对于辛亥革命的历史性意义及其为中国带来的历史性转折,应该有充分的估计与积极的评价。

辛亥革命为近代中国孕育了一批新型政治家,包括国共两党的早期领导人。孙中山、黄兴、宋教仁、廖仲恺等是中国国民党的著名领导人。孙中山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至今仍为我们纪念。孙中山、廖仲恺与时俱进,积极推动国共合作,有力推动了北伐的进展,这是我们需要铭记的。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陈独秀、朱德、董必武、吴玉章、毛泽东、林伯渠等,都是参加或者经历了辛亥革命过程而逐渐走向共产主义的。

辛亥革命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发生的革命,具有世界性意义。辛亥革命的发生是国际环境下内外情势共同作用的结果,受到世界形势的重大影响。

辛亥革命是世界尤其是亚洲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打击了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和侵略势力,鼓舞了世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尤其是周边国家的民族独立和解放斗争,受到韩国、越南、日本、欧美有识之士的支持。

列宁认为:辛亥革命不仅标志着“地球上四分之一的人口可以说已经从沉睡中醒来,走向光明,投身运动,奋起斗争了”;而且也意味着“极大的世界风暴的新的发源地已经在亚洲出现”,“我们现在正处在这些风暴以及它们‘反过来影响’欧洲的时代。”

把眼光放长一点,我们看到,列宁的这个预言是很准确的。亚洲出现的世界风暴的新发源地“反过来影响”欧洲的时代,真的开始到来了。当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时候,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将要实现的时候,当我们正在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奋斗的时候,正是列宁预言变为现实的时候。

辛亥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

当然,我们也可以从辛亥革命的失败中吸取到必要的历史教训。

西方式的政治制度不适合中国的国情,注定不能成功。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其目的是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的共和民主制度。为此,辛亥革命的领导者提出了源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套制度设计。在一个短时期内,议会政治等一度颇为活跃。

但是,历史事实证明,这些制度设计不适合中国国情。三权分立、议会政治等西式民主的制度设计,在袁世凯这样的武人眼中,无非是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摆设而已。在中国同盟会基础上组建的国民党,虽然在议会选举中获得多数议席,但其领袖宋教仁很快被暗杀,国会被解散,国民党被宣布为非法。孙中山不得不重新走上革命道路。此后,在中国也还有一些人不断提出并鼓吹西式民主的制度设想,但都无法付诸实践。

事实说明,在中国引进西方的政治制度、走西式民主的道路是走不通的,结果只能是混乱和分裂,不利于中国人民的根本的长远的利益。只有立足实际、切合中国发展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指引中国革命的正确理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基于辛亥革命以来中国历史发展得出的科学结论。

中国的革命、建设和发展都需要强有力的政党领导。缺乏强有力的政党领导,是辛亥革命失败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严格说来,中国同盟会还不是现代意义的政党,缺乏严密的组织体系和有力的领导群体,组织松散,核心成员政见不同,矛盾多多。孙中山虽然是公认的革命领袖,但是,因为同盟会的组织结构和历史渊源,孙中山的领袖作用难以得到有效的发挥,他提出的政治纲领和革命目标也不能得到党内许多人的认同。国民党在组织上和政治上都更趋涣散,难以担当继续领导革命、完成中国近代革命历史性任务的责任。

事实说明,在中国这样地域广大、人口众多、民族多样、发展不平衡、矛盾复杂、对外关系纠葛重重的大国,必须有组织严密、纲领明确、有坚强的领导群体、有眼光远大的领袖人物、能够深入民众、体现民众利益、带领广大民众前进的政党,才能真正领导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实现中国近代以来所要完成的历史性任务。中国共产党领导,走社会主义的道路,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也是我们从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中得出的正确结论。

坚定地依靠人民群众,是完成中国近代历史任务的出发点。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有不可避免的弱点和软弱性,辛亥革命时期,他们不敢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口号,不能提出切实的反帝反封建主张,从而也不能动员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使革命建立在坚实的社会基础之上,而只能是对帝国主义列强妥协,对国内的军阀实力派妥协,最终使辛亥革命的果实落到了袁世凯这样的军阀武人手中。事实说明,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难以担当完成中国反帝反封建革命的历史性任务,不能解决中国面临的种种问题。

无论是辛亥革命的成功经验,还是失败教训,也无论是辛亥革命的历史性意义,还是缺陷和不足,都是今天纪念辛亥革命时所应铭记在心的,都为后来者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启示。历史证明:辛亥革命未能完成的振兴中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是由孙中山的朋友和合作者、孙中山事业的继承者中国共产党人在其后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完成的。

孙中山先生逝世后,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他的遗愿,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打败国内外一切反动势力,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完成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历史新纪元。

(作者为中国史学会原会长、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词条  张海鹏  张海鹏词条  重视  重视词条  纪念  纪念词条  这样  这样词条  
改革史话

 欧阳修的两封家书

 欧阳修,字永叔,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他为官40多年,位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毕生忠正廉洁、刚直不阿,去世后,被朝廷赐谥号...(展开)

改革史话

 跟周恩来学调查研究

 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是我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根本保证,也是转变干部作风、改进工作方法、提高执政能力和施政水平的不二选择。无论是哪个历史时期,各级各地各部门...(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