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8世纪开始,阿拔斯王朝统治下的阿拉伯帝国不断向地中海以西扩张势力范围。由于吞并了越来越多不同民族、文明的地区,帝国的文化事业也在频繁的多元交流中蒸蒸日上。到伍麦叶王朝时期,零星的希腊古典著作翻译活动被推向高潮,翻译的数量和质量不仅远超前代,而且还培养了许多高水平的研究者。与阿拔斯王朝同期的欧洲却一度处于相对沉寂的状态,神学以外的学术成就乏善可陈,甚至于作为更早受到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熏陶之地,反而会去引进和学习阿拉伯人保存的转手作品。因此,欧洲貌似被动的交流地位很容易使人产生疑问:假如没有阿拉伯帝国的兴盛与促动,被誉为近代化源头的文艺复兴运动还有可能在欧洲发生吗?
阿拉伯帝国的扩张范围图
火种微弱,但保存了希望
答案是否定的。
“文艺复兴”涵盖了极为广阔的领域,其根源是中世纪的数百年里欧洲内部社会、经济、文化的丰富积淀,而并非仅仅和某些经典文本的再发掘、外来知识的吸收相关联的、简单的突发事件。更何况,古典时代的知识在中世纪的状态与其说是消失,不如说是蛰伏。它们可能在藏书家、学者的书柜里,在修道院和教会学校的图书馆里,或者是帝王贵族的宫室里,沦为了私人品鉴的宝物、高谈阔论的资本,甚至是神学论证的工具,传播范围狭窄且缺乏进一步的研究。然而,复兴的火种也就此保存下来,等待新的契机发生。
古典著作包含了拉丁文和希腊文两种语言写作的文本,因为历史原因在不同的地区得到保存、流传。拉丁文作品主要分布于西部欧洲,希腊文作品则集中在东部的拜占庭帝国疆域内。
创建于1088年的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是欧洲中世纪重要的学术中心之一
西罗马帝国崩溃后,蛮族入侵和基督教崛起的确进一步导致了古典文化的衰落,不过却并没有造成毁灭性的后果。这些早期的继承者虽然缺乏深厚的文化底蕴,但他们还是能够认识到古典文明的优势与好处。君主、僧侣、官吏仍旧需要前人遗留的宝贵成果来实施统治和布道。于是,他们把古典时代的拉丁文著作从纸草卷子搬运到了使用更加习惯的羊皮纸上。中世纪的最初阶段,拉丁著作的传播由于战乱不断而出现走下坡路的趋势,保存和传抄的数量锐减。所幸的是,公元8到9世纪崛起的加洛林帝国遏制了这种消退势头。加洛林统治者缔造了新的统一国家,对文化的追求也步入了更高层次。他们建立起庞大的王室图书馆,同时鼓励和资助各地的修道院也建馆藏书。这些举措激起了僧侣和学者们挖掘古代典籍的热情,不断地搜寻、交流、抄写任何能找到的文本。
《建筑十书》的9世纪拉丁文抄本,现藏于大英图书馆
倚靠这股原始复兴的风潮,后来和文艺复兴紧密相关的一些古典著作,都在所谓“黑暗的”中世纪延续了下来。比如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内容涉及建筑学与机械等领域,中世纪保存下来大约80多个抄本,最早的是公元800年左右誊抄。这些抄本中存在着大量研究者的批注,说明当时的人们很关注建筑教育、以及各种相关技术知识。现代研究还发现,11世纪一些地区的教堂在形式、尺度上都与建筑十书的论述相符。15世纪开始,此书阐释的比例与美学,又深刻地影响着文艺复兴式建筑的发展。韦格蒂乌斯的《兵法简述》,对古罗马的军制和战术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其现存最早的抄本来自9世纪,它是16、17世纪欧洲军事变革推动者的重要灵感来源之一。
当然。著名的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在西欧的重新流行,的确主要还是阿拉伯人的功劳。已知的最早拉丁文本《几何原本》就是从阿拉伯文翻译过来的,因为古希腊文化在希腊地区的衰退比西部帝国的崩溃还要早,希腊语缺乏长久生存的土壤。但这并不意味着西欧地区没有任何希腊文的抄本存在,某些4世纪抄录的《几何原本》及其衍生的后续抄本就收藏在梵蒂冈、佛罗伦萨等地的教会图书馆,这些抄本后来也成为了新的拉丁文版本的底本。
拜占庭才是传播知识的首功
相较之下,东部的文化事业就繁荣多了。在拜占庭统治的核心区域,希腊文化一直盛行,并且以希腊语为官方语言,加之长期维持着相对稳固的帝国政权,古希腊著作仍旧有一席之地,而且由于学术氛围的宽松,拉丁文著作也能在君士坦丁堡保持生命力。拜占庭统治者允许人们开办语言学校,传授拉丁语、希腊语;东正教会并未对世俗社会的学习施以太多压力,学者们自由地在图书馆整理、注释和研究古典著作,综合性的基础学校、大学除了学习圣经外,还有教授古希腊、罗马经典著作的课程。可以说,中世纪时期的拜占庭人有幸能拜读到亚里士多德、柏拉图、阿基米德、塔西佗、普利尼等几乎所有重要人物的经典作品。
《几何原本》的9世纪希腊文抄本,由君士坦丁堡流传出来
很明显,作为文艺复兴实际策源地的西欧,即使没有阿拉伯人的转手传播,也仍旧有机会、有能力重新发现和利用古希腊、罗马文明的精华。除了对本土拉丁语文献的发掘,人文主义者们还能依靠拜占庭帝国的输送。例如意大利的南部地区,曾是帝国的组成部分,拥有大量延续希腊传统的人口,且未中断过与君士坦丁堡的交流,从帝国向西部传播的古希腊著作正是在这里最先出现。像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托勒密的很多作品都是直接从拜占庭皇帝的图书馆流传出来。12世纪开始,意大利地区学者将这些希腊文著作翻译成拉丁文,并慢慢向阿尔卑斯山以北蔓延。从13世纪起,西欧的翻译活动就大部分以希腊文直译拉丁文为主了。文艺复兴的先驱们干脆前往君士坦丁堡求学,在那里接受更成熟的古典文化教育。
1556年的欧洲矿工和起重机械
同样的初始路径,不同的发展趋势
另一方面,阿拉伯帝国本身也是接受者。在阿拉伯人掌握希腊语前,他们古典著作的翻译来源是叙利亚人,后者早就在西亚地区传播希腊哲学,是他们先把希腊作品翻译成阿拉米语系的文字,保存了不少散失原本的希腊古籍,范围涵盖了伦理学、医学、数学。闻名世界的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就是在叙利亚人的帮助下萌芽,阿拉伯人之后获取的经典著作同样大量得自拜占庭的传播。因此,对于古典知识的获取,阿拉伯人相比西欧并无绝对的独占途径,充其量是在阿拔斯王朝的扩张和兴盛下获得了一定的先手优势。
13世纪阿拉伯科学家的著作抄本
阿拉伯人在中世纪的古典文献翻译、研究工作产生出大批的优秀成果,西欧的人文主义者们固然受益匪浅,然而在初步的交流传递之后,两边的发展状况就大相径庭了。11到12世纪,西欧人如饥似渴地搜集、学习古希腊、罗马和阿拉伯的著作,阿拉伯人则在天文、数学、医学等内容的创造性方面继续保持领先。不过,在每个领域所拥有的研究者数量上,西欧已然大大超过了阿拉伯帝国。从13世纪开始,西欧发展迅猛,人们能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之上取得更多具有超越性和独创性的成就,让阿拉伯帝国逐渐失去所有的优势。
文艺复兴天才人物达芬奇的《马德里手稿I》,创作于1490-1499年
动力之源在内不在外
可以说,文艺复兴就是欧洲在内部元素的强劲驱动下,以吸收古典文明和东方技术为开头,积极创造新文明的进程。它完全根植于欧洲自身的社会、经济、政治因素。尤其是作为发源地的意大利自治城市佛罗伦萨,它受到君权和教权的干扰相对较小,各类学校、知识团体活跃度非常高,同时又具备欧洲最发达的工商业水平,为人文主义者在科学、哲学、文艺等领域的百花齐放提供了优良的经济基础和自由的发挥空间。
文艺复兴时期的典型建筑--佛罗伦萨的圣母百花大教堂
其后跟进的欧洲国家和地区虽然研究环境不如佛罗伦萨优越,君主和教会还握有较为恣意的权力,但是同样的促进因素也在这些地方产生和壮大,比如蓬勃的手工业、商业经济和市民社会的兴起等等。欧洲整体上的星火燎原之势保障了文艺复兴能够经久不衰,为近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反观阿拉伯帝国,各个领域的研究早就长期迟滞,城市化和手工业、商业经济水平渐渐放缓,十二世纪到十四世纪又相继遭受塞尔柱突厥和蒙古的征服,总体环境逐步恶化,科技、文化水平再也不复当年高度。
因此,那些认为欧洲造就文艺复兴纯粹靠阿拉伯帝国输血的观点不过是本末倒置,我们完全可以大胆假设:如果没有阿拉伯帝国的影响,欧洲的文艺复兴虽然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