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开始拿到这本书时疑惑于这本书的中英文名字:《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和《Educated》,谁能告诉我这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吗?看完书,我明白了。
Flee as a bird to your mountain.
这句话出自《圣经·诗篇》,意思有两种:一个是“逃离”,另一个是“找到新的信仰”。无论是哪一个意思,与作者塔拉的经历都不谋而合。塔拉逃离从小长大的巴克山峰,17岁之前都没有上学的她最终获得剑桥大学的博士学位,并找到全新的信仰,与父母断绝关系。
别人也许会称之为:转变,蜕变,虚伪,背叛,而她称之为教育!
书中有一段很精彩的话
“我能在风中站稳,是因为我不是努力尝试站在峰中,”我说,“风就是风。人能受得了地面上的阵阵狂风,所以也能禁得住高空的风。它们没有区别。不同的是头脑中怎么想。”
这不就是教育的本质吗?改变认知,提高格局。
我在书中第一次看到摩门教,就去查找了相关资料。原来摩门教有分为LDS和FLDS两个分支LDS,这个宗教非常善良,不抽烟不喝酒;FLDS,不接受学校教育,遵守一夫多妻制,信奉上帝不相信医院。
塔拉的父亲则是典型的FLDS。17岁以前,塔拉没有户口,没有上学,家里两次车祸加上严重烧伤都不去医院;父亲和哥哥肖恩都有躁郁症的倾向,塔拉被暴力虐待除了害怕躲避,也没有更好的方法。这样的生长环境相较于我们已经恶劣太多,可她最后还能取得那么大的成就,这一点就让人佩服。
但我想一个人是不会无缘无故改变的,这些一定都来自于身边的人或事或经历。在她人生多次转折点上离不开哥哥泰勒给她的支持!
他是启蒙者。
塔拉在某个偶然间听到了泰勒的一张音乐碟,多次看到泰勒为了学习从家庭工作中溜走,更是亲眼目睹他收拾行李离开的样子。美妙的音乐,哥哥的奋不顾身,勾起了她的好奇和向往,在“公主山”以外的世界真的那么美好吗,是不是和爸爸说的不太一样?她第一次开始怀疑!
之后她从挂机上跌落险些丧命,从马背上差点跌落,逃过一劫的原因是因为她的“直觉”,而这一系列的直觉教会了她一个道理——只有依靠自己,胜算才更大。所以她坚定了上学的决心!
他是带路人。
塔拉多次被肖恩欺负,肖恩骂她妓女,把她的头按在马桶里,塔拉除了哭也做不了别的什么。泰勒回家看到被欺负的塔拉,他提了一个建议——考杨百翰大学,并且鼓励塔拉一定会被录取。他鼓励她自学,他教她三角方程,他告诉她:“外面有一个世界,一个更大的和爸爸口中不一样的世界。”
他是依靠。
父亲来到剑桥大学看望塔拉,此行的另一个目的是希望净化她,塔拉拒绝了父亲,随即与家人的关系陷入了决裂。她开始怀疑自己接受的教育究竟给她带来了什么,她没日没夜的头痛,夜晚也会梦游到街上喊叫,精神状态及其不好的时候收到一封来自泰勒的Email,他在家人和塔拉之间,选择了相信塔拉。在收到信件之后,塔拉接受了心理咨询,逐渐恢复健康。
塔拉最终能够取得成就,离不开自己的努力,更离不开泰勒对她的引导。
这是一本励志书吗?从某一方面来说是的。毕竟一只小麻雀飞出雀巢变凤凰的故事真的挺励志的。但是整本书让人惊喜的是她细致的描写成长路上的经历,身边给予帮助的人,以及求学路上的挣扎反复,像极了这些年一直死守着某个信念不放的我。
高三毕业之后,我偷偷填报了离家较远的武汉,那是我第一次违背父母的意愿;大学未毕业跑到长沙加入一个创业team,投身教育事业,放弃回家工作以及考公务员,那是我第二次违背父母意愿;19年妈妈给我介绍了很多对象,加了微信之后都被我拒绝没有给一点机会,直到现在父母还是旁敲侧击希望我回家,我再次违背他们的意愿。
有时候也会羡慕那些嫁了好人家每天打打麻将悠哉的日子,但是我知道只是想想而已。因为宁可哭着笑,也不要笑着哭。
27岁之后,每一年塔拉都会回到巴克峰,问问母亲是否愿意见她。
“除非你同时见我和父亲,否则永远不会见你。”这是母亲给她的回答。
你看,没有什么事情是两全的,有舍必有得。当我们真正学会为自己而活的时候,所有的“舍”都可以变成“得”。
这本书的出现真真给了我很大的鼓励。我不一定能够获得塔拉这般的成就,但是我一定要像她一样的坚定勇敢,获得自我摆脱内部约束的积极自由!
这一年一度的“一个人的朝圣”,希望她可以不需要任何附加宣言的,顺利的进入她心中的那一方“圣地”。文/怪癖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