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最为一个涵盖极广的概念,它的历史和它的含义,它的地位都是神秘且令人好奇的。伊格尔顿这本小书,虽然只有不到10万字,却格外丰富和扎实。
第一章介绍文化的4个含义,主要是“一套完整的生活方式”;文化与文明的关系——“文化成了一系列质疑文明的价值观,文化更少受到功利的支配,更少被实用因素左右”;文化与自然的矛盾——如何平息自然的破坏力,又不削弱其创造力;艺术是文化的典范。
第二章批判后现代主义推崇的绝对的文化多样性,不是所有的统一性和一致性都是本质主义,有些一致性是必要的。
第三章“社会无意识”作为文化的一种含义,是我们生活的底色,拉康所说的“大他者”。英国思想家埃德蒙·伯克精彩地表达作为社会无意识的文化观念,他的主要观点是,法律和政治应该建立在对文化的敏感性上,反对殖民主义。
德国文艺理论家约翰·赫尔德与伯克一样认为“文化比政治更具有决定性”,一样憎恨殖民掠夺。在一些问题上赫尔德比伯克更激进,尤其是认为权力必须让位于属于大众的生活方式。
艾略特关注的是高雅文化和大众文化的联系,同样认为文化首先是社会无意识。艾略特提出,高雅文化“必须被认为对自身具有价值,同时能够丰富低层:因此文化的运转将走向一种循环,不同的阶级相互滋养着对方。”他说,维持“一种高雅的文化不仅仅需要让这种文化有益于维持它的阶级,而是要有益于整个社会”。
第四章为艺术而艺术的王尔德终身致力于“自我实现”,他重视物质,“是物质条件决定文化能够走多远”,他无视贫苦大众的存在,“如果人们都被贫困和苦力劳动弄得麻木,那么他们就不可能与文化互动,艺术只能委曲求全,试图适应他们对艺术笨拙的鉴赏。因此,艺术就有失去它的真正价值的危险——艺术应该是为不再有贫困和苦工的未来提供范例。”
第五章曾经被认为占政治上风的文化逐渐成为政治的一部分,“从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文化的观念逐渐成为对工业制度的批判,它同时也为浪漫的民族主义打下基础”,“现代文化观念的另一个来源是上帝之死”,“如今文化大体上已经不是对现代生产的批判”。文化在和其他社会形式的融合终失去了自身,也没能成为上帝已死之后新的信仰。现在的大众文化和高雅文化都是贫瘠的。
现代历史见证了文化“这一崇高理念逐渐失去神秘色彩的故事”。当资本主义从物质领域蔓延到非物质领域,当文化被物化为文化产业时,文化的魅力不见了。“正如伯克所知晓的,文化的活力来自本土地区对自身文化的忠诚”,可随着商品经济的全球化,属于我们自身的独特文化连同我们的附近一起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