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自由》——爱孩子,首先要平等!
生活中,许多人喜欢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指责他人。通过上帝视角“一览众山小”的满足感很好的填补了生活的不如意。然而可悲的是,对于孩子,一部分父母并不满足于指责说教这种单一的cospaly上帝形式。不断的滥用权威,将自己的思想强加于孩子,这已然成为了中国式儿童教育的通病。
严父出孝子。中国传统文化将教育儿童的着眼点放在了严厉和溺爱的尺度上,这也导致了大众很少从其他维度了解问题。欧美等发达国家,早在上个世纪就已经开始了对于儿童教育的研究,我们听说过欧美高收入职业有牙医、律师,殊不知幼儿教师也赫然在列。作为知名的育儿专家,蒙特梭利就将平等列入了爱的第一梯队。平等能让儿童产生自尊(精神奴隶何来尊严?),这是儿童将来自我实现的重要基础。相反那些经常被训斥的孩子,成年后所作所为将始终停留在“维护自己的自尊,不断伤害别人”的怪圈里。
不打骂孩子的不平等表现是什么呢?是控制。
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场景:妈妈领着自己的孩子,和他人聊天,骄傲的说,我家的孩子可听话了!听话,意味着你控制了孩子的意志,你让孩子做一切你觉得对的事情,什么衣服好看,哪些东西不能买,背不会唐诗不准吃饭……也许你从不呵斥孩子,只是讲这样那样的大道理说服孩子,动之以情感动孩子。但冷暴力依旧是暴力,软控制仍然是控制。失去意志的孩子,等于失去了自我,儿童无法成长,只能以另一个形式的“你”活着。
平等,需要父母认清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例如儿童天生便具有自护能力,这种能力必须被使用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视觉悬崖实验)。但由于父母的过度呵护,一些儿童长大后往往不知天高地厚,一味瞎闯,失败后又埋怨父母没有给他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所以作为父母最应该做的是,给予儿童精神上的照顾和理解,使其内在的这种能力,逐步成长并最终完善(又在谈论溺爱程度的家长们,你们走错片场了)。
儿童必须通过生活自理而获得身体上的独立;通过自由的选择而获得意志上的独立;通过不受干扰的工作而获得思想上的独立。这些,都需要父母在精神上的鼓励和支持,平等,是儿童成长的保证。至于自由,那就是我们下一章的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