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没活到这个岁数,也许就没有名著《西游记》

最近稍微翻了一下历史资料。

在研读古人的时候发现,许多有大成就的人,往往都是活得比较久的人。

比如我常说的司马懿,他活了72岁,在现在不算高寿,但在三国时代医疗营养水准跟不上节奏的时代,这个数字很了不起。

有人说,你瞎说。

是不是瞎说,有史书为证。

诸葛亮活了54岁。

刘备活了63岁。

周瑜活了36岁。

曹操活了66岁。

孙权活了71岁。

曹丕活了40岁。

曹叡活了36岁。

这样一对比,司马懿的优势就出来了,靠着比别人活得久的先天优势,他熬死了上司曹操,熬死了新上司曹丕、曹叡,熬死了对手诸葛亮,熬死了枭雄刘备、孙权,甚至熬死了曹爽,最后天下一统归司马。

除了司马懿还有“药王”孙思邈,他具体活了多久,没有人知道,光是历史的记录他有101、120、142、165岁,这个数字还是存在争议,但不管怎样,不少于100岁这个是肯定的。

所以写在他名义下的史书、方志、典籍、道藏、医著、碑石等文献资料记载差不多有九十多种,这还不算那些丢失的文献资料。

也许你会说,这是两个人小众,代表不了大众的看法。

的确如此,但如果你细心就会发现,这样的人远远不止2个而已。

鉴于他与今日的主人公关系不大,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他们似乎很早就明白,一切的功业,归根结底属于那些身体好,活得久的。

所以他们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好好保养自己的身体,好好活着,比一切的敌人都活得久。

那么,这个世界就是我了。

在活得久这个行当里,他不算太出众,满打满算,他只是比司马懿多活了11年。

但就是这个数字,缔造了他的猴王传奇。

看到这儿,我相信许多人已经知道他的名字。

猜得不错——明代杰出小说家吴承恩

在猴哥尚未出世之前,吴承恩实在不怎出众。

他出生于一个商人家里,由于不善于经营,吴家在当地并不算富裕,父亲吴锐性子洒脱,奉行常乐哲学,觉得日子就该怎么过舒坦就怎么过,自己过舒坦了,用不着看他人眼光。

但一个家族毕竟想要活下去,就不能随着自己的性子来,他已经洒脱习惯了,改是改不了,唯一改变命运的法宝只有一个,找一个合适的继承人。

这个人必须有能力,有担当,有足够延续家族辉煌的才华。

这个人很显然不是他自己。

所以他将希望寄托在儿子吴承恩的身上。

给儿子取名承恩,意思希望他能读书做官,上承皇恩,下泽黎民,做一个青史留名的忠臣。

这个期望有些大,搁在一般人身上,还真承受不了。

吴承恩恰恰有这个能力。

他很早就展现了自己读书方面的天赋,野言稗史、志怪小说那是爱不释手。

唐代名家如牛奇章、段柯古辈所著传记更是反复阅读,读完之后,还能举一反三。(善模写物情,每欲作一书对之”。)

如此疯狂的阅读,使得他“髫龄,即以文鸣于淮”,颇得官府、名流和乡绅的赏识。

总之,整个江苏省都知道,吴家出了一个读书神童。

名士朱应登甚至认为他“可尽读天下书”,并慷慨的为他打开自家的私人图书馆。

你读吧!

吴承恩如获至宝。

但书籍再多,没有人引导,终究是差了点意思。

为了更系统的学习,更快的实现父亲的期望,吴锐选择了让儿子入学。

这是一个无比正确的决定,因为在这里,吴承恩遇到了影响他一生的好老师。

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个老师,也许我们根本看不到世界名著《西游记》,大闹天宫的猴哥永远不会出世。

所幸,他们相遇了。

在一个对的时间里遇到了一个对的老师,对人生的重要不言而喻了。

和所有的父母一样,让自己的孩子上好的学校,接受好的教育是每个家中最大的期望。

这种期望一旦形成了规模,那么结果只有一个局面——千人过独木桥。

学区房、师资力量、升学率考究的不光是学生还有家长。

输在起跑线上这个难题,即便是在四百年前也很有市场占有率。

淮安府山阳县最好的学府是龙溪书院,书院为当时的淮安知府葛木所建,目的是打造属于淮安的人才市场。

基于这个理念,葛木是进诸生,月课之。

说白了就是亲自授课,升学历是出奇高,算是当地一等一的名师。

这样一来,来这儿读书的人就不少,人一多,好差就难以分辨,这样不光影响教学质量,也难以发现人才。

为了打响书院的名头,校长葛木决定亲自面试。

所有的学生需要经过他的一一筛选。

这种别开生面的入学考试给了吴承恩展现才能的机会。

在种种考核之下,29岁的吴承恩入选了。

这种高级书院,最注重的是学问与人品,恰恰吴承恩两样都兼顾,出众的才华配上过硬的人品,自然赢得了葛木的赏识。

但他迂疏浪漫,轻世傲世的个性,让葛木有些担忧,身为人师他很清楚这样的个性将来会带来什么。

为了给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经世致用的学问,葛木决定亲自培养这个学生。

每天除了开小灶加强课堂知识的巩固之外,还别开生面的进行了课外教学。

每天,他背着包裹,一根鱼竿、一条板凳带着吴承恩游走江苏淮安的名山大川。借用世间万物的自然规律来告诉吴承恩,每个人都是天地间独一无二的,你成不了别人, 别人也成不了你。

学习上除了尽情的发挥自己的特长去服务社会外,还需要信心,如果连你自己都对自己没有信心,又怎能指望别人对你有信心呢?

骄傲使人自满,但如果你连骄傲的心都没有,还谈什么自满。

为了让学生明白自己的一番用意,这一年冬天,在江苏淮安的日报上开年报道的任务,他特意给了吴承恩

吴承恩没有辜负老师的栽培,用十二分的才华写下了《告先师庙文》,镌于学宫大成殿之侧。

这份独一无二的感受,给了吴承恩别样的感觉。

多年后,他回忆起这段学习的往事,忍不住提笔写道:

忆昔龙溪鸣鼓钟,

后有王公前葛公。

莫笑狂奴仍故态,

龙溪我亦法筵人。————(《忆昔行赠汪云岚分教巴陵》

只可惜,三年后葛木“迁山东按察司副使,离淮”。师徒二人就此分道扬镳,再也没见面。

世间的相遇,大抵上和天上白云是一样的,聚了又散,散了又聚。人生离合,亦复如斯。

老师走后,吴承恩也开始收拾心态备战高考。

公元1534年的秋天,吴承恩一脸自信的走入了南京考场参加了全国高考。

对于这次考试,他信心满满,自己多年的努力,父亲的期盼,老师的教诲,以及自己对未来的规划全被他化作了文字付诸了试卷上。

那一年写了什么,我们不得而知。

唯一知道的是结果,他落榜了。

面对突如其来的结果,他有些落魄,尽管他装作没事人一样去了一趟镇江金山寺,但终究是难以释怀。

十年尘梦绕中泠,今时携壶试一登;

醉把花枝歌水调,戏书蕉叶乞山僧;

青天月落江鼋出,绀殿鸡鸣海日升;

风过下方闻笑语,自惊身在白云层。——《金山寺》

败了没关系,再来一场。

天下那么大,未必没有赏识自己的人。

回去后,他认真的总结了这次失败的原因,认为是自己的文字上还欠缺点火候,不够犀利,没有让人眼前一亮的效果,为此他专门在时文上下功夫,一下就是三年。

三年后,他再一次走入了考场。

他自问这次在文字上用了心,甚至文章也自认为很出众,高中是必然的。

但所有的必然背后藏着的是一个想太多了。

他再一次落榜。

巨大的失望一时死死地笼罩着他,落榜的苦楚压得他差点透不过气来。

放弃么?

努力了这么多年,不甘。

这个时候老师的话一次又一次的在他耳旁回荡,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能丧失了信心。

因为一旦丧失了信心,你就没有再站起来的勇气。

对,我怎么能忘呢,我这么多的努力,就怎能轻易放弃呢?

再考一次。

在这份信心的坚持下,吴承恩参加一次又一次的乡试,但一次也没有中举。

生活似乎觉得对这个男人的打击不够大。

在人生最黑暗的时刻依旧给了他致命一击。

他的父亲去世了,这个生前给了儿子无限包容,无限支持的男人永远的走了。

从此,他失去了大树的保护。

不得不担负起照顾全家的重担。

但他除了读书,一无所长。每个月能除了从学府领回6斗米外,只能坐吃山空。

生活立即陷入了困境。

能改变局面的只有科举。

尽管他不想与那些后生辈一起科考,但生活迫使他不得不再一次走入了考场。

生活对这个四十岁的男人没有一丝一毫的温柔, 他再一次落榜。

科举的失利、父亲去世、生活贫困,世态炎凉在这一刻全落在了他的眼里。

“功名富贵自有命,必须得之无乃痴?”

也许,我没这个命。

生活的落魄,让他不得不做对现实做一些妥协。

经过一番思量,他做出了一个也许对中国文学而言最为正确的决定。

1550年,50岁的吴承恩补得一个岁贡生,到北京等待分配官职。

这话听着是不错,可自己深究一下,其实只有四个字——无可奈何。

按照大明的人才选拔制度,归纳起来读书人的出路只有两条。

第一条就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中秀才成为生员,再通过乡试成为举人,最后通过会试成为进士,接受朝廷的官职做一方父母官,从此吃香喝辣的过上人人羡慕官家生活。

另一条路则是屡经乡试而不中改为争取入贡,以贡生的身份进入国子监读书,然后等候选授县令以下的佐杂官吏。

但凡能拼个爹,一般人不会选择这条路,因为这条路一旦走上了,得到的仅仅是聊以谋生而已,预示着你主动退出了逐鹿场。

与一个有抱负有理想的读书人而言,这个结果并不算好,但对吴承恩而言,这也许就是最好的结果。

抱负虽大,终究抵不过茶米油盐酱醋茶的侵蚀,早已去得干干净净。

贡生虽不好听,与生活而言,与家人而言,这就是希望。

只要有希望,便有活下去的动力。

世味由来已备尝,鸥心宁复到鹓行;

纵令索米容方朔,未必含毫象子长;

六月车尘惊客鬓,连宵乡梦绕山堂;

明珠有赠惭无报,系在罗襦未敢忘。——————《庚戌寓京师迫于归志呈一二知己》

也许是先前苦得太久了,老天爷看不过眼,就在吴承恩以为这辈子也许就是这么浑浑噩噩的得过且过的时候,老天爷忽然慷慨地给他打开了一扇窗。

入贡的第二年,吴承恩接任河南新野县知县。

这是一个天下的喜讯,不光生活可以稍微改善,就是压在心头的那份抱负也可以趁机施展一番。

这是吴承恩一生难得的快活日子。

他着手修建行台察院,尊经阁,增修儒学,表彰贞节,兴办水利,一切都秉着当初老师的教诲。

这样惬意的日子只过了两年便结束了。

我常想,若让吴承恩一直这么顺风顺水的干下去,也许历史上将会多了一个勤政爱民的父母官而少了一个杰出的文学家,我国的四大名著也许就少了一部。

每年的七月也许电视的重播率将会降低不少。

那些一切围着西游记IP的电影电视人将失去了一切身价。

但历史最大的优点就是从来没有如果。

2年后,他先从河南新野县知县的位置上退下来,转到浙江长兴担任县丞。

这个位置他又做了两年。

两年后,已经56岁的吴承恩终究是难以压住心头的不满,终于从长兴县丞任上“拂袖而归”。

这段并不长久的经历让他清醒的认识到,他开始试着运用志怪小说的形式来表达内心的不满和愤懑,这些是他的专长。

他很清楚自己的这些小说的价值——虽然吾书名为志怪,盖不专明鬼,实记人间变异,亦微有鉴戒寓焉。

这个念头一旦在脑海里打开,就如同钱塘江打开了泄洪口,积压在心头的不满和愤懑如同长江大河一般宣泄了开来。

短篇小说集《禹鼎志》迅速脱稿,看似荒诞的故事,却藏着对朝廷科举秩序的不满与愤怒。

但这部小说并没有引起多大的轰动,渐渐也就被世人给遗忘了。

他也没在意。

直到有一天, 在彻底品尝了人生酸甜苦辣后一个清晨,他彻底醒悟了过来。

人生百年又何必为了科举耗费一生的精力,我会的东西科举看不上,不会的却是科举想要的,世间有多少人和我一样为了那个虚妄的名声而糟践了一生呢?

这个终级哲学问题一直困扰着他。

思考地越多,他的认识就更加的清醒,更加深入的考虑自己混混的一生。

在一个深夜,他心头涌出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烦躁感。

一个声音在告诉他,把它写出来吧?

他忽然想起自己50岁左右写的那部《西游记》的小说,这是一部以“唐僧取经”为蓝本的小说。

按照他的设计是,孙悟空出世及大闹天宫后,遇见了唐僧、猪八戒和沙僧三人,西行取经,一路降妖伏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的故事。

也许,自己想要的答案就这个故事里也说不定呢?

他开始收拾心态,世间的种种,如画卷一样在他的脑海里回荡,他提起笔,铺好纸,磨好墨,终于在一个漆黑的夜里落了笔。

这一写,就是7年,写好时他已经差不多80岁了。

写到这儿我松了一口气,心头暗暗叫了声:“好险”。如果,如果岁月给他的时间再少一点,也许,我们永远看不见猴哥了。

所幸,历史没让这一切发生,时间刚刚好。

1582年,82岁的吴承恩与世长辞。

10年后,《西游记》在南京世德堂刊印问世,自此,在中国的文学史多了一部文学名著和一个叫孙悟空的故事经久不息的流传。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西游记  西游记词条  岁数  岁数词条  名著  名著词条  也许  也许词条  这个  这个词条  
笔记

 《人民的民义》读书笔记

《人民的民义》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800字因为追了反腐热播剧《人民的民义》而对周梅森的同名小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品读后,我认为电视剧之所以收获高的收视率,还收获好...(展开)

笔记

 《教海漫记》读书笔记

这个学期我读了《教海漫记》这本书,虽然还没有读完,但是已经有很多感触,对于任何一位老师不管是新手还是老教师,这本书都可以成为大家学习的范本。这本书让我走近了于老...(展开)

笔记

 《子夜》读书笔记

矛盾作品子夜读书笔记1000字心得感悟,希望对你有帮助!与《子夜》的第一次接触是在母亲的书架上,对名著并无多大兴趣的我一下子就被它吸引了。它以1930年的上海为...(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