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世界读书日。
1616年4月23日,对于世界文学领域是一个具有象征性的日子,因为莎士比亚、塞万提斯和加尔西拉索·德·拉·维加都在这一天去世。选择这一天设立书籍日,是向那些为人类社会和文明进步做出贡献的人们表达尊敬之情。
当然,既然设立这个节日,除了奉献崇敬的情愫,更重要的是鼓励大家认识阅读、喜欢阅读、习惯阅读。特别要,在涉及猎傻白甜情感故事和各类段子集锦为内容的浅阅读、轻阅读之余,适当读些感到很难、打怵能否看懂的书。尤其包括一些名著。
一定程度上讲,名著之所以为名著,肯定包含了一些非常精彩的想法、绝妙的表述,而这些东西就是通向真理、领略美学途中的路标,否则名著只能徒副其名。而每个人受学识、阅历的限制,读那些经典的名著一般来说都很难,但是一旦读通,就如同练武之人打通了任督二脉,即便读得一知半解,也会有脱胎换骨的感觉。所谓“顿悟”,可以形象地概括这层意思。总体说来,能够写成名著,作者必定是通过了艰难的思想劳作,其产品里凝结了孤独的求索足迹,这些对于后来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节省我们的探索时间并提供一种高水准的思考平台。每个学科都有这样的经典著作,通常都很难读,但那是你进入这个领域绕不过去的门槛,与其拖到最后,不如趁着青春激情尚存,躬身早早动手,让自己完成华丽的思想转身。
读点难读的书,也是挑战自我。检验能不能在追名逐利的浮躁环境中,保持一份定力,远离物欲诱惑,抵制冷嘲热讽,乐于皓首穷经,去寻求知识的知趣。一句话,读难读的书,折射你灵魂不屈向上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