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美书简》《无言之美》87页有感
作者:朱光潜,美学家
一、写不尽的尘世情
高山无言,却雄壮巍峨;大海无言,却浩瀚无垠;天空无语,却容纳万象;大地无语,却万物峥嵘;鲜花无语,散尽芬芳……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美无言。
“言所以达意,意却决不是可以言达的。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缥缈无踪的。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
总结一句话,言有尽而意无穷。
二、美与美不同
同样一个事物,比如一个荒村,在画家的笔下很可能是一幅自然的风俗画或水墨画。在诗人的笔下是人间仙境,在作家的笔下是世外桃源或田园风光,在音乐家笔下是天籁之音,这些美一样吗?
一样的是以这个荒村作原型,不一样的是各有各的美。
即使都是语言,美与美也不同。
如看到的都是河水。
论语云:“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韩愈曰:“汩汩几时休,从春复到秋。”
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李煜曰:“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苏轼曰:“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柳永曰:“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我们读起来是不是觉得说的都是水,但读起来的画面不一样,意蕴不一样,感受当然也不一样。
三、无言的最高境界
1. 在音乐里,“别有幽情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读起来是不是有沉默和幽怨的感觉。
2. 在戏剧里,表现抗日题材的常常有静悄悄的夜晚,静悄悄的战场,这时候人物形象往往更加鲜明。
3. 雕塑本无言,形体传其声。如“金刚怒目,不如菩萨低眉。”凡是低头闭目的神像,印象往往深刻,而那些张扬的常常容易忘记。
四、总结
1.与其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与其把一切都说出来,不如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因为在欣赏者头脑里的印象和美感,含蓄比流露深刻,引起的美感就真切。
2.在现实世界,比如我们要造房子,要很多条件,一件不具备,就完不成任务。还要以人的意识为导向,人要去办这么多个程序复杂的事情。但是不是每件事都顺利,有人造了,有人造不了,那么我们的意识就很难受,但又不能自杀,这时候怎么办呢?
那就是超脱现实,人力所能做到的时候,我们竭力征服现实,当人力无可奈何的时候,到理想中去。理想可以高远,极空间和时间的自由。
如还是造房子,没有现实的房子可说,可看,可造,那就到艺术中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这样的房子是不是很有艺术,感觉到了作者的志气和情怀。
刘禹锡的“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茅庐再普遍不过了,经过作者这么一写,是不是安居陋室,安贫乐道了。
4. 从文学的角度来看,诗词的意味超过散文,超过小说。诗词的无言之美更丰 富,散文是尽量流露的。诗词是若即若离的才能引人入胜。
利用无言之美尤其有趣,意大利教育专家蒙特梭利,她在幼稚园里,趁着儿童玩得很热闹的时候,猛然在黑板上写一个“静”字,或奏一声琴。全体儿童于是都跑到自己座位去,闭着眼睛,蒙着头伏案做假睡的姿势,但他们不会睡着,几分钟后,教师用轻微的声音,用每个儿童的名字唤醒,在这段沉默中,是一个美的瞬间。
通过阅读,我们从中获得了美的感受,提高了文字的修养,保持乐观精神和超然物外的心态,这样我们就能生活的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