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民法总则基本原则的内容该怎么理解

2017年10月1日起,十二届全国人大通过的民法典开始生效。民法典基本原则的内容包括了六个方面,是我国民事立法随着时代的变革做出的改进,对于我国法律制度的完善起着积极的指导作用。那么这六个原则要怎么来理解呢?

民法典的基本原则很好地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些基本原则虽然看起来有些抽象,但如果从其所针对的事项入手,就很容易理解其含义。

所谓平等原则,是对民事活动参加者的身份要求。按照这个原则,凡是民事活动的参加者,也就是民事主体,其地位一律平等,不可以有性别、受教育程度、居住地域、肤色、民族种族的差别,不能因其行政级别或者官员身份而受到法律的特别待遇。

所谓自愿原则,是对民事活动参加者内心意愿的尊重,要求当事人之间通过合同等行为设立、变更或者处分一项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时候,既要充分表达自己的真实意愿,也能够尊重对方当事人的意愿。任何人都不受强迫,而且也不能强迫别人。

所谓公平原则,是对民事活动结果的要求。正如法律条文所言,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该“合理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所谓诚信原则,是对当事人之间订立的各种协议以及做出的各种承诺提出要求。我国已经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因为市场交换行为要依靠协议来进行,同时民间也要订立各种协议,因此“秉持诚实、恪守承诺”的规定对于保障市场体制良好运行、保障民事权利实现至关重要。 所谓合法原则,是对民事主体的个人利益和以法律所代表的社会公共利益之间关系的要求。立法要求当事人行为必须合法,必须遵守公序良俗,就是指当事人的行为必须符合公共利益的要求,不得以私利而损公益。

所谓绿色原则,指的是对民事行为与环境保护、生态保护之间关系的要求。目前,我国环境、能源、生态领域面临的压力很大,因此保护环境生态、节约能源应该成为当事人从事民事活动必须遵守的原则。

未来编纂民法典分编时,更要全面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立法来弘扬传统美德,强化规则意识,增强道德约束,倡导契约精神。例如,可以将合同必须遵守的契约精神体现在合同编的各个章节中,将我国传统文化中“孝”的精神体现在婚姻家庭编中。

民法基本原则的规定,不仅是为了规范当事人自身行为,更是为了规范民事活动的立法、行政执法、法院及其他机构的司法行为。

在立法层面,民法典中规定的这些基本原则不仅对总则中的全部法律制度发挥统领作用,而且对整个民法典中的法律制度发挥统领作用,甚至还要对包括商事法、知识产权法、社会性立法和很多涉及民事权利的法律发挥统领作用。

这些基本原则对于各种下位法的制定应当发挥指导甚至是制约的作用。例如,在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地方立法机构制定的地方法规涉及民事活动规范的时候,都应注意遵守这些原则。可以说,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为规范民事活动制定的其他法律,其效力次于像民法典这样的法律的时候,同样也要遵守这些基本原则,使得下位法符合上位法的要求。

平等、公平、诚信、合法、绿色这几个原则为我们民主法制社会的健全发展提供了指导,使我们在民事活动中能够尽情的享受各种民主权利,同时为法律的完善、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也奠定了理论基础。

延伸阅读:

民法总则明确规定自然人享有什么权利?

民法总则全文

民法总则三年诉讼时效适用是什么?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民法  民法词条  总则  总则词条  基本原则  基本原则词条  理解  理解词条  怎么  怎么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