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咬文嚼字

  一、内容与解析
  (一)内容
  《咬文嚼字》
  (二)解析
  本文是一篇文学论文,也可看作是一篇文艺随笔,重点内容要放在对文意的理解及借鉴上,因此可以把教学安排为两部分,先对文意深入理解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之上启发学生改变"套板反应"的通病,从而在今后对语言的理解运用时自觉养成谨严的习惯。
  二、教学目标及解析
  (一)教学目标
  1.在理清文意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分析评价,借鉴吸收。
  2.深人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张。
  3.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
  4.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二)解析
  通过对文章列举事例的分析,理解文章"摆事实,讲道理"的写作手法,体会这种搜集、整理事例的方法。从对文章的细致分析入手,从理性的角度分析课文列举事例的方法,然后分析课文列举的事例,接着分析五组例子体现的意义。
  三、问题诊断分析
  本文是一篇文艺随笔,不是典范的议论文,学生很难在文中准确地找到中心论点。可以从梳理文章结构入手,让学生在文中先找出所有表达观点的句子,然后组织学生讨论,达到最终的明确和统一。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掌握文章内容,理出作者观点,结合练习题进行评价。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今天,我们一同学习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的一篇谈文章的文章——《咬文嚼字》。"咬文嚼字"是个成语,它在平时的语言运用中是什么意思?
  明确:指过分地斟酌字词或死抠字眼,讽刺不必要地抠住字眼不放,不领会文章精神,或者当众讲话时炫耀自己的学识。
  好!同学们的回答非常正确,现在让我们来看一看词典中是如何解释的。
  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
  《汉语大词典》中列有三个义项:
  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
  ②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
  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
  同学们,这三个义项,可以这么说,没有一个褒扬的。那么,这个成语出自何处呢?元代无名氏写的剧本《杀狗劝夫》的第四折,有这样一句台词:"哎,使不得你咬文嚼字。"这便是它的出处。无论是出处,还是词典的解释,这个词都没有褒扬的意思,而朱光潜先生却把它作为文章的标题,大书特书。他是如何解释这个词的呢?下面就请同学们细研课本,看一看"咬文嚼字"的新意义。
  二、作者介绍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早年曾在武昌高等师范学校、香港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学习,并获博士学位,回国后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美学学会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香港大学名誉教授等职。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诗论》、《谈文学》、《西方美学史》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朱光潜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试图以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的学术研究,成为美学界一个重要流派的代表。此外,还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成为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三、感知课文内容,积累重点词语
  学生浏览课文,画出下列词语:
  1.援例 2.锱铢必较 3.斟酌 4.镞 5.蕴藉
  6.付梓 7.尺牍 8.陈言务去
  请同学们借助工具书准确掌握上述词语的音、形、义。
  四、阅读全文,理清整体思路
  学生为各自然段标号,分组讨论。
  教师明确:全文一共8段,大致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5):举例说明文字和思想的密切关系。共有三个例子,分别从不同角度来论述。
  第二部分(6—7):运用正反对比论证说明用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在顾及文字的联想意义时,"唯陈言之务去"。这一段共有两个例子,一正一反。
  第三部分(8):在论证"咬文嚼字"道理的基础上,指出只有"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提升点拨:整篇文章告诉我们,"逐步达到艺术的完美",是"咬文嚼字"所追求的目标;"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是"咬文嚼字"的要求;以谨严的精神,刻苦自励,留心玩索,推陈出新,是"咬文嚼字"必须下的功夫。
  五、研习作品
  1.学生朗读课文第一部分。
  思考:课文第一部分各自然段之间什么关系?
  学生讨沦。
  教师明确:
  第一部分:用三个例子.分别从不同角度举例说明文字和思想的密切关系。
  第一段,第一个例子,体会"你这"与"你是"两种句式的区别。(学生讨论,试组一些句子,逐个体会,再看课文中的论述。)教师明确:从表面上看,两个句子的区别只有一个字,但表达效果不大相同,初步说明文字与思想是有关系的。另外,文章从一个例子引入正题,使得作者观点更具有说服力。
  第二段:又举了《水浒传》和《红楼梦》里的例子,对"你这"句式进行进一步推敲(让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明确:这一段从表面上看是在辨析"这"与"是"的区别,实际是为下一部分引出作者观点作必要铺垫。
  第三、第四段,论述了咬文嚼字的真正内涵,并以《史记》为例。指出要重视思想和情感的需要。
  弟五段,举"推敲"的例子论证"炼字"要注意思想感情。并指出"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以上三个层次之间是层层递进的关系。
  2.学生朗读课文第二部分。
  思考:课文第二部分与第—部分之间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
  教师明确;
  第二部分是在课文第一部分的基础之上具体谈作法。
  第五段:举"推敲"的例子论证"炼字"要注意思想情感。并指出"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第六段,指出"炼字"的难处在于字义的把握,尤其是它的联想义。
  第七段,从反面论证联想的误区。即所谓"套板反应"。
  如果说第一部分是在讲述"咬文嚼字"的内涵及为什么要"咬文嚼字",那么第二部分则主要沦述如何"咬文嚼字",在"咬文嚼字"的过程中要避免哪些问题。
  3.学生朗读课文第三部分。
  思考:课文第三部分(第八段)强调的是什么?
  学生讨论。
  教师明确:课文第三部分(第八段)在前两部分论证的基础上,指出了阅读与写作所要追求的最高目标——一"达到艺术的完美",并进一步强调为了达到此目标应养成的习惯——"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
  4.概括观点,突破重点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让学生自行概括,不同意见的同学推举代表写在黑板上 。
  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第三段)
  "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第三段)
  "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第四段)
  "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最后一段)
  教师不必急于下结论,可组织学生讨论,达到最终的明确和统一。
  参考分析: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颇易引起争议,这是因为:一是本文结构与一般的议论文不同,它不是从观点出发,进行演绎论证,而是从个别到一般,然后再到个别;即从实例到论点,然后再展开证明;这样它便不是开章明义,而是中间揭示主题,中心论点在第三段才出现。二是本文有的分论点,有的重要论据貌似分论点,像"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思想感情上‘推敲’"这样的话,并且课后练习题第三题的设计("从读过的诗文中再举一两个例子说明这个论断")也很能迷惑一些浅尝辄止的学生。三是学生的习惯思维,中心论点不是标题,或在开篇,就一定在最后。因此,很有必要进行这样的讨论,最好让全班同学都来参与评析。
  分析思路:第一、二两段从实例入手,引入论题 第三、四、五段以静为例(《史记》李广射虎)与动态例(贾岛苦吟)初步论证中心论点 第六、七段以正面例(东坡诗句等)与反面例("套板反应"现象),说明咬文嚼字之难,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最后一段,水到渠成,加以总结。
  可见,文章的中心论点是: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5.设计问题,组织讨论,引导学生进行重点品味。
  (1)文章前一部分举了三个例子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这三个例子的作用是否一样?
  明确:三个例子,三种类型,三层意思。例一说明不同句式不同意味,由此引入论题。例二说明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不同,从静态入手论证中心论点。例三从动态入手,说明不同字眼不同意境,非常精练、准确,既缺一不可,又不显丝毫累赘。
  (2)我们提到第一个事例是引入文章论题,直至第三段才提出中心论点,论题和论点有何区别?
  明确:论题只是要论述的问题,它多用短语和非判断句、非陈述句来表达,只是用来框定、指示中心论点,中心论点是作者在文中表达的观点,必须用判断句或陈述句明确表达,论点围绕并点击论题。
  (3)投影或多媒体显示以下观点,让学生自由评述。
  "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
  "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参考提示:一般人不大重视语言修养,用一种粗枝大叶的态度对待语言文字,不注重对文字的推敲,甚至白字连篇,语病百出。读朱光潜的文章,会受到很大的触动,原来语言文字是那么微妙的东西,用这个字,还是用那个字,一句话这样说,还是那样说,竟有那么大讲究。因此"一字不肯放松",养成咬文嚼字、随处留心玩索的习惯,一个人的语言修养就有希望逐步提高。再者,就是平时很注意品味语言的人,读了朱光潜的文章,也会感到自己的功夫还很欠缺,从文章精辟的分析中可以领悟到怎么品味语言才算到家。因此,课文对于人们提高语言修养也具有很大的教益。
  文字和思想情感有密切关系,语言是跟着思想感情走的,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感情。因而,文字上作推敲,就是在思想感情上作"推敲"。这个观点抓住了语言的本质,抓住了推敲语言文字的本质,指出了推敲文字的根本途径。阅读时,品味语言,要品味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写作时,推敲文字,要从根本上调整思想和感情,思想务求透彻,情感务求凝练,这样才能恰切地使用语言文字。
  文学,也称语言艺术,语言是文学作品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现实生活的媒介和手段,然而,文学研究、文学批判,往往对文学语言不够重视,朱先生在文章结尾的谆谆教诲,对于作家的修养和创作,对于整个文学事业,其指导意义都是很大的,遵循这个教导,一个作家可以取得更高的艺术成就,一个时代的文学作品可以达到更高的水平。
  以上内容并非标准答案,只是供教师参考,用于指导学生讨论、分析、评价。
  (4).组织讨论练习题一、二两题。
  提示:本课的练习题设计很有匠心。第一题考查概括能力,有利于把握全文内容。第二题让学生对不同观点进行比较辨析,利于培养辩证思维的能力,故选作课堂讨论练习,这样,既可对全文内容作一梳理,又可培养读书的正确态度和方法。
  练习题第一题的完成,要指导学生不要搞单纯的摘抄,要学会先"寻章摘句",再组织整理,作出正面表述的方法。
  答案(略)
  练习第二题旨在通过比较,把握不同问题的不同实质,只要能比较,能够得出看法,就可加以肯定,以下提示供参考。
  明确:朱光潜先生与马南邨所论述的对象不尽相同:朱光潜兼顾阅读、创作两方面,马南邨的观点单指阅读,如果说阅读有时只须观其大略而舍弃细枝末节的话,那创作就决不可粗枝大叶,须知炼字即炼意,即调整思想感情,最精确地表情达意。"不求甚解""观其大略",这是粗读,"咬文嚼字""锱铢必较"这是细品。有的书只须粗读,而且有时受种种条件(如时间)的限制,也只能粗读。但粗读并不意味着不把握要旨,还是要做到"会意"。有的书必须细读,如文艺欣赏,只有咬文嚼字,涵泳品味,才能沉潜其中。再说,读书不求甚解的人并不一定反对咬文嚼字,多数认为"未晓处且放过",不要死抠,待一段时间可以再细读,因而,这两种读书方法和态度并不完全对立,读书究竟取何法要视对象和条件而定。
  六、课堂延伸练习
  比较下列句子,哪句表现力更强些?为什么?有的作者已有评价。除此之外,你还有什么独到见解?
  答案:
  1.b(见课文)
  2.b(a项有"套板反应"之嫌,b项文字虚写却恰到好处,使人产生联想,更增美感)
  3.a(a项用拟人化手法,写出了春意盎然的特点,更增动感,b项一般化,难以产生联想义)
  4.b(a项"嘴巴下"啰嗦,b项简洁明了)
  七、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讨论、比较、赏析和品味,明确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并对作家的观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同时也懂得了作者的殷切教诲,在今后的阅读和写作过程中,要努力做到"咬文嚼字",更要敢于创新。
  八、布置作业
  1.从自己的习作中任找一篇,也来个"咬文嚼字"。
  2.鼓励学生制作小卡片,对文中的事例、分析、观点、结论进行整理,互相交流。
  附:卡片示例:
  事例:苏东坡《惠山烹小龙团》中的两句诗:"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分析:两句诗的妙处就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现之中,难处就在于含混中显得丰富。
  结论:点铁成金。
  观点:文学的文字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重点赏析第七段,明确"套板反应的弊病,并通过自由发言,感悟本文
  所给予的启示,为在阅读、写作实践中的借鉴做好准备。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今天我们先来看两段文字描写:这是某年高考中两位考生对一对孪生小姑娘的肖像描写,你认为哪段写得比较好?为什么?
  投影或多媒体显示:
  1.这是一对孪生小姐妹,看样子也就十岁左右,个子长得差不多高矮,穿戴也都完全一样。两个人都是苹果脸儿,樱桃嘴儿,浓黑的眉毛下镶嵌着一双乌黑的杏核儿眼,一笑两个小酒窝,两个人都扎着两个羊角辫,辫上都扎着粉红绸结……
  2.两个小姑娘个头一般高,模样差不多,都穿着粉红色连衣裙,都扎着马尾辫儿,辫上扎着红绸蝴蝶结,跑起来就像一对蝴蝶追着两朵鲜花飞。这是一对孪生小姐妹,不细看很难分清谁是姐姐谁是妹妹;一个眼睛虽大,却显得沉静秀气,一个大眼睛乌溜溜地左顾右盼, 显得更天真活泼……
  讨论明确:第二段文字较为生动,尤其是细节描写"一对蝴蝶追着两朵鲜花飞",活灵活现,非常生动,说明作者观察细致。同时,有关眼睛的描写,同中有别,抓住了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第一段文字虽然也文通字顺,描写也很细致,但有点"千人一面"之嫌,这种情况朱光潜先生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套板反应"。对这种现象朱光潜先生又是如何看待的呢?让我们来继续学习《咬文嚼字》。
  二、精读品析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第七段,回答下列问题。
  学生齐声朗读。
  提问:什么叫"套板反应"?朱光潜先生对这种现象是如何看的?
  明确:在写作中,一写就先联想到一些陈词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们所说的"套板反应"。
  朱先生非常反感这种做法,他说:"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死敌""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离不掉‘套板反应’,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于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
  提问:为什么"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死敌?
  明确:因为"套板反应"使人安于套语滥调,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而创造的动机则要求创新,套板反应与创造的动机是不相容的。
  提问:作者在文中提到了韩愈的一句话,"惟陈言之务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作者说"这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
  明确:"惟陈言之务去"出自《答李翊书》,意思是:"一定要舍弃那些陈腐的思想和言辞"。惟陈言之务去,才能不致滑到套板反应,在思想情感上和语言上创新,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提问:既然语言跟着思想走,思想情感应是主导的,为什么反过来说"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
  明确:语言与思想情感的关系,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形式与内容是相随而变的,思想情感固然是主导的,但是语言也影响思想情感。语言上刻意求新,也能推动人们在思想感情上的求新,遇事朝深一层去想。
  提问:"你的文章也就真正是‘作’出来的",这个"作"字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就是运用创新的思维去创新,就是匠心独运的创作。
  提问:著名画家达•芬奇初学画的时候,老师让他画鸡蛋,可他画了一阵子,就觉得没意思,不画了。他的老师告诉他,在不同的光线下,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都会有不同的结果,希望他能努力去做,达•芬奇听了之后,按老师的话去做,锻炼了自己的观察能力,最终成为一名大画家。著名的短篇小说艺术大师莫泊桑初学写作的时候,他的老师福楼拜却告诫他,每个事物的情状的描写,最准确的只有一个词,在写作中运用了这个词,文章就最简洁。同学们,你们能用文中朱先生所讲的道理来解释一下吗?
  提示:答案不拘一格,只要能讲出道理即可。
  参考分析:这两个故事其实说明的都是观察的重要性,只不过侧重点不同而已。"画蛋"的故事告诉我们观察事物要多角度、全方位。莫泊桑的故事告诉我们观察要细致、详备。这两个故事都是和"套板反应"唱对台戏的,都力求创新。只有通过多角度的观察,才能发现一些别人所看不见的东西,画出自己独特的东西来。写作上也要求观察必须细致,力争找到最恰切的词语去表达,这样,才能使读者身临其境,产生简洁明了又栩栩如生的效果。
  提问:同学们,我们通过讨论分析,仔细品味,明白了在语言运用上要力戒"套板反应""惟陈言之务去",要努力创新,才"不致落入下乘",请结合自己的写作实践,谈谈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提示:这是一个开放式的问题,要鼓励学生敞开心扉,发表意见。
  参考内容:要抓住作者的有关言论去阐发。例如:"‘惟陈言之务去’,这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遇事要朝深一层去想。""不能懒,不能粗心。""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语言的完美。"应让学生明白,语言要新,关键是要从生活实际出发,生活之树是常青的,一棵树上的叶子没有两片是完全相同的,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特点,真正认识了事物的特点,语言也就新了。"朝深一层去想"就是要认识事物的特点。
  三、整体把握,获得启示
  朱光潜先生在文章篇末告诉我们,"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才是"咬文嚼字"所追求的目标,"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精练与吻合"正是"咬文嚼字"的要求。以谨严的精神,"留心玩索""刻苦自励,推陈翻新",这是"咬文嚼字"必须下的功夫。这些内容也正是文章的主旨、朱先生的谆谆教诲。我们学了之后,也深为朱先生的"咬文嚼字"的功力所折服,那么我们从中获得哪些教益呢?请同学们敞开自己的心扉,或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自己的感受和受到的启示,或就自己的写作实践来说说得失。
  文章的篇名是"咬文嚼字",文章的内容讲得也是语言的赏析,我们就先从语言的品味来谈起。
  提示:组织学生讨论,或小组进行,最后归纳,或自由交换意见,大胆陈述。形式视情况而定,在组织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教师一定要注意引导 ,尤其是这个题目范围过宽,可设计一些问题,或限定一些内容,或循序渐进,可视情况而定。以下从四个方面提供参考。
  1.可结合郭沫若改字的事例,来谈谈咀嚼品味语言,一定要有谨严的态度。
  郭沫若也是一位语言大师,他要用好一个字也颇费周折,经人提醒后才知道用"这"比用"是"要好,可他又不假思索,把这种修改方法移用到其他的文句上,这说明郭老并未明白这种改法的道理。朱光潜先生纠正了他的说法,并且讲出了一大篇道理。品味语言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我们不仅要有文字的敏感,而且要有一定的语言知识,可见语言文字是个很微妙的东西,品味玩索语言是个很不简单的事,必须具有一定的语言修养。要提高语言修养,就非下苦功不可,并且很有必要学点语言知识。要知道语言文字的品味,要"咬",要"嚼",要细细地咀嚼,且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才行。
  2.结合"推敲"的事例,明白品味语言要独立思考的道理。
  "推敲"这个故事,已经早有定论,且"这段文字的因缘古今传为美谈",甚至把斟酌字句的做法,就直接称之为"推敲"。因为韩愈是大家,谁也不曾去怀疑。古今人们也都赞赏"敲"字用得比"推"字好。可是作者"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并讲出了一大篇道理,由此可见,作者是不迷信,不盲从的,是富有独立思考精神的。只有独立思考,才会有新的见解,这对于我们的写作和学习都是很好的启示。
  3.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非常形象地描绘"狂人"能从字缝中读出字来。品味语言,要的就是这种精神,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么从那几个事例中品出这一番大道理来的。味者,有情味、意味、意境也。品,就要体味,就要思考,思考要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例如,作者从"你这"的"这",品出极端憎恶的惊叹情味,品出了强烈的情感,从"视之,石也"四个字上,品出"发出错误而惊讶的意味"。特别是对"推敲"二字的品味,更富有启发性,作者从"推"字想到门是掩的,由掩门又想到"寺里只有他孤孤零零的一个和尚"。由一个和尚又想到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作者又联系上句"鸟宿池边树",提到"推"可以无声,气氛冷寂,才不至于惊动宿鸟。这样做,自然是在告诉我们:咬文嚼字也要有思路,要由此及彼或由表及里,才能品味到位。
  4.品味语言也要努力去求新。
  教师:通过同学们的讨论,我们明白了品味语言的重要性,也清楚地了解到品味语言是一项很不简单的事,但同时也给我们指出了如何品味的方向。作者列举了很多事例,使一个很难理解的抽象问题,明白如话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我们非常佩服朱先生那严谨且敢于创新的精神,也深深叹服朱先生渊博丰厚的知识。他那举重若轻、流畅生动的讲述,那运用材料信手拈来的说理,更是在写作上给予了我们更丰富的启示。接下来,就请同学们谈谈在材料的积累和使用上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明确:①材料的积累
  读完这篇文章,我们对朱先生的学问佩服得简直是五体投地。其实,学问靠积累,朱先生有这么大的学问,自然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慢慢地积累所致。我们应该明白,做学问,没有材料是不行的,材料是学问的基础,即使像这篇简短的文字,也是需要相当的材料的,而朱先生运用起来如行云流水那么自然,这和他平时的积累是分不开的。当然,一个人的智力也是有限的,要靠大脑去记住所有的东西,那是不可能的,像我们这篇文章中的例子,有的可能是朱先生凭记忆写出的,有的单凭记忆就恐怕不行,像《水浒传》《红楼梦》上的例句。但可以肯定,最起码有个印象,一翻就可以找到,我们不一定都能像朱先生那样博闻强识,但可以养成做卡片、记笔记的习惯,即使是做个索引也行,这样写作起来,我们就可以左右逢源了。
  ②写议论文,光讲道理是不行的,必须有一定的事例,"事实胜于雄辩",这是谁也明白的道理。有了例子不典型,讲得道理就不到位,举了例子解说不到位,道理也讲不好,例子不充分,道理自然也不充分。我们所学的这篇文章,例子举了很多,而且每个例子都很典型。讲解也非常精辟,道理也讲得令人心悦诚服。选例、讲例更是给我们以莫大的启示。
  四、课后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是在重点赏析的基础上,讨论了作者在品味语言和运用语言上给予我们的启示。同时,我们也学到了作者勇于质疑的严谨治学的精神,这对于我们的写作将会有重大的指导作用。认真读书学习,学会品味赏析,"于无疑处生疑",只有不断地练习,我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才会真正地提高。
  板书设计
  六、目标检测
  1.自习时讨论完成练习题三、四两题。
  2.选几篇自己的作文,"咬文嚼字"一番,并写作分析文章。

要善问的阅读答案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我们都要用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由资深教育者参与拟订的对有关阅读题所做的解答。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好阅读答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要善问的阅读答案,希望能够陈太丘与友期阅读答案在社会的各个领域,我们都可能会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可以有效帮助我们巩固所学知识。一份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称之为好阅读答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陈太丘与友期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李疑尚义阅读答案在各个领域,我们都要用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有助于我们领会解题思路,掌握答题技巧。大家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规范的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李疑尚义阅读答案,欢迎阅读与收藏。李疑以豆卢宁文言文阅读答案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很多时候需要适量地做些阅读题,就有可能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所涉及的内容可能只是某一知识体系中的一个或几个知识点,或某一知识点中的一部分内容,在我们的学习中呼兰河传第三章阅读答案在学习和工作中,我们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阅读答案,阅读答案可以有效帮助我们巩固所学知识。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好阅读答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呼兰河传第三章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借鉴播种希望的日子阅读答案在各领域中,我们都可能会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我们解答阅读题的金钥匙。你所了解的阅读答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播种希望的日子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三年级蒲公英阅读答案现如今,我们经常跟阅读答案打交道,阅读答案可以给我们提供解题指导和解题思路。那么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蒲公英阅读答案,供大家参考借小班音乐毛毛虫吃苹果活动目标1。感受并掌握歌曲中吃苹果的节奏,能够快乐地歌唱。2。尝试随着节奏用肢体动作创造性地表现苹果被吃的动态。3。在毛毛虫吃苹果的情境中体验音乐游戏的乐趣。活动准备多媒体课件节奏小班活动小小音效师(音乐欣赏)活动目标1。在熟悉故事獾的美餐的基础上分辨音乐,感知音乐的节奏,随音乐做角色的动作,并表演出各角色上下场的顺序。2。通过欣赏讨论创编角色动作来表现音乐。3。体验随音乐做童话剧獾的美娃娃班音乐挠痒痒活动设计一活动目标1运用动作和声音表现挠痒痒的乐句。2感受情景游戏带来的愉悦情绪。二活动准备大树图片毛毛虫胸饰若干音乐磁带。三活动过程(一)发声练习好宝宝幼儿听音乐边唱好宝宝边做动作。(二小班音乐扮家家一推荐主题天才小厨师扮家家二教学设计生活化游戏化的相关性分析1歌曲选材来源于主题,并与幼儿的生活息息相关。2在整个教学中,始终都贯穿着游戏,有节奏的游戏角色游戏等等。三建议活动过程
二年级数学教案铅笔有多长教学目标1通过测量铅笔长度的活动,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2通过实际测量,学习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3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人教版六年级上上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教案教学内容P75例1和练一练,练习十二第15题。教学目标1。让学生结合解决问题的实际过程,理解并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按顺序正确进行计算,主动体会整数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幼儿园小班美术一串红教案活动目标1通过观察实物了解一串红的外形特点,探索一串红的制作方法。2学习用小长方形的皱纹纸拧成小蝴蝶形状做一串红的花瓣。3体验软纸粘贴的特性。4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5让幼儿体沟通全世界的指南针小学品德教案教学目标知道指南针的发明与应用是中华民族对于世界文明发展的杰出贡献。初步掌握阅读史料的能力和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进一步萌发民族自豪感。教学准备师生搜集有关指南针的资料(图片和文字)文言文马说的教学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词义2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文章寓意。教学重难点1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词义2了解文章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幼儿园优质课帮布布想办法教案活动设计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所以小皇帝小公主的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很强烈,为此,我设计的本次活动,对孩子进行初步的情感教育通过故事让幼儿懂得怎样做人,在生活中学会交往,同时幼儿园活动课小花的话教案活动目标感知季节明显特征,喜欢爱护花草。活动准备小花的话活动重点难点做到爱护花草活动地点户外活动形式小组活动活动过程1和幼儿在院子里玩(花卉比较集中的地方),教师启发幼儿这里的花多小学生画画教案小班幼儿手部的小肌肉发育还不够完善,不会正确握笔,手的动作很不稳定。因此培养幼儿手动作的稳定性,使幼儿有意识地画一些简单的线条和形状,是教幼儿学习画画的前提。那么学画画应该注意哪些小学语文秋天的雨的教案学习目标自学生字生词,结合课文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通过资料搜集,拓展延伸,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秋雨的特点,感受秋雨的美。教学流程一预习汇报,交流共有关审计概述的教案第一编第一章审计概述第一节审计的概念与保证程度二审计的含义1定义财务报表审计是指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是否不存在重大错报提供合理保证,以积极方式提出意见,增强除管理层之外的预期使用者课文青蛙看海第二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读准字音,记住字形,初步了解它们在课文中的意思。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分角色朗读课文。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当我们遇到困难时,只要一步一步,不怕困难,坚持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