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与《标新立异》 "标新立异"这则成语的意思原指独创新意,立论与众不同。后来多指提出新奇的主张,创造新奇的式样;有时带贬义,指另搞一套。 这个成语来源于《世说新语.文字》,《庄子.逍遥》篇,旧是难处,诸名贤所不可钻味,而不能拔理于郭、向之外。支道林在白马寺中将冯太常共语,因及《逍遥》,支卓然标新理于二家之表,立异义于众贤之外,皆是诸名贤寻味之所不得。 支道林,名遁,是东晋时的佛教学者,本姓关,陈留(今河南开封南)人。他常与谢安、王羲之等名士交往,喜欢谈玄理,对《庄子》也很有研究。 《庄子》是战国时期庄周所著的一部哲学著作。晋代的向季曾为《庄子》作注,没有完成就死了,郭象继续他的工作,完成了注释,后来人们都引用郭象和向秀所作的注。 《逍遥游》是《庄子》中的第一篇,也是一个难点。当时许多著名的学者深入钻研体味这篇文章的道理,都没有能够超出郭象、向秀的见解。 有一次,支道林在洛阳白马寺同太常护国将军冯怀一起聊天,谈到《逍遥游》,支道林说出了一种新的道理,大大高于郭象、向秀的解释,树立了一种新的见解,超出当时许多著名学者的认识。支道林所作的分析见解,都是那些著名学者苦苦搜求思索没有能够解决的。后来人们就吸收了支道林的意见来解释《逍遥游》 这则故事中的"标新"和"立异",组成了成语"标新立异"。 庄子与《朝三暮四》 这个故事源于《庄子*齐物论》。 有一年碰上粮食欠收,养猴子的人对猴子说:"现在粮食不够了,必须节约点吃。每天早晨吃三颗橡子,晚上吃四颗,怎么样?"这群猴子听了非常生气,吵吵嚷嚷说:"太少了!怎么早晨吃的还没晚上多?"养猴子的人连忙说:"那么每天早晨吃四颗,晚上吃三颗,怎么样?"这群猴子听了都高兴起来,觉得早晨吃的比晚上多了,自己已经胜利了。 其实橡子的总数没有变,只是分配方式有所变化,猴子们就转怒为喜。那些追求名和实的理论家,总是试图区分事物的不同性质,而不知道事物本身就有同一性。最后不免象猴子一样,被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所蒙蔽。 朝三暮四的原意是指实质不变,用改换名目的方法使人上当。宋《二程全书•遗书•十八•伊川先生语》:"若曰圣人不使人知,岂圣人之心是后世朝三暮四之术也?"遗憾的是,后来应用这个成语的人,并不十分清楚朝三暮四的出处,把它和"朝秦暮楚"混淆了。而后者指的是战国时期,秦、楚两大强国对立,有些弱小国家一会儿倒向秦国,一会儿倒向楚国。就象十年前美苏争霸时期,有些非洲国家时而倒向美国,时而倒向苏联。朝三暮四本来与此无关,但以讹传讹,天长日久,大家也就习惯把"朝三暮四"理解为没有原则,反复无常了。 庄子与《无中生有》 道家认为世间万物都是从"无"开始的。从"无"生出"有",又从"有"发展成万物。《庄子*齐物论》指出,小到生命,大到宇宙,都有一个开始,在开始之前有一个未曾开始的开始,还有连未曾开始都未曾开始的开始。宇宙之初的形态是"有",在"有"之前是"无",还有连"有"和"无"都没有的"无"。忽然间有了"无",不知道"有了‘无’"到底是"有"呢还是"无"。 这话听起来有点玄。不过老子早就说过:"玄而又玄,众妙之门。"道家认为:"天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应用到《易经》就是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直至无穷。但是事物一开始,首先是"无中生有"。 庄子的"无中生有"理论,和现代的宇宙大爆炸理论有相似之处。大爆炸理论认为大爆炸是宇宙的起源,也是时间和空间的开始。在此以前(其实没有什么以前),一切都是"无"。 道家对"无"非常看重。老子曾说:一个车轮有三十根辐条,可是中间必须空出来,才好安放车轴。中间空出来的地方,看起来什么也没有,可是正因为那儿什么也没有,才有放置车轴的用处。一座房子中间必须留有空间,人才能住进去。这个空间仿佛什么也没有,可是如果没有这个"什么也没有"的空间,房子就不叫房子了。正是这个空间,使房子具有了人们建筑它时所要求的功能。事实上,房子的功能就在这个"无"上。 "无中生有"本来是道家的哲学思想,后来人们用它的字 庄子与《越俎代庖》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传说中,有一位杰出的领袖叫唐尧。在唐尧的领导下,人民安居乐业。可是唐尧很谦虚,当他听说隐士许由很有才能的时候,就想把领导权让给许由。唐尧对许由说:"日月出来之后还不熄灭烛火,它和日月比起光亮来,不是太没有意义了吗?及时雨普降之后还去灌溉,对于润泽禾苗不是徒劳吗?您如果担任领袖,一定会把天下治理得更好,我占着这个位置还有什么意思呢?我觉得很惭愧,请允许我把天下交给您来治理。" 许由说:"您治理天下,已经治理得很好了。我如果再来代替你,不是沽名钓誉吗?我现在自食其力,要那些虚名干什么?鹪鹩在森林里筑巢,也不过占一棵树枝;鼹鼠喝黄河里的水,不过喝饱自己的肚皮。天下对我又有什么用呢?算了吧,厨师就是不做祭祀用的饭菜,管祭祀的人也不能越位来代替他下厨房做菜。" 庄子与《东施效颦》 庄子在哲学有很多辩证的东西,在今天看来仍有启迪。例如,庄子反对孔子复古的思想。庄子说道: 船是最好的水上交通工具,车是最好的陆上交通工具。如果一个坐惯了船的人把船推到陆地上行走,那么终身也走不了多远。古和今不是就象水和陆的不同吗?周朝和鲁国不就象船和车的不同吗?孔子想把周朝的制度推广到鲁国,这就象在陆地上行船,不仅徒劳无功,自身还要遭受祸患。他不知道世界在不停地运动变化,人也只能不断地适应外界的情势。三皇五帝的礼仪法度不贵于相同,而贵于能使天下太平。正如苹果、梨、橘、柚这些酸甜不同的水果,虽然味道不同,但都是可口的。 所以,礼仪法度应该随着时代改变而不同,不能一成不变。西施生了病,心口疼,在村里皱着眉头。邻里的一个丑女看了觉得很美,回去也在村里捂着心口皱着眉头。村里的有钱人看见了,紧闭着门不出来,穷人看见了,带着妻子儿女走开。那个丑女只知道皱着眉头很美,却不知道皱着眉头美的原因。因此,如果现代人一定要采用古代的礼仪制度,怎么能行得通呢? 一九九一年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盲目引进西方的民主模式,造成经济衰退,社会动荡,至今国家也没有实现复兴。如果他们能够深入理解一下了庄子的辩证法理论,或者不会犯这类似的东施效颦的错误。 对于个人的前途发展的道理也是一样,面对社会上不断掀起的许多热潮,如下海热、股票热、计算机热、MBA热、网站热、电子商务热等等,令人眼花缭乱,如果年轻人每天周转于热潮中,不断做各种热身,最终只能是浪费时间。每年高考前期的"状元热",全国各地往年的状元纷纷在网站、电话热线中讲解自己所谓的成功经验,许多考生按他们的指点,赶紧模仿。其实这些做法是否适合自己呢?大多数考生,尤其是考生家长并不考虑,真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庄子与《螳臂挡车》 以螳螂舞动镰刀似的双臂对抗车子的情形作为譬喻,劝人不要自不量力。鲁国的颜阖性情相当刚烈,有一次被聘为卫国太子蒯聩的师傅。他从来不曾担当过如此重要的职位,内心的惶恐可想而知。于是,只好求教于卫国的大臣蘧伯玉大夫,请教如何教导太子。蘧伯玉大夫就针对他的行为,引用螳螂的例子来规劝他:"任何物体靠近螳螂的时候,即使靠近它的是 一辆车子,它也照样挥动镰刀似的臂,奋力抵抗,这实在是因为螳螂无法辨清自己的身分,而太过于相信自己能力的缘故。你现在的情形亦正和螳螂一样,你太高估了你自己的能力,所以才会不智地想去当太子的老师。如果你过分地坚持自己的意见,必定会遭受太子的不满。所以你务必要小心从事。" 庄子与《呆若木鸡》 一日读《庄子》,读到一则小故事,赫然发现里面也有一句成语,等到把故事读完,这才惊觉我们平日可能把成语都用错了。 这个故事教人怎么养鸡。有一位纪先生替齐王养鸡,这些鸡不是普通的老母鸡,而是要训练好去参加比赛的斗鸡。 纪先生才养了10天,齐王就不耐烦地问:"养好了没有?" 纪先生答道:"还没好,现在这些鸡还很骄傲,自大得不得了。" 过了10天,齐王又来问,纪先生回答说:"还不行, 它们一听到声音,一看到人影晃动,就惊动起来。" 又过了10天,齐王又来了,当然还是关心他的斗鸡, 纪先生说:"不成,还是目光犀利,盛气凌人。" 10天后,齐王已经不抱希望来看他的斗鸡。没料到纪先生这回却说:"差不多可以了,鸡虽然有时候会啼叫,可是不会惊慌了,看上却好像木头做的鸡,精神上完全准备好了。其他鸡都不敢来挑战,只有落荒而逃。" 这便是"呆若木鸡"的出处。 原来,呆若木鸡不是真呆,只是看着呆,其实可以斗,可以应战,可以吓退群鸡。 活蹦乱跳、骄态毕露的鸡,不是最厉害的。 目光凝聚、纹丝不动、貌似木头的鸡,才是武林高手,根本不必出招,就令敌人望风而逃。木鸡不易得,养鸡人知道。武林高手难求,行走江湖的人也知道。"望之似木鸡",这是斗鸡追求的境界。不是骄气,不是盛气,最终是一分呆气。 评语:外表的活泼、逞强、伶俐,都是好的,但是还不够,还需要不断地磨练,把浮躁和妄动收敛起来,把力量凝聚于内,看似呆呆的、无啥稀奇,可是那些存心挑衅、争先恐后的斗鸡,碰到一动不动内蕴真气的木鸡,却根本不得近其身,对方还未出手,自己先就吓破胆了。 庄子与《枯鱼之肆》 庄子家贫,所以去向监河侯借粮。监河侯说:"好。等我收到地租,就借给你三百金,可以吗?"庄子见监河侯不愿马上借粮,有点生气,脸色都变了,说:"我昨天来这儿的时候,听到路上有个声音在叫我。我回头一看,只见车轮碾过的车辙中,有一条鲋鱼。"我问:‘鲋鱼啊,你在这儿干什么呢?’鲋鱼说:‘我是从东海来的,被困在这儿了。您有一斗或者一升水救活我吗?’我说:‘好。我去游说吴越之王,请他开凿运河,把长江的水引过来救你,可以吗?’鲋鱼生气地说:‘现在我被困在这儿,只需要一斗或者一升的水就能活命。如果象你这么说,不如早点到卖干鱼的店里去找我好了!’" 鲋鱼在车辙中只要借斗升之水即可活命,而如果去游说吴越之王,开凿运河,把长江的水引过来,鲋鱼早就渴死了。这个道理很简单。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言过其实、形式主义岂不是比比皆是!形式主义的危害真是害死人啊! 唐朝元稹所著《莺莺传》中,张生对红娘说:"自从我见了你家小姐一面,日思夜想,茶饭无味。希望你从中撮合。"红娘问:"你为什么不通过媒人提亲,正式把小姐娶过门呢?" 张生说:"我现在心情十分迫切,如果通过纳采问名等一整套繁琐的婚娶仪式,至少需要大半年,那时候我早进了枯鱼之肆了。"红娘看到张生确实是心急火燎的,就答应从中牵线,促成张生与崔莺莺的姻缘。后来,元朝的王实甫根据这个故事,改编成了不朽的名篇《西厢记》,一直流传到今日。 庄子与《盗亦有道》 春秋时期,最有名的大盗叫盗跖。盗跖的部下问盗跖说:"做大盗也有法则吗?"盗跖回答说:"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有法则。做大盗怎能没有法则呢?凭空能猜出屋里储藏着多少财物,这就是圣;带头先进入屋里,就是勇;最后退出屋子,就是义;酌情判断能否动手,就是智;分赃均匀,就是仁。不具备这五种素质而成为大盗是不可能的。" 盗跖这一套说教,和儒家宣扬的"圣人之道"如出一辙,由此讽刺了儒家的虚伪。看来"圣人之道"如果用来教育君子,君子就能被培养成圣人;如果被坏人利用,坏人就能成为大盗。可是天下圣人少而大盗多,可见"圣人之道"给天下带来的利益少,带来的祸患多。所以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只有打击虚伪的"圣人之道",让人民一切顺乎自然,天下才能太平。 值得指出的是,跖是奴隶起义的领袖,由于代表了被压迫者的利益,所以被历代统治者诬蔑为"盗跖"。庄子对盗跖是有同情心的,曾多次指出这个社会是"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并且说,"圣人之道"教大家追名逐利,圣人的危害其实超过大盗。与其把跖叫做盗跖,不如把孔子(孔丘)叫做盗丘。认为虚伪的"圣人之道"才是造成天下混乱的原因。 传统文化中对侠义的大盗历来都是推崇的。《史记*游侠列传》里讲了很多侠客的故事,这些侠客大多数是大盗,但由于他们虽然是大盗但却很讲道义,所以司马迁为他们列传,使他们的英名千古流传。 唐代杜光庭所著《虬髯客传》讲了一个仗义疏财、劫富济贫的的侠盗的故事。故事讲的是隋朝末年,隋炀帝只顾东巡享乐,朝政由大臣杨素把持。有一天,布衣(平民老百姓)李靖求见。杨素的一个侍妾爱慕李靖的才华,连夜投奔李靖。这个侍妾姓张,因为手持红色的拂尘,所以称为红拂。在他们逃出京城的路上,认识了一个长着络腮胡子(虬髯)的客人,他始终没有说自己的名字,只说也姓张,排行第三。张是我国第一大姓,叫\\\"张三\\\"的不知道有多少人。但是这个张三非同寻常。他喝酒的时候用人心当下酒菜,并且说,这是天下负心人的心,我追了他十年了,今天终于砍下他的头,摘下他的心,消除了我的遗憾。当时天下大乱,群雄纷起,张三本来有问鼎中原的野心,后来看到秦王李世民胜过自己,是真命天子,就把自己积攒的大量金银珠宝全部送给李靖,让他辅佐李世民建功立业。从张三的行径和他的家财来看,他原先应该是个江洋大盗,否则不可能积攒这么多财富。后来李靖靠着这些财富,果然帮助李世民推翻了隋朝,建立了唐朝。天下太平以后,张三决心在海外建立一个自己的世界,于是率领海船千艘,甲兵十万,入扶余国,杀其主自立。看起来,这个虬髯客张三,真是一个盗亦有道的侠盗典型。虬髯客和李靖、红拂的故事后来被编成戏曲,称为"风尘三侠"。 庄子与《望洋兴叹》 近几十年来,由于环境恶化,我国北方严重缺水。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每年都要断流。河床龟裂,见到的人都痛心不已。而在古代,黄河之水滔滔不绝,灌溉着两岸的沃土,哺育了中华文明,被称为神河。《庄子*秋水》中讲了一个故事: 秋天的雨水使河水全部上涨,众多大川、小溪的水都流入黄河,水流汹涌而宽阔,两岸与河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分辨不清。于是河神洋洋自得,认为自己就是天下最大的了。他顺着水流向东而去,一直来到北海边。向东望去,却看不到水的边际。于是河神才改变自己先前得意洋洋的脸色,望着汪洋大海对北海神感叹说:"原来我自高自大,以为谁都不如自己,今天我看到你这样博大,无边无际,要不是我亲自来到你的门前,我将永远不会懂得自己的浅薄无知。" 北海神谦虚地说:"其实我存在于天地间,就好象大山上的小石头而已。而天与地也并不能说是最大的领域,毫毛之末也不能断定是最小的限度。时空的变换根本没有穷尽。你我又有什么可夸耀的呢?" 庄子的这个观点已经被现代物理学所证实。科学向微观发展,有量子物理;向高速发展,有相对论。而它们的适用范围也有局限。从庄子的学说中,已显露出现代科学的萌芽。 庄子与《鹏程万里/扶摇直上》 这个故事出于《庄子*逍遥游》。北冰洋里有条鱼,名字叫做鲲,鲲的躯体,不知道有几千里大。鲲后来变成一只鸟,名字叫做鹏。鹏就是传说中的凤凰。鹏的背就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当海风吹起的时候,鹏就飞往南极。它乘着旋风直飞上九万里高空,鼓动双翅,仿佛是遮住天空的云,溅起的水花,就有三千多里。 后来,人们把一个人有远大的前途叫做鹏程万里,把仕途顺利称为扶摇直上。唐朝诗人李白曾说:大鹏一朝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我国领导人有起名为万里的,就是根据这个典故,取鹏程万里的意思。 记得故乡有个村子叫"槐树下",村里的人都姓石。甲、乙两户人家同时生了儿子。还没上户口的时候,有一天,甲、乙两家的母亲(孩子的奶奶)在路上遇见了。甲母就问乙母:"你家孙子起的什么名字?"乙母说:"叫鹏飞。"甲母听了摇摇头说:"不好听。鹏啊鹏的,跟打枪一样。"乙母回家后连忙和家里人商量改名。过了几天,两家都去报完户口了。甲母和乙母又在路上碰到。甲母问:"你家孙子现在叫什么名字了?"乙母说:"叫石磊。你家孙子呢?"甲母说:"我家孙子啊,他叫鹏飞。"这个鹏程万里的名字就这样被甲家骗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