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十专题 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项突破 【备考攻略】 一、考点解读 传记是记述人的生平事迹的一种重要文体。阅读传记,可以追溯一个人的生活经历,可以体悟一个人的情感世界,可以探寻一个人思想演变的线索,可以剖析一个人成败的缘由,还可以观照历史的沧海桑田,社会的光怪陆离,丰富阅历,陶冶情操,提升识见。 (一)传记的种类 1、自传或他传:自传是自述生平事迹的实录(如鲁迅的《鲁迅自传》,《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他传则是他人撰写的(如《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等),具有一定文学性,却不同于自传体小说。 2、评传:全面介绍和评论人物思想、生活和贡献的文章,所写对象大多是在历史上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的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和其他著名人物。一面记述人物的经历,一面加以评论(如《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等)。 3、回忆录 (二)传记的特点 1、真实性。文学性传记也要达到艺术真实。(史学性和文学性两种,前者强调事实真实可靠;后者强调在基本事实和骨干情节是真实的基础上可有一些想象和细节虚构。) 2、概括性。人物及人物事迹要有选择。 3、通俗性。 高考试卷中置于实用类文本视野下的人物传记阅读,其主要考查目标及相应的能力层级有: 1、分析综合 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思想 (3)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 d (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3)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3、探究 f (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 (2)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3)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考点例说 (一)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即通读全文,把握与传主相关的重要事实,了解传主的生活经历或人生轨迹;把握传主的性格特征或人生追求、思想个性;把握传主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把握作者对传主的态度与评价;把握传主的自我认识和评价等。 (二)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即精读全文,能分析传记文本的叙事语调(叙述者的感情倾向)及其在语言表达的风格,品味其写人、叙事、抒情、议论等方面的技巧运用,揣摩其遣词造句的特点;能梳理传记的结构层次,把握叙事线索,区分主次、详略、疏密、繁简;能概括传记的主题思想。 明确传记类别,了解不同类别传记具有的不同特点。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文本加以辨别分析。如,自传采用第一人称,语言或自然亲切或幽默调侃,通常以记叙为主,兼有描写抒情。他传采用第三人称,语言或朴实自然或文采斐然。 (三)分析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即细读全文,能分析传记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所运用的表现手法,能分析传记选材组材的特点与用意,能区分传记的主要常见类型,如自传、评传等一般写作特点。传记采用的表现手法与一般记叙文相似,从结构章法上看有单线推进、有双线并行,从描写技法看有对照、衬托、象征、渲染、场面描写和细节勾勒等,从修辞手法看,有引用、比喻等等。 了解传记常用的表现手法,要结合文本加以判断分析。传记采用的表现手法与一般记叙文相似,有首尾照应、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此外,引用是传记常用的表现手法,如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表白,它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也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 (四)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阅读传记,应从对传主生平事迹的叙述以及相关评论中把握作者的对传主的评价和情感倾向,把握传主的思想立场、政治主张或艺术观点等。传记是写人的艺术,事件和细节是传记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对传主的态度和情感离不开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最能表达人物个性的细节的描写,评价时要善于从梳理具体事件、场景、细节入手,由表及里,去芜存菁,把握其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还要抓住文本中的议论或评论的文字,体会作者的观点态度。 (五)关于实用类文本"探究题"的探究 "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从不同角度"可以是正面的角度、反面的角度,当时人的角度、旁观者的角度等等。"不同的层面"指的是文本可达到的层次,如深层、浅层,实用层面、美学层面、哲学层面;可能涉及到的范畴,如政治、经济、科学、文化、风俗、娱乐、艺术、行文等。"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就是要尽量多从上述角度揭示更多的内容。 "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就是要分析归纳出提问者和访谈对象(主要是后者)的人生观,探讨他的人生价值,揭示他的这种人生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精神,在当前社会下有什么积极意义。 "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是考查考生的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和质疑精神。要善于对有疑问的地方提出怀疑、对难点尽量依据文章或借助工具书试图解决,要善于对文章内容进行辩证分析、提出补充,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更为科学、合理的观点。要注意的是,高考考查一般访谈对象应该是该领域的专家,必有其独到之处,对其观点不要轻易完全否定。 (一)命题方向 所谓"探究",就是有"我"有"思"的解读。"实用类文本阅读"与"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探究题考查的侧重点和考察目的不尽相同:"文学类文本阅读"侧重于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和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实用类文本阅读"侧重于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和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鉴此,"实用类文本阅读"的探究题命题有可能在以下几方面做文章: 1、在理性认知上做文章 "调查报告""新闻""传记"等文本虽然在写法上可以综合多种表现手法,但它们的一大特点便是立足于事实,事情的叙写在文本中占有较大的比重。诸多事情的背后究竟隐含着哪些"深层意蕴""人生价值""时代精神",命题者不会轻易放过。因此,这里面就有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的问题和蕴含着许多有待探究与阐发的问题,需要我们用理性的认知去加以判断。 2、在实践能力与实践体验上做文章 "实用类文本"的应用性、实践性特点决定了高考命题不会回避对学生实践能力与实践体验的考察。"鉴赏评价"层级中的"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探究"层级中的"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等都有可能要求考生结合自己的实践体验去"思考"、"判断"、提出"见解"。 3、在贴近文本、整体感知上做文章 无论是分析综合,还是鉴赏评价,抑或是探究,都强调贴近文本,靠"文本"下篙,思维起于文本归于文本。超越文本的妄加发挥,是不适宜的。而整体感知,说白了就是不要将文本的组成"要件"肢解,而要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来读。"调查报告"、"新闻"等文本,有可能除正文之外,会附加诸如"背景资料""补充介绍"等链接材料,阅读与解题时要善于将其与正文联系到一起进行信息的萃取、问题的提炼、价值的分析与意蕴的探究。 4、在文本的未定点或空白点上做文章 任何一个文本(包括实用类文本)都有一些未定点或空白点,有的可能不是访谈双方讨论的中心话题,有的可能不是作者陈述的主要方面,有的可能是作者未作评判的事情主体间的意见分歧,还有的可能就是作者提出的疑点或难点,等等。这些方面常常成为命题人用以考察学生的辨别能力强弱、思维品质高低的命题点。 (二)命题的设问方式与角度 1、对文本的社会价值提出自己的见解。(选材角度) 2、对文章的结构安排、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结构角度) 3、对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探究(社会影响角度) 4、对标题成败的探究 5、探究文本中的疑点、难点和空白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三)答题要领 这个考点要求我们回答问题的时候要注意:1、有明确的观点。2、分点列出事实依据。3、结合文本或文本的具体事例作合理分析。4、语言通顺流畅,规范表述,书写工整。 【高考真题】 (XX新课标卷)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下笔不觉师造化 黄宾虹一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多发生在他隐居的时期这并不是纯粹的巧合,无需应酬杂务的宁静生活可以让他深思内省,促使画作和自然风景、隐居生活进一步契合池阳湖画风之变是一次突变,源自他对江湖水光天色的写生,也来自他蓄积已久的思考,还来自苦涩现实对他心灵的影响其弟子王伯敏多年后还难忘他老师的教诲:"读书的人,要甘于寂寞寂寞能安定,定则心静,静则心清,清则心明,明则明白一切事理作画,墨是黑的,只要眼明心清,便能悟出知白守黑的道理,画便猛进"。 1929年的一件盛事是教育部在上海举办的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南北国画家都参加此时在上海美专任教的黄宾虹参加了展出工作,并发表了评介文章《美展国画谈》文章提倡士大夫的逸品画格,以为不必求悦于人,人不知而不愠,才是真画者;还以为当时沪上流行的一种是细谨、工于涂泽的媚人习气,另一种是自矜才气、沦于放诞的欺人画风,以浮滑为潇洒、以轻软为秀润,真画者反不合时宜他希望画者能坚持避俗趋雅的操守,力求华滋浑厚的画风,不要因一时俗世弃取而改变。 黄宾虹一向以为书画同源,所以称作画为"写画"他以为上古时代书画不分,如伏羲画八卦,仓颉造字的一种主要方式就是象形,中国最早的文字中已有横线、纵线、弧线等线条形式;汉以后虽分书画,但仍是道归于一,三代以上笔法可从甲骨、古玉、铜器中求之他在1929年编辑的《滨虹草堂古印谱》里曾谈到古印上的籀篆文字:点画的肥瘦方圆奇正各不同,有助于绘画笔法;而结构的疏密、参差离合、抑扬顿挫、回环往复,更可见章法布置之妙所以,他作画时要置备金石拓本在案头他由古玺印这种上古金石实物、临近原始的艺术形式中悟出笔法要旨,认识到书法、文字、金石、绘画都是同一来源,即来源于自然山水,从而找到回归造化之路。 黄宾虹常提到古代书法家从观察自然中有所领悟,如在雨后看车行泥沼,车轮在泥中转动犹如笔被纸墨所滞却仍圆转,不疾不徐、不粘不脱,由此笔法大进他也常以自然山水之理来诠释自己的笔法,如"平"就是如风吹水动、一波三折;"圆"如行云流水、宛转自如,而石有棱角、树有桠杈,则是圆中有方;"变"则如石有阴阳向背、树有交互参差,山有起伏显晦、水有缓急动静1922年他在给友人陈柱尊的信里说到,自己是以山水作字,而以字来作画可见,他已将山水自然之理、《说文》六书之法、书法、画法相互打通。 现代画家以画为道抑或以画为艺,这种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上的对比,在黄宾虹和张大千身上表现得最为明显张大千一生充满传奇色彩,黄宾虹一生平静淡泊张大千1925年在上海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26岁就扬名南北,后又去北平办画展,被称为"南张北溥",可谓名满天下;而黄宾虹虽较早就有"南黄北齐"之称,但他直至1943年才在上海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这时他已经80岁了。 黄宾虹自来沪上就以鉴赏、鉴别真伪著称;而张大千仿作的石涛画,甚至瞒过了当时的大行家罗振玉、黄宾虹及其老师曾髯,可谓出神入化还有对画与钱的关系,黄宾虹一生力避卖画,多以画赠友人知己虽有润笔,与他的名气相比也很低,他一直严守传统士大夫不言阿堵的精神,过着清寂的学人生活;而张大千却有着对金钱的开通看法和潇洒追求,有过极高的润格,也卖商品画,出手阔绰不同的人生态度最终体现在他们的画中,黄宾虹的画是典型的恪守传统的雅正的士夫画,张大千的画则有趋向民间、时尚的意趣两人都是一代宗师,只是在境界上和被认可的领域不同而已。 (摘编自吴晶《画之大者——黄宾虹传》)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针对当时沪上流行的细谨、涂泽的媚人习气和自矜才气、沦于放诞的欺人画风,黄宾 虹推崇细腻、轻软的逸品画格,倡导做"真画者" b.由于我国书法、文字、金石、绘画同源异流,道归于一,要研究中国书法、绘画的笔法意 蕴,就只能从上古时期的甲骨、古玉、铜器人手 c.书画家常能从观察自然中领悟到艺术的真谛,如由雨后看车行泥沼悟得笔法的疾徐粘脱,由石的阴阻向背、树的交互参差悟出笔法的变化 d.张大千有着深厚的艺术修养,模仿的水平也极为高超,以至于他仿作的石涛画,甚至瞒过了当时的书画大行家罗振玉等人 e.本文通过记述黄宾虹博采众长、学习绘画的艰苦历程,描写了他在中国绘画艺术上的理论创见与突出成就,为我们展示了一位艺术家的感人形象 (2)黄宾虹一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多发生在他的隐居时期这是什么原因?请简要分析(6分) (3)黄宾虹作画时为什么要把金石拓本摆在案头?请简要分析(6分) (4)尽管黄宾虹和张大千都是一代宗师,但二人的人生态度、对金钱的看法以及艺道旨趣却大相径庭这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参考答案】 (1)答案:c给3分,答d给2分,答b给1分;答a、e不给分 解析:a、黄宾虹提倡士大夫的逸品画格,以为不必求悦于人,人不知而不愠,才是真画者,力求华滋浑厚的画风;以浮滑为潇洒、以轻软为秀润是沪上流行的画风b、三代以上笔法可从甲骨、古玉、铜器中求之,不是"只能从上古时期的甲骨、古玉、铜器人手"d、应是鉴赏、鉴别真伪的大行家罗振玉e、本文没有记述黄宾虹博采众长、学习绘画的艰苦历程,没有描写黄宾虹的突出成就。 (2)答案:①减少应酬杂务,生活清净,便于深思内省和作画;②对江湖水光天色的写生使他的画风发生了突变;③安定生活使他眼明心清,能够悟出知白守黑的道理,画艺猛进。 解析:从第一段中分层归纳,即可得到答案。 (3)答案:①从金石文字的点画结构中,他受到绘画笔法与章法布置方面的启发;②从金石拓本认识到书画同源,悟出画艺回归造化的路径。 解析:抓住上下文中的关键语句"更可见章法布置之妙、悟出笔法要旨、认识到书法、文字、金石、绘画都是同一来源"即可总结出答案。 (4)答案:观点一:恪守传统,力求雅正。 观点一:恪守传统,力求雅正,甘于清寂淡泊,追寻艺术真谛①与平静淡泊中求真务实的人生态度;②淡泊名利,不言阿堵,保持传统学人本色;③避俗趋雅,不为流俗所动,寻求华滋浑厚的画风。 观点二:创新与模仿并重,理想与时尚兼顾①创造与仿作兼顾;②对金钱的开通看法和潇洒态度;③注重民间时尚意趣。 观点三:既恪守传统,又踊跃创新,在追求自己理想的过程中享受人生①守正出新,继承与创新兼顾;②怀抱艺术理想,追求名山事业;③脚踏实地,享受人生。 (湖北卷)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9题 中国建筑的"文法" 梁思成 一个民族的建筑有它自己的构造规则或组合方式,如同语言的"文法"中国建筑就具有特殊的"文法"。 我们的祖先在选择了木料之后逐渐了解了木料的特长,创始了骨架结构初步方法—— 中国系统的"梁架"这以后他们发现了木料性能上的弱点,当水平的梁枋将重量转移到垂直的立柱时,在交接的地方会产生极强的剪力,那里梁就容易折断,于是他们用许多斗形木块的"斗"和臂形短木的"拱",将上面的粱枋托住,使它们的重量一层一层递减集中到柱头上来梁柱间过渡部分的结构减少了剪力,消除了梁折断的危机,这是一种"文法",而斗、拱、梁、枋、橡、檩、檀柱、棂窗等,就是主要的"词汇"了。 斗和拱组合而成的组合物,近代叫做"斗拱"至迟在春秋时代,斗拱已很普遍地应用它不仅可以承托粱枋,而且可以承托出檐,增加檐向外挑出的宽度《孟子》里就有榱题数尺"之句,意思说檐头出去之远这种结构同时也成为梁间檐下极美的装饰可能在唐以前,斗拱本身各部已有标准的比例尺度,到要到宋代,我们才确实知道斗拱结构各种标准的规定,全座建筑中无数构成材料的比例尺度都以一个拱的宽度作度量单位,以它的倍数或分数来计算宋时把每一结构的做法,把天然材料修整加工到什么程度的曲线,撑卯如何衔接等都规格化了,形成了类似"文法"的规矩。 中国建筑的"文法"还包括关于砖石、墙壁、门窗、油饰、屋瓦等方面,称作"石作做法""小木作做法""彩画做作法"和"瓦作做法"等。 屋顶属于"瓦作做法"它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最重要、庄严无比、美丽无比的一部分,瓦坡的曲面,翼状翘起的檐角,檐前部的"飞橡"和承托出檐的斗拱,给予中国建筑以特殊风格和无可比拟的杰出姿态,这都是内中木构使然,因为坡的曲面和檐的曲线,都是由于结构中的"举架法"的逐渐垒进升高而成盖顶的瓦,每一种都有它的任务,有一些是结构上必需的部分,略加处理使同时成为优美的瓦饰,如瓦脊、脊吻、重脊、脊兽等。 油饰本是为保护木材而用的在这方面中国工匠充分地表现出创造性他们使用各种颜色在梁枋上作妍丽繁复的彩绘,但主要的却用属于青绿系统的"冷色"而以金为点缀,所谓"青绿点金",柱和门窗则只用纯色的朱红或黑色的漆料,这样,建筑物直接受光面同檐下阴影中彩绘斑斓的梁枋斗拱,更多了反衬的作用,加强了檐下的艺术效果。 至于建筑物之间的组合,即对于空间的处理,我们的祖先更是表现了无比的智慧院落组织是中国建筑在平面上的特征,无论是住宅、官署、寺院、宫廷、商店、作坊,都是由若干主要建筑物,如殿堂、厅舍,加以附属建筑物,如厢耳、廊庞、院门、围墙等周绕联络而成一院,或若干相遂的院落,这种庭院,事实上是将一部分户外空间组织到建筑范围以内,这样便适应了居住者对于阳光、空气、花木的自然要求,供给生活上更多方面的使用,增加了建筑的活泼和功能数千年来,无论贫富,在村镇或城市的房屋没有不是组成院落的一样,在一个城市部署方面,我们祖国的空间处理同欧洲系统的不同,主要也是在这种庭院的应用上。 6.下列对斗拱作用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整座建筑物无数构成材料的比例尺度,是根据它们相对于拱的宽度,按倍数或分数计算出来的。 b.用斗拱承托梁枋,是为了减缓梁枋直接压在木柱上所产生的剪力,以消除梁折断的危机。 c.斗拱既有实用价值又有审美价值,既可以用来承托梁枋和出檐,也可以用来装饰美化建筑物。 d.檐下彩绘的梁枋斗拱,在阳光的直接照射下,色彩显得更加绚丽,艺术效果格外强烈。 7.下列涉及中国建筑"文法"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建筑屋顶的辉煌,表面上出自瓦脊、脊吻、重脊和脊兽等的奇妙组合,实际上全都源自建筑物内部的木构。 b.盖顶的瓦,有一些具有双重功能,既能在结构上发挥作用,也能成为美化屋顶的饰物,如瓦脊、脊吻、重脊、脊兽等。 c.梁枋上妍丽繁复的彩绘,使用了各种颜色,主要的用属于青绿系统的"冷色",并以金为点缀,这就是"青绿点金"。 d.如果说"彩画作做法"是中国建筑特有的一种"文法",那么木柱和门窗上朱红或黑色的漆料,就应该是它的"语汇"。 8.下列对文章最后一段内容的理解和推断,准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无论官署寺院还是住宅作坊,都是由若干主、辅建筑物按一定的布局规则组合而成的一个庭院 b.把阳光、花木等引入到建筑范围内,打通内外,让居住者尽享无限空间带来的生趣,并使建筑更加活泼和适用 c.数千年来,遍及中国的构型各异的建筑,从富丽堂皇的宫廷到简陋朴素的民居,无一不是同一结构的院落 d.院落组织有主有次,主次分明,错落有致,显示了古代中国人在空间处理上非凡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9.本文阐述了中国建筑的多种"文法",请列举其中的三种 【参考答案】 6.d【解题思路】由原文中的句子"建筑物直接受光面同檐下阴影中彩绘斑斓的梁枋斗拱,更多了反衬的作用,加强了檐下的艺术效果"知d项错 7.a【解题思路】由原文中的句子"盖顶的瓦,每一种都有它的任务,有一些是结构上必需的部分,略加处理使同时成为优美的瓦饰,如瓦脊、脊吻、重脊、脊兽等"可知"瓦脊、脊吻、重脊、脊兽" 有一些是结构上必需的部分,言外之意还有一些不是结构上必需的部分,因此a错。 8.d【解题思路】由原文中的句子"无论是住宅、官署、寺院、宫廷、商店、作坊,都是由若干主要建筑物,如殿堂、厅舍,加以附属建筑物,如厢耳、廊庞、院门、围墙等周绕联络而成一院,或若干相遂的院落"知a错由由原文中的句子"事实上是将一部分户外空间组织到建筑范围以内,这样便适应了居住者对于阳光、空气、花木的自然要求,供给生活上更多方面的使用,增加了建筑的活泼和功能"知b错 c项说法绝对化。 9.梁架做法、瓦作做法、彩画作做法、院落组织法 【解题思路】筛选信息 【模拟演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4)题。 回想铁生 陈村 XX年的最后一天,早上八点半,我被手机短信闹醒,去看,才知道史铁生去世的消息。接着的几天有几十家媒体要求采访,我一一谢绝。我自己写文章比记者写,真实。 他在送我的华夏社出版的《礼拜日》一书上写道,陈村:这家出版社,这本书的装帧,这本书的作者和这本书的存有者,都与残疾有关。看来,残疾有可能是这个世界的本质。铁生八九年十月。 他跟我投缘,也许因为我们有相似的经历,都曾当过知青,都是病退回城,都曾在里弄加工组"午餐半小时",都属残疾人,都写作。但他站不起来了,我还能弯曲地站立和难看地短程行走,我曾跟他说,我在走向他。他的困厄比我多十倍,他的思想也深入十倍。在我眼里,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好的作家。 这些年,我到北京必去望望史铁生。在他那里坐两三个小时,吃顿饭。他们夫妇邀我住他们家,我总推辞了。我来去匆匆,住下本可以多说话,可是他的身体禁不住客人的打扰。他的截瘫,他的肾脏萎缩,用他的说,发动机和轮子都坏了,维持身体的运行很累。每周两到三次的肾脏透析,不由分说地打断他的生活和思维。 除了他的体力精力,除了同情他不能多抽烟,我和他的谈话与常人无异。谈得很快乐。残疾其实并不缺少什么,只是不能实现罢了。他常常想得比人们深入透彻,他有自己的理由和节律。他是小说家,我喜欢读他作品的一个最大的理由是,他的想法和文字明净,不曾神神鬼鬼牵丝攀藤。他的手总是温暖的,宽厚的。他是能超越智和愚的。他不作状,而是常常省察自己的内心。他把自己看轻了,才能去爱自己,爱世界。 史铁生通常并不抱怨,他知道感恩,知道在生的命题下诸多奥义。别人用腿走路,丈量大地。他从腿开始思想,体察心灵。他常常纠缠在那些排遣不开的命题,时间长了,成为习惯和乐趣。他的想法都是经过推理论证的,有明晰的线索可寻。可是,听他说话的人,因为自己的好腿好肾,常常哼哼哈哈的,懒得跟从他的思维。他更多被阅读的是《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我与地坛》,《命若琴弦》。那样的故事只有他能写。读时候想,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读史铁生的文章,和他谈话,都不会越读越狭隘。他很艰难地从生存的窄缝里走出来,带着豁然开朗的喜悦。我常是站到自己之外,有一种嘲弄自己之流的快乐。他不是,他完整地保存自己,依然快乐。经过那道窄缝之后,快乐肯定不再张扬,应该称为喜悦了。他是用喜悦平衡困苦的人,不容易破灭。许多游戏和他无缘,他不再迷失,可以观赏自己,观赏上帝的手艺。史铁生坦然写他自己,他的一生透明坦荡,读过他作品的人知道他许多往事,也看见他的许多思索。那些困苦,经受血的洗礼后成了他的资源,以此走向内心,走通命定之路,去看他人和世界。他追问,但不控诉,不失态。 这几天重新翻看《病隙碎笔》和他送我的其他书。他将自己拆开,思索许多有关精神的命题。关于上帝和神,关于心魂,关于爱情,关于有无,关于自卑,关于生死。他给世界找到的本质是残疾和爱情:残疾是事物的障碍,爱情是心魂的追求。他将上帝视为同行,窥探上帝作为编剧的手艺。1998年1月,我带女儿去看铁生。铁生打开电脑教她玩著名的吃豆子游戏。他说自己有时也玩两盘。这也是他的生存状态,在死神的追逐下,他飞快行走,一路跳跳蹦蹦地吃下许多豆子。这个轮椅上的人是最勇敢的人,面向真实的人生,不退缩到无知和曲解,不麻痹麻醉自己。他对许多事情兴致盎然,关心新旧科学和新旧哲学,关心今天。他的叙述强调逻辑,推理严密,用论据论证那些看似荒谬的人生命题。他一直在思索: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他从身体的不能去想精神,想灵魂。他的神不是星相或星座,而在自己心中。他是无法站立的人,也是最挺拔正直的人。 XX年1月6日,复旦大学的"史铁生追思会",屏幕上打出他的肖像。照片上的他那么神采奕奕,宽厚地笑着如同他的作品一样真诚温暖厚重,这样的作家是不会死的。(文章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陈村得知史铁生去世的消息之后,谢绝了几十家媒体的采访要求,决定自己写文章来纪念史铁生,是因为他觉得只接受媒体采访,让记者写文章不能够真实的反映出史铁生的伟大。 b.史铁生的身体状况很差,除了截瘫不能行走外他还患上了肾脏萎缩,但是史铁生的喜悦和乐趣却正来自于对生命意义的思索和探寻,他追问,但不控诉命运的不公。 c.作者在文中用了较多的笔墨来写自己对史铁生作品的理解和思索,是为了突出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好的作家。 d.陈村在阅读史铁生的作品时,经常能够感受到史铁生从生存的窄缝里走出来,带着的豁然开朗的喜悦。他也对比了自己和史铁生的差距,感到自己的写作有一种嘲弄自己之流的快乐,但并不快乐也并不坦然。 e.史铁生的手总是温暖的宽厚的,照片上的他那么神采奕奕,宽厚地笑着如同他的作品一样真诚温暖厚重,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说明史铁生超越了生命的苦难,是最挺拔正直的人。 (2)根据作者陈村的回想,史铁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分析。(6分) (3)文中特别写到了史铁生打开电脑教作者的女儿玩吃豆子的游戏,史铁生自己有时也玩两盘的细节。请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写的作用。(6分) (4)史铁生说残疾有可能是这个世界的本质,他将自己拆开,思索许多有关精神的命题。请你就对"残疾"、"生命"、"有无"三个方面的理解,任选一个方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参考答案】 (1)b(3分)e(2分)c(1分)其它选项不得分。 【解析】a项:陈村谢绝了几十家媒体的采访要求,决定自己写文章来纪念史铁生,是因为他觉得自己写文章更能反映出史铁生作为人的真实,选项对原因的理解有误。d项:作者对照了自己和史铁生,但并不是在找差距,作者也并没有感到自己并不快乐也并不坦然。选项对文章语句的理解有误。c项:作者在文中用了较多的笔墨来写自己对史铁生作品的理解和思索,是为了说明史铁生以他的存在和作品给人们带来的深刻思考,并不是为了突出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好的作家。选项的逻辑关系比较牵强。e项: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说明史铁生的超越了生命的苦难,但并不能完全说明史铁生是最挺拔正直的人。选项的表述不够严谨。b项完全符合文意。 (2) ①史铁生是一个残疾多病站不起来但是心灵上最挺拔正直的人。(2分)②史铁生是一个超越了自身的苦难爱自己,爱世界,知道感恩,知道生命意义的人。(2分)③史铁生是一个面向真实的人生,不退缩到无知和曲解,不麻痹麻醉自己的最勇敢的人。(2分) 【解析】本题属于筛选信息概括题。题干的问法在于史铁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要求筛选出文章对史铁生生命的评价,根据文意比较容易概括筛选出。 (3) ①为了表明史铁生的生存状态。(2分)②表明史铁生在死神的追逐下,以坚强的意志生存与疾病抗争和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2分)③表明史铁生对许多事情兴致盎然,没有退缩到麻木无知的颓唐地步。(2分) 【解析】本题属于理解写作意图分析作用题,在文段这个事例的前后,作者进行了总结和强调。相关语句很容易找出,设题意图在考察学生的分点概括和准确表达的语言能力。 (4) "残疾": ①史铁生是一个罹患残疾但心灵挺拔正直的伟大作家,他超越了自身的苦难去思索世界与生命的价值。(2分)②在他眼里残疾只不过是不能实现罢了,残疾并没有使他退缩到无知和曲解,没有麻痹麻醉自己。(2分)③残疾是生命存在的诸多形式之一,人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只在于心灵的伟大。(4分) "生命": ①史铁生认为上帝是生命的编剧,无论什么样的生命都有一种真实的存在。(2分)②即使面对苦难,史铁生也从不抱怨,他知道感恩,他用自己的思索给生命找到了意义。(2分)③我们可以用坦然和喜悦去平衡生命中的困苦,我们依然可以在生存的夹缝中让自己快乐。(4分) "有无": ①生命中有了苦难,但并不意味着就没有了快乐。(2分)②史铁生罹患残疾失去了行走的能力和健康的体魄,但并不意味着,他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与意义。(2分)③有和无在很大程度上是相对的,决定有和无终极意义的是人的精神与思考。(4分) 【解析】本题属于文本思想意义与社会价值的探究题。题干中结合全文的要求,是指答案应该先总结文本中这三个词结合于史铁生的含义。题干中谈谈你的看法的要求,是指在文本意义的引领下,考生应该作出一定的阐释和延伸。给出的答案仅供参照,考生只要结合文本阐释了有一定内涵和意义的看法,即可相应得分。 二、阅读下面一篇人物传记,完成后面题目。 杰克•伦敦的悲剧 蜀 生 ①杰克•伦敦(1876——1916)是美国近代著名的作家。他和马克•吐温,也许是我国读者最熟悉的两个美国作家了。可是两个人的结局大不一样。马克•吐温以七十五岁高龄病死在写作岗位上,实践了他的"工作是世界上最大的快乐"的信念。杰克•伦敦却在四十岁壮年之时,吞服了大量吗啡,在自己豪华的大牧场中结束了一生。 ②杰克•伦敦的童年是很不幸的。他是一个在旧金山出生的私生子,生父是一个占卜者。后来,母亲嫁给已经有十一个孩子的约翰•伦敦,继父的境况也不好。杰克•伦敦的童年在穷苦的日子中度过。十一岁他就外出打零工谋生,十四岁到一家罐头厂做工,每天工作十小时,得到一元钱,这已经是很不错的了。干了不多久,这个十四岁刚出头的孩子借了一些钱,买了一条小船,参加到偷袭私人牡蛎场的队伍中,希望用这种手段来改善穷困的处境。偷袭中他被渔场巡逻队抓获,被罚做苦工。不久,他放弃了"牡蛎海盗"的营生,当水手去远东。航海生涯,增长了见识,扩大了眼界,遍地的贫困、剥削和暴力,深深地印入杰克•伦敦还没有完全成熟的心灵中。 ③航海归来,境况并未好转。1894年,十八岁的杰克•伦敦参加了"基林军",这是当时由平民党人领导的向华盛顿"进军"的失业者组织的一部分。这次"进军"的领导人考克西等在华盛顿以"践踏国会草坪"被捕,进军组织亦遭取缔。杰克•伦敦在退出"进军"行列之后,又继续过流浪生活,监牢、警察局成了他常进常出的地方。 ④长年的流浪没有使杰克•伦敦丧失生活的信心,他强烈地追求知识,不甘于自暴自弃。即使在飘泊无定、随时会以"流浪罪"被拘捕的困境中,书也总是他的伴侣。1896年他二十岁时,甚至还考进了加州大学。然而,大学的门毕竟不总是向穷困如杰克•伦敦这样的人敞开的。1897年他就被迫退学,同姐夫一起去阿拉斯加淘金。"黄金梦"又很快破灭,身染重病回家。 ⑤一条条的路走不通,一件件的事碰壁。杰克•伦敦萌发了写作的愿望。他有丰富的生活经历,有满腔的对穷苦人的同情,在二十三岁(1899年)时,他的第一篇小说《给猎人》发表了,二十四岁时出版了第一个短篇小说集《狼之子》。在这些作品里,淘金工人的生活是杰克•伦敦心爱的题材。 ⑥杰克•伦敦的思想是混杂的。他读过马克思的著作,也读过黑格尔、斯宾塞、达尔文和尼采的著作。在他青年时代的作品中,人们可以感到他向资本主义社会挑战的脉搏。19XX年(时年三十一岁)写的《铁蹄》,指出美国资本主义有向极权主义转变的可能性,还对法西斯主义的兴起和消灭作了有预见性的警告。我国已经有译本的《马丁•伊登》(19XX年),是杰克•伦敦的代表作。这本带有自传性的小说,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残酷无情,对人性的蹂躏、对正义的践踏。主人公伊登依靠个人奋斗成了名,但是成名之后得到的不是欢乐,而是可怕的空虚,结果以自杀了结一生。七年后,它的作者杰克•伦敦真正走上了马丁•伊登的道路。 ⑦极端的个人主义,尼采的"超人"哲学,把杰克•伦敦带进了一个矛盾的精神世界,使他青年时期具有的向资本主义社会挑战的叛逆者的性格,逐渐消褪,变成了一个玩世不恭的花花公子。 ⑧19XX年,他公开声明,他写作的目的就是为了钱。他在成名之后,得到很多的钱。他认为他有权过豪华奢侈的生活。他曾经用一大笔钱建造一条命名为"斯纳克"(一种想象中的恶兽)的游船;19XX年用了十万美元(在当时是一笔惊人的钱财)以近四年时间建造一所名叫"娘居"的别墅,在落成后即将迁居的时候,忽然起火焚毁。这位已经侧身上流社会的大作家,看了看价值十万美元的废墟,摆了摆手,宣布将另建一个庄园。这时的杰克•伦敦已经陷入了不能自拔的拜金主义泥淖,为了得到更多的钱,粗制滥造,写出一些完全背离自己信念的低劣之作。他在19XX年时还说过:"我如果自己能够作出选择的话,除了写一篇说明我对资产阶级世界是多么鄙视的社会主义者的文章外,我什么也不会下笔。"可是在19XX年1月,他公开声明脱离自己曾经积极参与活动的美国社会党。 ⑨这位曾经饱尝人世艰辛,也曾经用自己的笔为社会底层的不幸者呼喊过的作家,随着他的成名和发财,沉沦到了极端个人主义的深渊。19XX年11月22日,杰克•伦敦用自杀结束了四十年的一生,留下了鱼龙混杂的四十九部著作。 (选自《人物》1983年第5期) 1、杰克•伦敦是一个怎样的作家?通读全文,请简要概括。 2、本文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3、细读第①自然段,简要说明画线语句的表达效果。 4、你从杰克•伦敦文学创作的辉煌成就与其后来的蜕变、堕落中获得哪些启示?请简要分条阐述。 【参考答案】 1、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杰克•伦敦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作家,他少年和青年时曾历经磨难,顽强拼搏,以求走出贫穷的处境;他热爱读书,求知欲强,自信坚毅,虽屡屡碰壁,而不自暴自弃;后来以写作谋生,创作了不少向资本主义社会挑战的作品,因此成名,跻身上流社会;成名后,陷入拜金主义泥淖,为挣钱而写作,粗制滥造,青年时期叛逆性格日渐消褪,变得唯利是图和玩世不恭,极端个人主义和"超人"哲学,使其精神世界充满矛盾,最后自杀。 2、本题考查对传记文本语言特色的分析。夹叙夹议。在叙述和描写中穿插作者的议论,体现作者的爱憎、褒贬的感情态度,这是本文突出的语言特点。如第(2)(3)(4)段在对杰克伦敦童年、少年、青年时期的苦难艰辛的流浪生活的叙述中,夹杂了议论,点明这些人生坎坷的意义,突出他的坚韧、顽强、不自暴自弃的性格;又如第(7)段,在叙述了杰克伦敦的丰富的阅读经历和杰出的创作成就之后,用议论手法,点明其性格蜕变的原因。 3、本题考查对传记文本表现手法的分析。第⑴自然段是全文的总起,简要说明了杰克•伦敦的身份、地位和人生的结局,画线语句将他与马克•吐温并提,采用对比手法,以马克•吐温的七十五岁高龄病死在写作岗位上,与杰克•伦敦的四十岁壮年吸毒自杀于豪华大牧场形成鲜明反差,呼应了标题中的"悲剧"这一题眼;而且开篇即道出传主生命的悲惨结局,设置悬念,可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4、本题考查对传记文本阅读的社会价值的探究。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能立足于文本探究,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要点如下:(1)从他的文学创作的辉煌成就可见出文学创作的源泉在于丰富的生活体验(或说"生活是文学创作的第一源泉")与广泛的阅读(或说"阅读是文学创作的第二泉源")。 (2)"创造是痛苦的大济和生命的慰藉",苦难的命运,艰辛的生活,对于强者而言不是绊脚石,而是助推器,它更能激发强者对生命、生活的热爱,唤醒其创造力,使他的内心更强大。 (3)杰克•伦敦在告别苦难之后,其创造力和写作质量迅速下降,在失去精神自我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在空虚和孤独面前变得异常脆弱,这表明:文学注定是一项受苦的事业,过于舒适和奢华的生活往往是文学创作的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