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爱” 伤害了孩子一、教学现状: 作为幼儿园的老师,最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能每天看到孩子们快乐地游戏和乖巧地接受老师的正面教育。可是,当我们本着“一切为了孩子”的宗旨把最真挚的情感奉献给孩子们,希望他们在自己的教导和关爱之下健康、愉快地成长时,事情却总是不能象我们预设的结果那样尽如人意。时间长了,教育者就会怀疑:是不是自己不适合幼教工作?是不是孩子们对教育逆反?难道我们的教育总是这样事倍功半吗?于是,我开始陷入极大的困惑之中了,总觉得问题出在孩子身上。很少把视角调过来反观自己,所谓“君子求诸己。”还以为自己的爱付诸东流,有时连个“响声”也听不见。我们却很少考虑自己的那种“爱”,在不知不觉中伤害了孩子。 如:教学活动中,老师正专心致志地讲着“小乌鸦爱妈 妈”的故事,以期让孩子们能感觉母爱的伟大,小乌鸦爱妈 妈的情感。大多数孩子都沉浸在故事中,但是小朋友杰杰却在那里低头自顾自地玩自己的手指头,一会儿又将头放在身旁的小朋友的身上,过了一会儿又把小椅子摇“砰砰”响。搞得老师不得不中止教学,其他小朋友的注意力也被他所牵引。这时,老师终于忍不住开口“教育”起来了:“你为什么那么调皮?你不知道这个故事是很好听、很有意义的吗?你想玩就不要打扰大家,请你到外面玩够了再回来……”老师想赶紧维持好课堂纪律,好让全班孩子认真听,于是一个劲在那里对杰杰进行说教。可杰杰却不领情,似懂非懂的看了眼老师,并没有停下来听课的意思,其他孩子也只能“傻傻的”等着老师继续上课。 其实,这样的小插曲,我们经常碰到。我们认真反思一下就会发现,自己的“教育“之所以没有起到应该有的作用,原因就是教育方法的单一和不科学。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讲,空洞说教太抽象,态度的不和蔼,无意之间“伤害”杰杰和其他孩子,打断了其他的孩子的学习思路,造成了时间的隐性浪费。 相似的事发生在比较内向的女生丽丽身上,老师采用了同样的方法,当众批评说教。从那件事以后,这个本就比较内向的孩子从此再也没有举手过,甚至于很少开口说笑了。老师固然是出于一片好心,其结果却是伤害了孩子们,这怎能不让人深思呢? 我们都知道教师教育行为对儿童认知发展、社会性发展,特别是自我概念的发展和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教师恰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起着积极的作用。而不恰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起着消极的作用,甚至会导致心理障碍。好心办坏事,就是对老师错误教育行为的一个很好的解释。想要避免这就需要我们合理的、科学的运用科学的教育手段,寓教育于无声之中。所谓“大爱无痕”,所谓“君子行无言之教。”其实,很多时候,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抚摸),一个亲切的微笑都是很好的教育。 二、原因分析: 1.孩子年龄小,对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的结果缺乏预测能力和判断能力,同时也缺少控制能力。很多时候,孩子的作为都是无意识的行为。如:上面案例中杰杰的举动,其实他的本意并不是想打扰大家,完全是天性使然。他们的“贪玩”和“调皮”,很多时候只是为了表现自己。孩子刻意的一个动作,如:冷不丁的大叫一声。其实仅仅是为了在老师和同学们面前表现一下自己。孩子年龄小,直接决定了他们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相对比较短,长时间的静下心来做事是比较难的。教师主观武断先入为主的“义务教育”在方法上和意识上均有不妥之处。 2.教师在教育时,没有考虑自己的教育行为是否符合孩子心理发展的规律,没有满足孩子的心理需要,没有考虑这种方式是否尊重孩子和他们是否能接受。不同情形不同对象都要用不同方法。说服法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接受的。特别是一些性格内向的孩子,我们教育时更因该注意环境以及方法。幼儿园这个阶段的孩子,他们对成人还有很大的依赖性。老师在教育时,应充分考虑以上这些。 3.教师在教育孩子时,通常喜欢“一刀切”,发现问题,当着大家集体交流。形式比较单一,缺少更进一步的思考。用划一的标准评价不同的孩子,当然缺少对孩子的个体差异的尊重。同时,“一刀切”又很容易造成时间的隐性浪费。 4.其实我们教师过于注重行为上或品质上的优差之别。评定一个学生总是从这个孩子上课坐得端不端正,学习怎么样啊等等这些方面出发。忘了一些隐性的东西(其实是本质的东西):如性格、情感等的培养,及心理问题的处理和关怀。心理卫生知识的不深入了解,使得教师不能及时地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不能正确地判断学生的心理问题,在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时就比较盲目,采取不恰当的措施,从而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 5.另外还应该注意到一个问题,那就是“过度教育”问题,即,教师的教育行为过多,喋喋不休,唠叨絮叨,如对一件事情的评价没完没了。就像营养过剩一样要不得。总以为正确的就一定可以实施,“理所应当”有时并不正确,其实恰当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我们应该实施牢记这一点。 三、解决措施: 1.教育孩子的本质是传递爱。而要传递爱,就必须时时做一个有“心”的人。教育家铃木镇一提出:对待孩子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和平静的心。当孩子出现所谓的调皮时,是否可以先稳定自己的情绪,冷静分析。当你能够把握自己和孩子的时候,再用一颗宽容的心、恰当的方法去和孩子交流,与孩子产生共鸣。这样一定会事半功倍。 2.对孩子的教育应该有不同的处理方式,避免“一刀切”。只有尊重孩子的个体发展和个性差异,教育才能真正实现从学生出发,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教育的主体。如:有时可以根据每个孩子的个性、喜好特点来让孩子选择活动内容,如午餐后,可以让孩子自己选择看电视、画画、写字等,让孩子的选择,不一定要在一定时间统一做同一样事。 同时,个别孩子的个别错误行为,不一定对孩子要采取集体批评,可以个别交流,了解孩子的心理,采取措施。同时,当老师想对孩子提出意见时,还可以采用给孩子们讲故事的形式,让孩子来讨论该怎么办;可以给孩子讲身边的小事,让孩子知道自己的错误行为,把教育寓各种形式中;对普遍的错误或非常严重的错误,可以采取集体教育。 3.承认孩子的起点不同,用发展的眼光看孩子。《新纲要》指出:对孩子,老师要承认和关注孩子的个体差异,应该要纵向比较,在幼儿面前慎用横向标准。个性的不同,环境的不同等原因造就了不同的孩子,然而也正因如此我们更要学会平等地、真诚地看待每一个孩子。课上不仅要关注积极发言的好孩子,而且也不能忽视“中游”不声不响的乖乖生,对与一些能力比较差的孩子,老师更要特别关注。不要在孩子们面前总是一味地批评他们,老师要用平等的心态、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孩子,对能力弱的孩子的进步也要经常表扬,建立孩子的自信心,拥有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给孩子一个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 4. 教师要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让教师成为孩子的榜样。作为老师只有“蹲下来”,才能真正贴近孩子,感受到孩子的可爱、天真,更好的进行教育。我们可以发现教师简单的一句话,很可能成为孩子受伤的利剑;当然随意的一个行为,也可能让孩子一生感动。教师无意识的语句、行为,都可能成为孩子的榜样。所以,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行为,身正为范,给孩子起个好的榜样。想让孩子变得怎么样,自己先努力做到。润物细无声,才是教育的真境界。 5.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能力。发现孩子的缺点,进行有效的教育,这些都需要老师有一定的知识和能力。没有相关的一定的素养,无法理解孩子的内心,老师的某些教育行为只能说是无章的。因此,教师因当学习研读心理健康教育的一般概念与理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心理健康与保健,教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等相关知识的一些书籍。这样才能更好的进行教学、教育。 四总结设想 教育、教学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们。我们只有给其良好的教育和理想的环境才能让他们飞的更高,走的更远。 因此我设想的教育和理想的成长环境是一种自由、信任、融洽、安全和支持的教育环境,让孩子在快乐中成长,让孩子在集体生活中更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