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2021届高考语文考点归纳常见20个文言虚词例释复习教案

  附录六 常见18个文言虚词例释
  【而】
  一、连词
  1.表并列,可译为"又""和"或不译。例如:
  蟹六跪而二鳌(《劝学》)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师说》)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表承接,可译为"就""接着""然后",或不译。例如:
  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亡羊而补牢,未为晚也(《战国策•楚策四》)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谏太宗十思疏》)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阿房宫赋》)
  3.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可是"等。例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4.表递进,可译为"并且"或"而且"。例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5.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例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捕蛇者说》)
  6.表修饰,即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可不译。例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项脊轩志》)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
  二、代词
  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如:
  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三、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语气,相当于"罢了"。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何】
  一、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带语气助词"哉""也"等,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例如: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寡人之于国也》)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2.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例如: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例如: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二、作副词
  常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或者加强语气,译为"多么""怎么这样"。例如: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蜀道难》)
  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孔雀东南飞》)
  三、复音虚词"何如""何以"
  1."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例如: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
  2."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可译为"拿什么""凭什么"。例如:
  何以战?(《曹刿论战》)
  【乎】
  一、作介词,相当于"于"。
  1.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可译为"在""从"。例如: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2.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范围,可译为"在"。例如: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
  3.表示比较,可译为"比"。例如: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4.表示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对""对于""给""向""跟"。例如:
  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捕蛇者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二、作语气助词
  1.作形容词、副词词尾,译为"地""……的样子"。例如:
  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赤壁赋》)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郁乎苍苍(《赤壁赋》)
  2.表示疑问或反问语气,可译为"吗""呢"。例如:
  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
  3.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呀"。例如: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难》)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滕王阁序》)
  【即】
  一、作连词,用在复句的前一分句表示让步,可译为"即使""纵使";或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例如:
  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与妻书》)
  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贾谊《论积贮疏》)
  二、作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示前后两件事紧密相连,或表示两种情况联系紧密,可译为"立即""马上""就"等。例如:
  (樊)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鸿门宴》)
  【乃】
  一、作副词
  1.表承接,可译为"就""便""于是"等。例如:
  良乃入,具告沛公(《鸿门宴》)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过秦论》)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
  2.表转折,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例如: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3.表限制,可译为"才""仅"等。
  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作判断词,可译为"是""就是"等。例如:
  此乃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三、作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你的"等。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其】
  一、作代词
  1.活用为第一人称,可译为"我(自己)的"或"我的"。例如: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2.作指示代词,常表远指,译为"那""那些""那个""那里"。例如: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游褒禅山记》)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3.作指示代词,译为"其中的"。例如:
  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游褒禅山记》)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4.用于第三人称,可译为"他(们)的""它(们)的"。例如:
  会其怒,不敢献(《鸿门宴》)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谏太宗十思疏》)
  二、作副词
  1.表反问,译为"难道"。例如: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祭十二郎文》)
  2.表揣测,译为"大概""或许""可能"等。例如: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
  3.表婉商,译为"还要""可"。例如:
  汝其勿悲(《与妻书》)
  三、作连词,表选择,可译为"是……还是……"或"还是"。例如: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
  【且】
  一、作副词
  1.相当于"将""将要"。例如:
  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逍遥游》)
  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黔之驴》)
  2.相当于"暂且""姑且"。例如: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
  且臣少仕伪朝(《陈情表》)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二、作连词
  1.表并列,可译为"一边……一边……""又……又……""又"。例如:
  河水清且浅。(《迢迢牵牛星》)
  2.表让步,可译为"况且""尚且""还"。例如: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赤壁赋》)
  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报任安书》)
  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与妻书》)
  3.表转折,可译为"然而""但是"。例如:
  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鸿门宴》)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滕王阁序》)
  4.表递进,可译为"而且""并且"。例如: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五人墓碑记》)
  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然】
  一、作代词,相当于"这样""如此"。例如:
  车柔使之然也(《劝学》)
  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二、作连词
  1.表转折,可译为"可是""但是"。例如:
  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与妻书》)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鸿门宴》)
  2."然"有时和"而"连用,"然"代指上文所说情况,"而"表示转折,翻译为"如此(这样),可是……",例如: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然"还常与"则"结合,"然"是承接上文事实,"则"是由此进行阐述或论断,可译为"既然如此,那么(那就)",也可翻译为"那么"。例如: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三、作助词,用在名词或短语之后;前面有"若""如""犹"等词与之照应,可译为"……的样子""一般""那样"等。例如:
  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而半山居雾若带然(《登泰山记》)
  四、用在形容词、副词、拟声词之后,作为词尾,译为"地""……的样子"。例如:
  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逍遥游》)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捕蛇者说》)
  其声呜呜然(《赤壁赋》)
  【若】
  一、作动词
  (1)像,好像。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及,比得上。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作代词,用于第二人称,可译为"你""你的"。例如:
  若入前为寿(《鸿门宴》)
  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
  三、作连词,表假设,可译为"假如""如果"。例如: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
  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铜仙人辞汉歌》)
  【所】
  -、作名词,处所。
  某所,而母立子兹(《项脊轩志》)
  二、作助词,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名词性短语,可译为"……的人""……的事""……的地方"等。例如:
  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也(《逍遥游》)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
  财物无所取(《鸿门宴》)
  古所就不若彼也(《论毅力》)
  三、组成固定结构"所以"。主要用法有两种:
  1.表示手段或凭借,译为"用来……的东西","……的凭借"。例如: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2.表示原因,译为"……的原因"等。例如: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师说》)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四、组成固定结构"为……所",表示被动。例如: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为仲卿母所遣(《孔雀东南飞》)
  【为】
  一、作动词,读"wéi"
  1.修筑,修建。例如: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2.成为,变为。例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谏太宗十思疏》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逍遥游》)
  3.做。例如: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为学》)
  4.担任,例如: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5.表判断,是、算是。例如:
  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游褒禅山记》)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6.叫作,称为。例如: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逍遥游》)
  7.作为,当作。例如:
  以五百岁为春(《逍遥游》)
  8.认为
  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9.创作,写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琵琶行》)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二、作介词
  1.表示动作行为受益的对象,译为"给""替",读"wèi"。例如:
  公为我献之(《鸿门宴》)
  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过秦论》)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鸿门宴》)
  2.表动作行为引出的对象,可译为"对""跟""同""向",读"wèi"。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3.表被动,可译为"被",读wéi,例如: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三、作语气助词,放在疑问句的末尾,表反诘语气,可译为"呢"。例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焉】
  一、作代词
  1.表疑问,译为"怎么""哪里""什么"。例如: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归去来兮辞》)
  2.表他称,译为"他(们)""它(们)"。例如: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二、作语气助词
  1.用于句末,表陈述或疑问语气,可译为"啊""呢""了",或不译。例如:
  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
  2.用于句中,表停顿,可不译。例如:
  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齐桓晋文之事》)
  三、作形容词、副词词尾,相当于"然"。例如: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阿房宫赋》)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
  四、作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可译为"在这里""在那里"。例如: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永之人争奔走焉(《捕蛇者说》)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寡人之于国也》)
  【与】
  —、作动词
  1.给予,授予。例如:
  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2.结交,参与。例如:
  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
  3.赞许。例如: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仁陷于愚,固君子所不与也(《中山狼传》)
  二、介词
  1.介绍出主动者发出动作时所涉及的对象,可译为"跟""同""和"等。
  乃与平原君计,以五城封公子。(《信陵君列传》)
  2.介绍出主动者发出动作以后受益的对象,即发出动作行为的是"谁"或"什么",可译为"为""给"等。例如: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
  三、作连词,表并列,可译为"和";表选择,可译为"还是"。例如:
  蜩与学鸠笑之(《逍遥游》)
  秦伯说,与郑人盟(《烛之武退秦师》)
  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赤壁之战》)
  四、作句末语气助词,同"欤",表示感叹或疑问,可译为"吧""吗""呢""呀"等。例如:
  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不辱使命》)
  【以】
  一、作动词
  1.认为。例如: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两小儿辩日》)
  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
  2.使用。例如: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二、作介词
  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译为"用""拿""把""凭""依据""按照"等。例如:
  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王好战,请以战喻(《寡人之于国也》)
  2.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因为""由于"等。例如:
  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
  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3.引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时间,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等。例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4.与"上、下、东、西、前、后"等方位名词连用,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线。例如: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游褒禅山记》)
  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触龙说赵太后》)
  三、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1.表并列或递进,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又""且""而""并且""而且"等,或不译。例如: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游褒禅山记》)
  越国以鄙远(《烛之武退秦师》)
  2.表承接,常常用于表示动作行为的词语之间,可译为"而"或不译。例如: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3.表目的,可译为"来""用来""以致""从而"。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过秦论》)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触龙说赵太后》)
  4.表修饰,可译为"而",或不译。例如: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
  5.表因果,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四、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于"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例如:
  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扁鹊见蔡桓公》)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
  五、作副词,同"已",已经。例如: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因】
  一、作动词,遵循、沿袭。例如:
  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
  二、作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例如: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疏》)
  2.介绍行为、动作发生的根据,译为"依照""根据"。例如:
  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史记•孙膑传》)
  3.介绍行为、动作发生的时机,译为"趁着"。例如:
  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过秦论》)
  4.介绍行为、动作所采用的手段、途径,可译为"由""从"。例如: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作连词
  1.表承接,可译为"于是""就""便"。例如: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鸿门宴》)
  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
  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因得观所谓石钟者(《石钟山记》)
  2.表原因,相当于"因为""由于"。例如:
  祥符中,因造玉清宫,伐木取材,方有人见之。(《雁荡山》)
  【于】
  一、作介词
  1.引出动作、行为的对象、处所和时间,可译为"对""对于""在""在……中""在……方面""到""从""向""自""跟""同""给""由于"等。例如:
  于(对、对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得复见将军于(在)此(《鸿门宴》)
  苟全性命于(在……中)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寡人之于(在……方面)国也,尽心焉耳矣(《寡人之于国也》)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到)河东,移其粟于(到)河内(《寡人之于国也》)
  青,取之于(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2.放在动词之后,表被动,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与它相应。例如: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今是溪独见辱于愚(《愚溪诗序》)
  3.用在形容词之后表比较,可译为"比"。例如: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阿房宫赋》)
  良曰:"长于臣。"(《鸿门宴》)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
  二、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1.可理解为"由于这个",表示前后句的因果或承接。例如: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2.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译为"在这""从这"。例如: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捕蛇者说》)
  【则】
  一、作副词
  1.用于判断句,起强调和确认的作用,可译为"是""就是"。例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项脊轩志》)
  2.表示限于某个范围,可译为"只""仅""才"。例如:
  及日中,则如盘盂(《两小儿辩日》)
  3.表示估计,可译为"或许""也许"。例如: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作连词
  1.表承接,可译为"就""便""原来是",或译为"已经是"。例如: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师说》)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触龙说赵太后》)
  2.表选择,可译为"就是""或"。例如:
  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3.表转折,可译为"然而、却"。例如: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4.表假设,当用在前一个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有时用在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可理解为"那么""就"。例如:
  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阿房宫赋》)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谏太宗十思疏》)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者】
  —、作助词
  1.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指人、物、事、时间、地点,可译为"……的人""……的东西""……的事情"等。例如:
  灭六国者,六国也(《阿房宫赋》)
  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与妻书》)
  2.用于数词后,可译为"个""样"等。例如:
  此三者,吾遗恨也(《伶官传序》)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战》)
  3.有时用于时间副词之后,起语助作用,可不译。例如: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老臣今者殊不欲食(《触龙说赵太后》)
  4.用于主语后,表判断。例如: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过秦论》)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鸿门宴》)
  5.用于主语后,表原因。例如: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6.用于句中,表停顿,可不译。例如: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鸿门宴》)
  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逍遥游》)
  二、作句末语气助词,表示疑问。例如: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之】
  一、作动词,"往""到……去"。例如:
  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杜少府之任蜀州
  二、作代词
  1.指示代词,表近指,译为"此、这、这里"。例如:
  秦人视之,亦不甚惜(《阿房宫赋》)
  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2.可以代人、代物、代事,译为"他(们)""她(们)""它(们)"。例如: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三、作助词
  1.结构助词
  (1)用于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修饰,可译为"的"。例如:
  多于南亩之农夫(《阿房宫赋》)
  山间之明月(《赤壁赋》)
  (2)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例如:
  东方之既白(《赤壁赋》)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逍遥游》)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3)宾语前置的标志,用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被提前的宾语之后。例如: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宋何罪之有(《公输》)
  (4)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例如:
  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2.音节助词。常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后作词尾,以凑足音节,无意义。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傅雷家书两则教学反思范文在第九周周五上午第五节课,我第一次站在讲台上正式上了一节语文课傅雷家书两则。前八周一直处于听课阶段,没有实践的机会。而大学的课堂上虽然给我们提供了设计教案模拟课堂等锻炼,但归根到底小学数学位置与顺序教学反思范文一前后这节课中的我不是把认识前后的位置关系,作为单纯的知识点来教学,而是设计了森林运动会,这一情景贯穿全课,在整个情景活动中不断体验探究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在亲身参与中感受体验前后变窗前的气球教学反思范文本课记叙的是名叫科利亚的孩子得了传染病住院,同学们无法去病房看他,就让红气球带着问候飘到科利亚的窗前,告诉我们要珍惜同学之间的友情。这篇课文在写作特色上,以气球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小学课文四个太阳的教学反思范文四个太阳教学反思四个太阳是新课标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识字5的第一篇课文,讲述了一个小孩子画了四个不同的太阳,给人们带去欢乐的故事,从课文里我们能体会到小主人善良的心地和美好的心愿。森林里的音乐会教学案例反思天平山是一片原始森林,在原始森林里,住着长尾雉一家。长尾雉每天早早地起床,飞上高高的金果树,眺望着那片浩淼无边的树木花草,欣赏着朋友们好听的歌,心里非常高兴。国庆节到了,长尾雉想要我和对自己的教学反思很多老师都听过,叶澜教授的名言,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我和我的教学反思。同时新教育实验的领军人物朱永新教授也公开承诺,一个教师坚持五年级语文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范文姥姥的剪纸为我们描述了作者有一位剪纸技艺高超的姥姥。她手里的剪纸会说话,会传情,永远牵动着作者的心,让祖孙有了太多的回忆与快乐。整篇课文语言优美,情感饱满。剪纸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体育课前滚翻教学反思20xx年4月,我执教的前滚翻参加银川市优质课评比获得一等奖,本课的主要内容是前滚翻,完成动作的重点在于团身紧。先让学生在自由练习中尝试完成了动作,为接下来学习前滚翻动作打下了基础探索规律的教学反思范本学生已经在一年级下学期学习了一些图形和数的简单排列规律,本册教材中图形和数的排列规律显得复杂一些。这节课是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操作观察猜测推理等活动去探索图形的排列规怎样回答短文里的问题教学反思首先,我先介绍一下这节课的备课背景。临近期末考试的时候,学校的几位老师都来和我商量,探讨怎样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复习的问题。零零散散地,我根据各年级的特点,结合学生的情况,对老师们提出乡下人家优秀教学反思记得有一次学校组织春游,观赏贝尔科普基地的情景。贝尔科普基地在关外,途中经过一片庄稼地,地里种着时令蔬菜,长势正旺,放眼望去就像一块块碧绿的翡翠。我情不自禁地赞叹这蔬菜真新鲜,好一
学习科学与儿童情境学习快乐高效课堂的教学设计摘要儿童全面和谐的发展是情境学习矢志不移的宗旨。情境学习多年来在学习科学引领下,窥视到儿童学习秘密的黑箱之一角。针对儿童学习知识的复杂学习过程的不确定学习系统的开放以及学习催发儿童幼儿园汉语拼音教学设计教学步骤1课时一认读声母r与特殊韵母er教师活动1。出示幻灯片,提示看看第一个,这是什么东西呢?2。肯定学生的回答,接着讲那么我们来试着发一日(一天)中日这个音,然后再把音发得短些我喜欢的小物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从几方面有条理比较具体地介绍一件小物品2懂得对反映事物特点的材料要写得具体一些。3培养喜爱小物品的情趣二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揭题明确要求1揭题2带着以下问题默读课介绍一种物品教学设计单位内容教学目标1运用本单元学习的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学写一篇说明文,2能生动形象地把物品特点用途好处使用方法等介绍清楚。3按说明文的一定顺序写作,将说明文的表达方法入学教育的教学设计范文教学目标1知道自己是小学生了,要做个好学生知道老师爱我们,我们要爱老师,培养学生见到老师能主动问好的习惯。2能安静地听老师讲课,听懂老师提出的问题。3学会说老师早老师好学会回答你叫人教版三个儿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从语言文字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体会出孩子应该成为父母分担生活重担的道理。3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4能将课文变成简单的课本剧表演出来。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老五年级下册口语交际习作七教学设计课前准备1。故事录音。2。回忆生活中特点鲜明的人。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口语交际)一谈话激趣1。我们在文学作品电影电视以及故事中接触了很多文学人物,说说哪些人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2。今课文北风和小鱼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认识6个生字,会写8个,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一定的语感和朗读能力。3情感目标让学生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要有自知之明,不渴望读书的大眼睛优秀教学设计设计理念渴望读书的大眼睛是一篇夹叙夹议的说明文,语言平实中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全文围绕着一张曾经引起全社会关注的照片展开,介绍了拍摄当时的情况和照片发表后引起的巨大反响,展示了贫困地课文纸团疑云教学设计范文教学目标1学会根据提供的材料,确定中心,展开合理的想象,续写文章。2感受老师耐心教育,或同学互相鼓励,或下决心学好功课的进取心。重点与难点重点指导学生围绕纸团疑云展开想象,想象纸团纸团疑云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根据提供的材料,确定中心,展开合理的想象,续写文章。2感受老师耐心教育,或同学互相鼓励,或下决心学好功课的进取心。重点与难点重点指导学生围绕纸团疑云展开想象,想象纸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