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苦持久的大西洋争夺战
争夺大西洋之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美同德国在大西洋战区所进行的破坏和保卫交通线的持久作战。这场作战从1939年~1945年,持续了四年零八个月。双方斗争的焦点,是夺取制海权和确保海上交通线畅通。主要作战方式为潜艇战、空袭战和封锁战。大西洋海上交通线,是英国赖以输入战略物资、工业原料和粮食的生命线。
大战爆发后,德国为迫使英国屈服,决定以海空手段破坏英国大西洋海上交通线。英国则使用海空兵力,确保大西洋海上交通线的畅通。于是,德英双方展开了一场马拉松式的大西洋争夺战。战前,英、德两国海军兵力和所处地理环境相比,英国占有较大优势,1941年底美国参战后,盟国占有更大的优势。在整个作战过程中,双方投入的兵力有,英、美作战舰艇3000艘,飞机8000架;德国水面作战舰只37艘,潜艇1160艘。
大西洋争夺战可分为三个阶段。1939年 9月至1941年12月为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德国使用的破交兵力是大型水面战斗舰艇(含辅助巡洋舰)、航空兵和潜艇。英国则以海、空兵力进行保交斗争,并从海上封锁德国。德国使用大型水面舰艇进行破交战,曾捕获和消灭英国一些商船,取得一定战果,但在英国海、空力量的反击下损失较大。特别是随着战列舰“施佩伯爵”号和“俾斯麦”号等大型水面舰只先后被英军击沉后,德国开始逐步以潜艇代替水面舰只进行破交战。1940年 8月,德国宣布实行无限制潜艇战、起初以单艇袭击单航的运输船,效果不大。1941年 2月,改为以飞机引导小艇群进行袭击。自6 月起,形成了以潜艇为主要手段进行破交战的第一个高潮。英国在美国和加拿大支援下,开始对大西洋交通线进行全线护航。
1942年 1月至1943年 5月为第二阶段。美国参战后,德国将无限制潜艇战的作战范围扩大到大西洋西岸北美至巴西沿海海域(包括加勒比海)。英、美两国分别组成多支以航空母舰为核心、包括多艘战斗舰艇在内的搜索舰队和特遣舰队,分布在大西洋海域开展保交战。1942年 7月,英、美进一步加强护航制度,海军开始装备机载搜索雷达、磁探仪和声纳等新式反潜武器装备,投入了大量的反潜护航兵力,加强了海上和空中反潜战。在这种情况下,德国潜艇被迫缩小活动范围,主要在盟国护航兵力薄弱的大西洋中部活动,并多采取大艇群(20艘)的“狼群战术”进行袭击,收到显著成效。1943年初,再次出现潜艇战的高潮,双方斗争异常激烈。为应付这一局面,盟军投入更多的反潜航空母舰编队和远程反潜巡逻机,沉重打击德国潜艇,这才迫使德国剩余潜艇于
1943年 5月撤离大西洋。1943年 6月至1945年 5月为第三阶段。德国为改变大西洋上的不利态势,加紧改装原有潜艇并研制新式潜艇和水中武器,再一次派出潜艇群进入大西洋和印度洋。随着整个形势变化,到1944年,英、美已能抽出更大海、空力量投人大西洋反潜作战。大西洋的制空权和制海权已基本为盟军所掌握。德国潜艇在美、英强大航空母舰编队和岸基反潜飞机的打击下,损失巨大,无法从比斯开湾进入大西洋。加之,盟国的战略轰炸,使德国潜艇工业遭受严重破坏,损失的潜艇难以补充。
实际上历时四年零八个月的大西洋争夺战,最后以德国的失败而告终。在大西洋之战中,美英共损失商船 1840万吨, 其中被潜艇击沉的约1400万吨,占损失吨位的 76%;德国被击沉潜艇 780艘,占投入潜艇总数的 67.2%。大西洋之战,充分显示了破交战和保交战在现代战争中的战略地位和对战争进程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