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代诗词的表达技巧
虚实
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在一起表达同样的情感。
虚实相映,激发联想与想象,丰富内容,拓展意境,鲜明突出,富于变化。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前三句描写眼前所见之景,是实写;第四句“疑是银河落九天”,以银河来比喻庐山瀑布,是虚写。虚实结合,诗人以天河落地的奇特想象,写出了庐山瀑布的壮丽形象和雄伟气势。
联想
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塑造一个典型。
创造意境,形象鲜明,拓展内容,深化主旨。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
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一改杨柳抒离情的象征义。
想象
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的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想过程。
创造意境,形象鲜明,拓展内容,深化主旨。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对比
就是把不同的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对照,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
揭示矛盾,对比鲜明,反差强烈,震撼人心。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
前两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起兴
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托物引喻,婉转曲折,明朗浅显,耐人寻味,有民歌风格。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 宜其室家。”(《诗经·桃夭》)
这是一首贺婚诗。诗中以嫩红的桃花,硕大的果实,密绿成荫的桃叶比兴美满的婚姻,表达对女子出嫁的纯真美好的祝愿。
衬托
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
使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这首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地位。
渲染烘托
诗歌中的渲染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诗歌中的烘托是指从侧面着意描写。渲染和烘托都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
创造气氛,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陌上桑》)
杜诗写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定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陌上桑》从观看者的神态来表现罗敷的美,这比正面进行直接描写节省笔墨,且更具有艺术魅力。
托物言志
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来表达某种志向和情感。
委婉含蓄,饶有韵味。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
词人以梅花自喻,表达了自己虽历尽艰辛,也不会趋炎附势,而只会坚守节操的决心。
动静结合
对事物、景物做动态、静态的描写。动静结合往往采用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
动静结合手法的运用,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喧”“归”“动”“下”写尽了动态之美,而动中仍有静意。浣女未归时或浣女归后,竹林是一片宁静;渔舟未下或渔舟下后,莲叶也依然是宁静的。动态与静态在变化中得到统一。
抑扬
把要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错落有致,摇曳生姿,曲折波澜,情趣动人。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
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开头先写少妇“不曾愁”,后面才写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正侧
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对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进行描写是侧面描写。
侧面描写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白居易《杨柳枝词》)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王昌龄《从军行》)
白诗这两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王诗从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急行军,另一方面写壮士们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凸显出来。
白描
用朴素简练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辞藻修饰与渲染烘托。它要求抓住对象的特征,如实勾勒出人物、事件、景物的情态面貌。
描写的对象主体突出,简洁明了,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和再创造空间。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日暮苍山远, 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 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敕勒歌》是对草原景象的白描,简洁而有风骨,写出了草原的壮美,点染出牧民的生活。《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以白描手法,有远有近、有声有色地描绘了“风雪夜归人”的画境。
直抒胸臆
作者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加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愁绪。
直截了当,酣畅淋漓。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温庭筠《梦江南》)
这一句词直抒胸臆,一开口便作恨极之语,夫“恨”而有“千万”,足见恨之多与无穷,而且显得反复零乱,大有不胜枚举之感慨。
二、古代诗词的修辞手法
比喻
把一种事物或情景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和借喻。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韦庄《菩萨蛮》)
词句巧妙地以“月”作比,写尽了江南女子的美丽与温柔。
对偶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上句写昭君离开汉室,下句写死葬青冢不得归故土,对仗工整,写出了昭君不幸的一生。
比拟
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得更形象、生动。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
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写粉蝶因爱梅而至销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排比
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
渲染气氛,强调内容,加重感情,节奏鲜明,语势磅礴,痛快淋漓。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曹雪芹《红楼梦》)
这首宝玉所咏之曲每句用“不”字,写女儿的相思愁怨,“滴不尽”“开不完”“睡不稳”“忘不了”,排比而下,写出了绵绵不绝的愁思。
设问
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
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词句以设问作结,以实写虚,一问一答,将一腔愁思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
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做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岳飞《满江红》)
词句以夸张的手法,一气呵成,写出作者忧愤国事、痛恨敌人的心情。
双关
包括通过音近造成双重语意的谐音双关,和别有弦外之音的语义双关两种形式。
诗人的目的是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晴”与“情”同音,以天气的晴雨暗示恋人貌似无情中的有情。
互文
又叫“互文见义”,指诗文相邻的句子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
渲染诗歌的气氛,使诗句整齐、对仗。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惊”“鸣”互文,正确的翻译应为“(半夜里)明月升起,惊飞了树上的鸟,惊醒了树上的眠蝉;轻拂的夜风中传来了鸟叫声和蝉鸣声”。这样理解,词的意境才更显丰富幽美。
叠字
重复使用同一个字。
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
叠音词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营造了凄凉的氛围。
三、古代诗词的语言特色
冲淡
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语言力求朴素,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于平淡之中蕴含着深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
这几句诗表面看来句句平淡,平淡之中却蕴含着作者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的情趣。
工丽
既讲究辞藻华丽,又讲究对仗工整。理解时可以借助对仗。
“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长。”(杜甫《观李固请司马弟山水图三首》)
辞藻华丽,对仗工整,两句开头的“红”“青”颜色词语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
绚丽
有富丽的辞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诗歌语言有鲜明的色彩感,而且色彩对比强烈,写出了春日江南的明艳如画。
直率
语言毫不隐晦,毫不修饰,依照情感的原样直接写出。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经·硕鼠》)
这两句诗直抒胸臆,反映了农夫对沉重的剥削的怨恨和控诉。
委婉
不是直接叙述或抒情,而是通过写与本意看似无关的事物,或者通过对比而委婉地表达内心的情感。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诗人本意在于表达作者对妻子的怀念,但是并没有直接写出,而写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清新
比喻新颖,用语通俗。山水田园诗人所作诗歌大多清新脱俗。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四首<其三>》)
这首诗写了四种景色,有动景,有静景,有近景,有远景,有实景,有虚景,色彩绚丽,语言清新生动。
明快
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的。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即”“穿”“便”“向”四个字表现了快捷的速度和跳跃的节奏,诗人喜不自禁的心情跃然纸上。
自然
语言不留雕琢的痕迹,率真朴素,多用口语,较少炼字,读来平白如话,自然生动,韵味无穷。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李白《古朗月行》)
写出了儿童时期对月亮稚气的认识,表现出月亮的形状和月光的皎洁可爱,不加雕饰,生动自然。清幽清静而又幽深,表面看似平淡自然,细细体味却意味深远。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王维《鹿柴》)
前两句写不见人影而闻人声,烘托出山的空寂清冷;后两句用夕阳返照之光映着林中的青苔,进一步渲染了山的特点,给人一种无比清幽的美感。
雄奇
气势雄伟,立意奇特。此风格的诗多用具有气势和节奏奔放的语言来塑造博大新奇的形象,营造恢宏阔远的意境。
“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李贺《梦天》)
这两句诗是说九州小得像九个烟点,大海小得像杯中之水。
豪放
直率而有气势。其特点是既表现了作为主体的诗人的特点,又表现了作为客体的描绘对象的特点。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词句将滚滚长江与历史长河融为一体,凸显了历史荡涤千古风流的奔放气势,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兀立江岸对景抒情的壮怀气魄。
悲慨
悲壮慷慨、寂寥苍劲的艺术风格。此风格的作品,语气高昂,感情悲壮,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诗歌以苍茫原野为背景,勾勒出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苍凉悲壮,慷慨激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