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道可道非常道。(《道德经》第1章)
这句话有三种标点方式。第一种:道,可道,非常道。告诉我们,道之可说的那一部分,不是所谓的长恒不变之道。第二种:道可,道非,常道。告诉我们,只要有人说这样可以,就有人说这样不可以。这是常态,这个就叫做常道。第三种,也是一般最常用的:道可道,非常道。告诉我们,大家所说的都是道,没有错,但是只是道的一小部分,大家没有办法把“道”完完整整地说清楚。
2: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道德经》第8章)
人应该修道,但是修道要有一个榜样,这个榜样就是水。水,很善于无私地帮助万物,无私地利于万物而不求回报,它没有说你用它,就要收你多少钱。人都很讨厌比别的人低下,可是水却往低处流,冲走污秽,几几乎乎接近于道。
3:
致虚极,守静笃。(《道德经》第16章)
虚掉心中的执著,去除不必要的欲念,减少莫名的烦恼,然后使内心保持原来的那种虚和静,这样才能够有新的发现,才能够知道原来道清清楚楚地在这里,只是自己糊涂,看不见而已。我们常讲的四个字“清心寡欲”,其实就是从这里来的。
4:
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道德经》第18章)
大道被丢掉了,才有提倡仁义的需要;聪明智巧的现象出现了,伪诈才盛行一时;家庭出现了纠纷,才能显示出孝与慈;国家陷于混乱,才能见出忠臣。
5: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第25章)
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才能够代表自然。人要一步一步来。你要走路,先把地看好,脚步站稳,才不会摔跤,才能抬头去看方向。看了方向以后,才知道哪个是正道,哪个不是正道,慢慢养成习惯,就自然而然了。
6: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道德经》第41章)
上等智慧的人,听到道,是跟他的内心相通的,他会非常勤劳,不断地用实践来增强对道的感悟。他不但不会怀疑、不会评论,更不会到处讲给人家听。中等智慧的人听到道,好像听得懂,又好像听不懂。下士听到道,认为你在乱讲,认为肯定不可能有这种事情,才会哈哈大笑。
7: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第42章)
如果我们把这一句话中间部分去掉,只留下前后四个字,就是“道生万物”,但是道生万物是一个很长的历程。“一”是从无到有的一个开始。“二”开始有阴阳,有了不一样的性质。“三”是阴阳和阴阳互动,有阴,有阳,有它们的交合、调试、交互作用,这样就产生了万物。
8: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不为。 (《道德经》第48章)
学习知识,当然是越多越好,增加你的见闻,使你懂得更多的东西。可是这个时候你就要提醒自己,除了为学以外还要为道。就是你每学一样东西,都要回归以道,合不合理,合不合天道,合天道就去实证,不合天道,你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但是不做。把学来的东西筛选,该减少的减少,该忘掉的忘掉,损到你所知道的知识全部都合乎天道,你就会无为而无不为。
9:
天道没有亲戚,没有朋友,但是常常跟那些尊道而行的人在一起,道本来是跟每个人在一起的,只不过你离天道越来越远,天道也莫能助。意思是说你只要顺自然,只要顺天道,尽力而为,不是老天来照顾你,而是你本来就应该得到好的结果。这跟道本身没有关系,完全是你自作自受。
10: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道德经》第81章)
天道为什么会生生不已,因为它永远对万物有利而无害。圣人为什么会为而不争?因为他仿效天道,天道只有奉献,它没有争任何东西,圣人永远为大家服务,永远施多于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