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北宋景德镇窑的器型、工艺特征

北宋景德镇窑的分期特征和工艺流程。

景德镇现在不光是中国的瓷都,更是仿古工匠的聚集地,所以景德镇窑的仿古做的还是相对不错的。但是学者少有实战经验,古玩行老板有大多理论知识不扎实,所以,总是做出来很多方面都能找到仿造的蛛丝马迹。

这是上图折腰碗的底部,咱看完正面和反面,一起来说现在景德镇此类仿品的鉴定方法:

1、这类折腰大多出现在北宋末和南宋,所以要么覆烧,要么垫烧是腕足底也是施釉的。

2、北宋的垫饼出来的痕迹跟此类仿品有很大的区别

3、灌浆器,不是手工盘制

4、提筋和刻花部位釉料配方不对,现代化工釉还是流动性太好了,宋末的景德镇此类真品的积釉,釉面痕迹跟这类仿古品还是有天壤之别的

5、器型不对,不北宋,不南宋,是个杂交器型。

6、刻花中填篦纹的工艺不对

7、胎的老化痕迹也不对

景德镇窑是宋代重要的瓷窑之一,虽然《浮梁县志》曾有“新平制陶,始于汉世”,也有《景德镇陶录》“水土宜陶,陈以来土人多业此”。但是从出土来看最早的一批窑具刻有“大和五年”(831年)

但是符合北宋景德镇青白瓷标准的瓷器,已经到了江西九江北宋咸平三年(1000年)时候,纪年墓出土的青白釉钵是目前所知最早的青白瓷品,因其质感如青白玉,胎质细洁,釉色青莹,光照见影,故晚清以后又称之为“影青”。

按照纪年墓出土记录来看,上图是1087年北宋墓出土的景德镇窑影青釉注子注碗

上图是北宋1093年墓出土的景德镇窑青白瓷瓜棱腹带盖执壶,也就是虽然景德镇在宋代景德年间得名,但是出土记录来看,已经在北宋中期以后,才开始逐渐数量增多。这样也跟北宋越窑的衰退时期能联系起来,也就是随着越窑的衰退,景德镇窑开始逐步的兴起了。

其实不光在出土纪年上跟越窑能看出来前后联系,在器型上,景德镇窑的产品跟越窑之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然宋代的文化交流很密集,景德镇受到的其他窑口的影响也很严重。

虽然今天把景德镇称为宋代四大名镇,但是在北宋中期前后,大多的产品,在无论在器型的掌控还是装饰工艺上,都有很深的越窑影子。

北宋龙泉的区别是,景德镇当地的瓷石和釉料都跟浙江有很大的不同。这个时期的釉料是由“釉果”和“釉灰”混合调制,流动性很大,薄处泛白,积釉处呈水青色。

宋代景德镇窑在越窑器型意蕴基础上,又加上青中闪白,白里泛青的釉色,釉质清澈似潮水,开始有了五代传说中的:“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柴窑的特征。

到了北宋中期以后,器型上也开始逐渐的多元化,刻花划花图案更加的跟釉色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在图案和刻花中填篦纹都跟同时期的越窑和耀州有了很大的区别。

景德镇窑的烧制工艺也沿用北方的定窑工艺,早期的景德镇窑多是垫饼正烧。

正烧又称“仰烧”,是一种利用匣钵盛装坯件的烧造方法。入窑前先将施好釉的器皿口部向上放在特制的匣钵内,利用匣钵隔绝火焰与器皿的直接接触。

上图的匣钵残器可以看出来,景德镇也是用了正烧的工艺,但是比同时期的定窑多了垫饼。

所以景德镇早期的器物足底,多有明显的垫饼痕迹。

北宋芒口覆烧亦起源于定窑,辽代开始广泛流传,在北宋末南宋初期,开始大量的运用于景德镇窑。这个时期景德镇的产量开始快速增长,到了南宋开始变成成为类似唐代长沙窑地位的民窑,从“南海一号”沉船的出水文物也可见一斑。

总之,多研究真品,再去对照着看仿品的时候,就会发现,大多数的仿古匠人,容易把很多细节给混淆了,比如到底北宋什么时期景德镇垫饼正烧,那些器型到底有什么样的特征,垫饼的痕迹到底怎么样的?如何解决湿胎的问题?手工轮制和刻花工艺如何提升?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北宋景德镇窑的器型、工艺特征  景德镇  景德镇词条  北宋  北宋词条  特征  特征词条  工艺  工艺词条  
收藏

 陕西历史博物馆——唐三彩

   长安自古帝王都,历史上先后有西周、秦、西汉、新莽、东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十三个封建王朝在此建都,具有丰富的地...(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