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项羽虽然比刘邦年轻,但在思想上项羽会显得更加保守一些。秦朝灭亡后,项羽获得了重新洗牌的机会,但他依然决定采用分封制。其实从周天子的衰落,我们就已经看到了分封制的弊端,但当时项羽很难实施一统,如果有人不同意的话,战争还会持续下去,所以先分封各路诸侯,算是缓兵之计,后期肯定会在制定一个一统的计划。所以无论是刘邦胜出还是项羽胜出,最终都会再次走向一统。
“开倒车”的项羽
项羽此人,是个不折不扣的“守旧派”、“复古分子”,酷爱春秋战国时代。他希望“拨乱反正”,改变秦朝的“祸国之策”,重建分封制的秩序。
于是,他在灭掉秦朝后做出了一个决定——借着楚怀王的名义分封各路诸侯,一口气分封了汉、雍、翟、西魏、河南、韩、殷、代、常山、九江、衡山、临江、辽东、燕、胶东、齐和济北共十八个王国。
这十八个王国的君主,拥有自己土地上的政治、军事、经济大权,只在名义上听任楚怀王的调遣。
而楚怀王,只是项羽的一个傀儡而已。也就是说,实际上诸侯们都得听项羽的话。
然而,理想很美好,现实很残酷。项羽以为凭借诛灭暴秦首功的威望能够震慑住四方诸侯,自己能安安心心、舒舒服服地当上霸主。但由于分封很大程度上都依靠项羽个人的好恶,许多诸侯都心怀不满,不久后项羽便又陷入了战争泥潭,疲于平定诸侯国的叛乱。
在田荣、陈馀的神助攻下,刘邦得以西出函谷关,最后吞噬天下,一统江山。问题来了,倘若当初,是项羽打败了刘邦,后来会有什么不同?可以肯定的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封建时代”,即“封邦建国时代”,还会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
分封制与采邑制
项羽的分封制,是效仿周代的分封制。这和西方中世纪的采邑制有着许多相似之处。
第一,从封土关系上来看,二者相似。周天子将国土分封给宗室子弟和功臣们,使其成为大诸侯,而这群大诸侯又效仿周王,将国土再次分封,形成小诸侯;欧洲也同理,国王将土地分封给公爵、伯爵等人,公爵、伯爵这类大封臣又将土地分给子爵、男爵,子爵、男爵又分封土地给骑士。
第二,从附庸关系上来看,二者也有共同之处。大领主(大诸侯、大封臣)直接效忠于君主(天子、国王),听从其命令行事,履行自己的义务;小领主(小诸侯、小封臣)则认大领主为自己的封君,听从他们的旨意。这种关系是双向的权利和义务关系,领主除给予附庸封地外,还有保护附庸不受任何伤害的责任,而附庸则必须宣誓效忠于领主并向领主履行诸种义务。
是否会和欧洲一样小国林立
按照上文的推理看来,如果项羽获胜,中国后来很有可能会像欧洲一样小国林立。
但是,事情不是我们所想的那样。
首先,项羽曾经因为分封吃过大亏。自己亲手扶植的诸侯们,非但没有起到帮助自己镇守边疆的作用,反而背后插了自己几刀,掀起内乱。在诸侯王身上吃尽了苦头的项羽,很有可能会放弃分封的念头。
因此,如果他战胜了刘邦,再一次成为霸主,也许他会考虑像秦始皇一样称帝,直接掌管国家大权。
其次,项羽早有一统天下的野心。项羽从小,就有当上皇帝的梦想。分封诸侯,其实很大程度上还是因为自己的实力不足以平定各路诸侯,镇守全境。
当时的楚军,其实人数并不多,只有几万余人。项羽的四十万大军,很多都来自各路起义军。如果要称帝独揽大权,项羽则很难服众,必将有一场恶战。而这场战争,楚军并没有绝对优势。于是,项羽选择了分封,以此来安抚各路诸侯。
倘若时机成熟,项羽军力能够强盛到扫尽诸侯,他必定会一统天下,成为帝王。
因此,笔者看来,项羽如果赢得了楚汉争霸,中国也并不会像欧洲一样小国林立。
历史的车轮是向前的,不会因为个别人而停止下来。从始皇帝一扫六合开始,中国就注定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