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解密“二郎神”:他的主要原型之一竟是波斯...

前言:

说起二郎神,那在中国民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知名度不下于玉皇大帝、如来佛祖、孙悟空等神仙吧。现在老百姓心目中的二郎神,基本信息如下:

姓名:杨戬

性别:男

相貌特点:英俊少年,眉间长一只竖眼

武器:三尖两刃刀、弹弓

宠物:哮天犬

部下:梅山七怪

家庭住址:灌江口

亲属:母亲为三公主,舅舅为玉帝

想必在大家心中,二郎神“自古以来”就是上面的样子。但正如易中天老师所说,从来没有什么“自古以来”这一说。二郎神的上述形象也是从无到有、由多个原型经过千百年的融合演变,到明清之后才定型的。那二郎神有哪些主要原型,各个原型里的元素又是怎么汇合在一起“炼成”今天的二郎神形象的,唐封叶就在这里说道说道。

正文:

我们首先从二郎神的重要信息——他的“籍贯”说起。大家都知道二郎神的住地或说道场在“灌江口”,简称“灌口”。那灌江口在哪里呢?原来它就在古代的灌州(县)、现在的四川成都市所辖县级市都江堰市。中国名山大川甚多,神话中的二郎神为啥住那里,这就要提到举世闻名的都江堰。

大约2300年前的秦昭襄王后期,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为了开通由蜀地伐楚的水上航道,同时解除蜀地水患、灌溉农田,带领蜀地军民费时10余年,修建成了包括鱼嘴分水堤、宝瓶口等在内的水利系统,这就是后世所称的都江堰工程。其实除了都江堰,当时李冰还整修了蜀地的很多河流,比如开挖沟渠、开凿航道上的巨石、夷平险滩等。因为当时技术落后、工具简单,李冰他们是靠着“蚂蚁啃骨头”的精神,通过火烧来开凿山石等手段,才最终取得成功。当然都江堰等水利工程的建成,也惠及蜀地千年,灌溉良田数百万亩,使蜀地真正成为“天府之国”。

这样史诗般的工程,自然很早就被神话。在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一书中,就记载了李冰为制止江神娶妻,化身青牛与江神搏斗的传说;东晋常璩《华阳国志》也记载了李冰开凿大渡河汇入岷江入口处的溷岩时,持刀跳进水中与水神拼杀的故事。

冰凿崖时,水神怒,冰乃操刀入水中与神斗。——《华阳国志·蜀志》

不过可能是后人觉得堂堂郡守(秦时郡相当于省级单位),居然一言不合就亲自变牛搏斗或操刀上阵,太没有高级干部的样子了,于是慢慢又有了李冰有儿子帮父亲治水、打水怪的传说。现存的最早记载李冰儿子帮忙治水的资料是南朝梁李膺的《治水记》,里面说:

蜀守父子擒健鼍(tuó),囚于离碓之趾。

到了唐代,李冰的儿子有了排行,被称为“二郎”。唐代崔令钦《教坊记》就有《二郎神》词牌。

可能又有人会嘀咕了,为什么李冰的儿子不是大郎而是二郎呢?这个却没有任何资料有具体解答。

1974年,人们在都江堰外江出土了东汉年间雕刻的李冰石像,上面除了刻着李冰的姓名,还有“都水掾尹龙长、陈壹造三神石人,珍水万世焉”等字样,说明东汉人当时一共造了3个人像,除了李冰还有2人,也许是李冰的随从。古人称侍从为“郎”,所以很可能是由李冰有“二郎(两个侍从)”,演化出李冰有“二郎”(排行第二的儿子)。

只不过唐代以前,“李二郎”的形象还没有留下确切记载,是比较模糊的。但自宋代以后,二郎神的形象就比较具体了。宋代张唐英在《蜀梼杌(táo wù)》中说:

(乾德)二年八月,(王)衍北巡,以宰相王锴判六军诸卫事。旌旗戈甲,百里不绝。衍戎装披金甲,珠帽锦袖,执弓挟矢,百姓望之,谓如灌口神。

这里张唐英虽然没直接形容“灌口神”的样子,但说五代十国之一的前蜀国后主王衍打扮得跟灌口神一样,那么灌口神自然也是戴着珍珠串成的帽子、着戎装、穿金甲,拿着弓、夹着箭的威武样子了。

除了形象,宋代对二郎神的祭祀也很特别。与中原自周代以后形成的以“太牢”(牛羊猪三牲)为最高祭祀规格不同,五代和宋朝时期人们祭祀二郎神用海量的羊,数量多到每年4万多只,令人咋舌。

那从南北朝到隋唐,经历了什么变故,让李冰儿子二郎有了拿弓矢的金甲神的模样,而且祭祀用羊十分惊人呢?清代吴任臣编纂的《十国春秋》中有了一丝线索。《十国春秋》对前蜀国后主王衍北巡也有记载,但是与张唐英的《蜀梼杌》稍微有点不同,他记道:

秋八月戊辰,帝(王衍)发成都,以同平章事王锴判六军诸卫事,帝被金甲、冠珠帽、执戈矢而行,旌旗戈甲连亘百余里不绝,百姓望之,谓为灌口祅神。

大家看看最后一句,宋张唐英说“百姓望之,谓如灌口神”,清吴任臣说“百姓望之,谓为灌口祅神”,“灌口”后多了一个“祅”字!这个“祅”,左为“礻”右为“夭”,通“妖”。但很多学者认为,此处“祅”应是“祆”(右为“天”)字的误写。

原来,自公元前11世纪开始,中亚草原一带逐渐形成一种早期宗教,名叫“琐罗亚斯德教”。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宗教之一,后来兴盛于古波斯地区,以祭拜光(日月星辰之光、火光、雷电光等)为特征,所以传入中国后被称为“拜火教”;又因他们的庙宇内没有偶像,中原人误会他们在祭拜天,所以称之为“祆教”。祆,左为“礻”,代表祭祀,右为“天”,整个字就是祭天之意。说到拜火(光),可能有人会想起金庸小说里的明教也即摩尼教,但摩尼教产生于公元3世纪,只能说算琐罗亚斯德教的一个变种。

祆教很早就通过南北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据新疆和内地的出土文物显示,两晋时西域和北朝就已经流传该教。在唐代,都城长安、洛阳内都有祆教的庙宇,热播片《长安十二时辰》中也有对该教的刻画。成都地区在唐代是经济发达地区,有“扬(州)一益(州)二”之称,所以成都地区那时也流行异域的祆教。特别要提出的是,前蜀后主王衍的昭仪李舜絃,就是波斯人后裔!

在琐罗亚斯德教(拜火教、祆教)中,有一位与水有关的神仙,就是雨神蒂什塔尔。蒂什塔尔被波斯人认为是天上的天狼星,能司雨水。琐罗亚斯德教秉持“善恶二元论”,所以雨神蒂什塔尔自然要跟旱魃之神作斗争。蒂什塔尔虽然为女性形象,但是一个月有三次变化:上旬变为英俊健美的15岁少年郎,中旬变为金角公牛,下旬变为金耳白马。注意我们的二郎神,就是英俊健美的少年郎形象!

再对比一下祭祀方式。据史书记载,隋唐时期中亚一带信奉祆教的国家祭祀雨神蒂什塔尔时,用羊就极多。《隋书·西域传》写道:

(曹国)国中有得悉神(蒂什塔尔的另译),自西海以东诸国并敬事之。其神有金人焉,金破罗阔丈有五尺,高下相称。每日以驼五头、马十匹、羊一百口祭之,常有千人食之不尽。

曹国一天用一百只羊祭祀得悉神(蒂什塔尔的另译),一年360多天,全年祭祀用羊自然近4万只,这与宋人记载的祭祀灌口神要4万只羊完全吻合!至于曹国用驼和马,蜀人不用,这也很好解释,毕竟中原无驼少马。中国人比较节俭,自周代以后祭祀就是意思意思而已,所以蜀人祭祀灌口神4万只羊,显然说明这个神的原型应是游牧地区的神,所以要吃羊!“李二郎”后来变成“杨二郎”,很可能跟祭祀灌口神用羊有关,“吃羊的二郎神”慢慢讹误成“杨(羊)二郎”!

祆教和雨神蒂什塔尔带来中原的东西还很多,后世二郎神的武器弹弓和三尖两刃刀跟她有莫大的关系。

敦煌学研究者姜伯勤老先生考证,蒂什塔尔神话在中亚地区传播时,跟叙利亚地区的狩猎女神艾尔特米斯结合,所以有了弓矢这武器,后来二郎神的弓又演变为弹弓。而在敦煌壁画和胡人墓中,三叉戟非常常见。注意下面统万城胡人墓中的胡人武士所持的三叉戟,如果三叉往一起再合一合,是不是跟三尖两刃刀很像?

二郎神身边形影不离的哮天犬,也和祆教及蒂什塔尔有关。在祆教中,狗的地位特殊而崇高。原来祆教认为人死后被苍蝇叮咬而腐败,会永远肮脏。早期,波斯人让犬或鹰来啃噬尸体,认为这才能去除尸毒(西藏天葬就是从祆教来的);萨珊王朝(公元224年—651年)建立后,方式有所改良,犬只需围绕尸身走几圈“去毒”,搬动遗体也要在犬的注视下,称“犬视”。所以在祆教中犬的地位和人是一样的。

再说蒂什塔尔,之前说过她本是天狼星,而在西方星座中,天狼星属于大犬座,它旁边就是小犬座,所以天狼星和小犬座也是形影不离的。

现在我们清楚了,唐代兴起的“灌口祆神”,就是波斯祆教雨神蒂什塔尔和中国本土灌县水神“李二郎”的结合体。很可能是唐代信仰祆教的胡人尤其是波斯人来到成都,发现成都有水神(李冰和二郎),于是也宣传自己的雨神蒂什塔尔,最终两者互相结合,形成了“灌口祆神”带弓矢、执三叉戟(类似三尖两刃刀)、骑白马、牵白犬的英俊少年的形象。这一形象其实是外来比重胜过了本土元素。

有人可能会质疑,说不对啊,柳宗元所作的《龙城志》曾记载,隋朝末年青城山有个叫赵昱的年轻道士,被隋炀帝任命为嘉州(治所在今四川乐山)太守,曾经持刀入水斩蛟除害;再后来嘉陵江发大水,已经弃官而去的赵昱突然又骑着白马现身于青色的雾气中,身边跟着几个打猎装束的侍从。

也就是说,按《龙城志》的说法,道教神仙赵昱出现在隋朝,比唐朝才由波斯祆教雨神蒂什塔尔和李二郎结合形成的“灌口二郎神”要早啊!

其实学者早就考定,《龙城志》并非真的是由唐代柳宗元所作,一般认为是北宋前中期人托名所写。隋唐的史书、笔记中,也查不到赵昱这个人。所以赵昱“隋朝人”的身份其实是宋朝人编出来的,具体说应是宋朝的道士为了扩大道教的影响、争夺信众而编出来的。为了迎合当朝,道士们故意给自家的这个神仙编了个“赵”姓,众所周知宋朝的皇姓就是赵嘛!道教的这种行为,也得到宋朝官府的支持。

原来在北宋初年,蜀人不满宋朝统治,经常借祭祀“灌口神”聚众闹事甚至造反。著名的李顺、王小波起义,就与祭神有关联。

程琳……知益州, 蜀人岁为社会以祀灌口。琳曰:“往时不诛李顺,故大乱。”乃捕为首者戮之,余百数配内地。——曾巩《隆平集》卷八《程琳传》

宋朝官府忌惮原来那个祆教色彩浓厚的“灌口神”,而且宋朝皇帝本就崇尚道教,于是就扶植道教编出的跟自家一个姓的赵姓二郎神赵昱。经过宋朝300多年统治,“二郎神是道士赵昱”的说法已经在全国深入人心,李冰家李二郎基本靠边站了(只在灌口保留影响),祆教的色彩也早看不出了。

值得一提的是,宋朝时二郎神的长武器已经变为棹刀,算是三尖两刃刀的雏形。《宋会要辑稿》记载:

(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知益州李士衡言:“永康军村民赛社,用棹刀为戏,望行禁止。”

永康军是宋代的行政区划名,就是现在的都江堰市。益州知州李士衡的话意思是,当时灌口民间搞祭神活动,就拿棹刀耍着玩。为什么拿棹刀?想必那时灌口的神也即二郎神的神像也是拿棹刀的。

到了元朝,二郎神赵昱的故事中又增加了梅山七圣。元杂剧《二郎神醉射锁魔镜》中二郎神自己有唱词:

吾神姓赵名昱,字从道,幼年曾为嘉州太守。嘉州有冷源河,河内有一健蛟,兴风作浪,损害人民。嘉州父老报知吾神,我亲身仗剑入水,斩其健蛟,左手提蛟首级,右手仗剑入水。见七人拜倒在地,此乃梅山七圣。

南宋后期和元代时,二郎神的故事里多了“劈山救母”这一段,它与“沉香劈山救母”一起流传,至于谁先谁后,已经搞不清了。“二郎神劈山救母”的故事被明代后期百回本的《西游记》收入,二郎神因而也有了玉帝外甥的身份。

真君喝道:“你这厮有眼无珠,认不得我么!吾乃玉帝外甥,敕封昭惠灵王二郎是也。今蒙上命,到此擒你这造反天宫的弼马温猢狲,你还不知死活!”大圣道:“我记得玉帝妹子思凡下界,配合杨君,生一男子,曾使斧劈桃山的,是你么?……”

只不过在《西游记》里,二郎神只有姓(杨),没有名字。在百回本《西游记》之后、明朝末年许仲琳的《封神演义》中,二郎神终于有了具体名字——杨戬。

熟悉宋朝历史的人都知道,宋徽宗宠信一个叫杨戬的太监,他鱼肉百姓、搜刮民财,名声狼藉。杨二郎为什么跟这个死太监杨戬同名,令人百思不得其解。胡适先生猜测,认为可能跟二郎神的祭祀用羊太多、骚扰地方百姓有关。

到这里,二郎神的所有元素基本讲过了,我们该来解释一下最后一个问题——二郎神的“第三只眼”是什么时候有的。

这个问题最简单直观的就是看古代传下来的神像。下面有两张二郎神像,年代分别为明万历和清代,注意其面部,两眉之间都没有第三只眼。

有人会说,不对啊,我看央视《西游记》里面,杨戬带天兵天将下界捉拿齐天大圣孙悟空时,不就是靠第三只眼,识破孙悟空所变的麻雀、鱼儿的吗?可惜我要告诉大家,这个在原著里其实是没有的,是电视剧编导增加上的。我们来看看原著:

四大天王与李天王俱出辕门迎接,相见毕,问及胜败之事,天王将上项事备陈一遍。真君笑道:“小圣来此,必须与他斗个变化……只请托塔天王与我使个照妖镜,住立空中。恐他一时败阵,逃窜他方,切须与我照耀明白,勿走了他。”……正嚷间,真君到了,问:“兄弟们,赶到那厢不见了?”众神道:“才在这里围住,就不见了。”二郎圆睁凤眼观看,见大圣变了麻雀儿,钉在树上。——《西游记 第六回观音赴会问原因 小圣施威降大圣》

原著里,二郎神与孙悟空交战前,特地向托塔天王借照妖镜,如果他有“天眼”,自然就不用借了;而且孙悟空变化后,他只是“圆睁凤眼观看”,并没有开“第三只眼”。不但《西游记》,稍后的《封神演义》里也没有二郎神长三只眼的说法,大家没事可以仔细翻翻。

二郎神的“第三只眼”是啥时候才有的呢?清末说唱鼓词《沉香救母雌雄剑》里面有唱词:

当先显出一身将……牵着狗来驾着鹰,……头戴一顶三山帽,身披锁子甲黄金,面白微须三只眼,手使三尖两刃锋。……众神看罢杨小圣,认得是临江灌口二郎神。 

这大概是目前最早说二郎神有三只眼的文字。所以“二郎神有三只眼”的说法差不多是清朝后期才产生的,至今顶多200年时间。

二郎神为什么会生出三只眼呢?一些学者追溯到所谓的三星堆铜人,还有人追溯到灌县北方的少数民族氐人,其实都不靠谱。小编认为,二郎神的三只眼应该是受佛教影响,佛教中有不少菩萨、天神都是三只眼。而在明代小说《西游记》中,二郎神又“目光犀利”,能认出孙悟空的各种变化,因此清代后期就有了他也有三只眼的说法。至此,二郎神的所有元素才都齐全了。

总结:二郎神最早原型是李冰儿子,这个原型奠定了二郎神的道场(灌口),还有他少年郎的简单形象;赋予二郎神最多元素的其实是外来的“和尚”——波斯祆教雨神蒂什塔尔,蒂什塔尔进一步深化了二郎神英俊少年郎的形象,并给他带来宠物犬和武器弓矢、三叉戟,三叉戟在宋代演化为棹刀也即三尖两刃刀;宋代道教为了扩大影响在官府的支持下推出赵姓二郎神赵昱,影响遍及全国;元代时,“赵二郎”的故事中收了梅山七怪(圣),同时“杨二郎劈山救母”也出现;明代《西游记》中“杨二郎”的形象基本完成;清代“杨二郎”不知何故被起名“杨戬”,清后期“杨二郎”被添上了“第三只眼”。二郎神杨戬的形象最终形成。

主要参考资料:

书籍

常璩《华阳国志》

冯广宏《都江堰创建史》

姜伯勤《中国祆教艺术史研究》

滕磊《西域圣火——神秘的古波斯祆教》

《北京文物精粹大系》编委会《北京文物精粹大系:佛造像卷》(下)

论文

刘文强、徐军《都江堰渠首出土石人相关问题探讨》

胡小伟《宋代的二郎神崇拜》

栗凯凯《二郎神形象在文学作品中的演变探析》

侯会《二郎神源自祆教雨神考》

陶敏《柳宗元〈龙城录〉真伪新考》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波斯  波斯词条  二郎神  二郎神词条  原型  原型词条  解密  解密词条  竟是  竟是词条  
综合

 宗谱研究需要宽容、诚信

    今日,从福建个别宗亲的研究话题并与几个宗亲的辩论中,还是延续以往的辩论模式,有感于此,故作《需要宽容、诚信》以共勉!《需要宽容、诚信...(展开)

综合

 中

中                ——国名之“中”中的哲学意义  &n...(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