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不必激进,营造一个健康的氛围也能有意外收获。
最近公司来了两个台湾实习生,自然就和两个妹子聊起了她们平常喜欢用哪些互联网产品,除了Line、instagram、FB这些常见的应用外,特别提到的还有湾湾年轻人特别喜欢上的“Dcard”。
出于对这款年轻人喜爱的产品的兴趣,这几天我就翻墙体验了Dcard。下面从产品的角度分析下这款台湾年轻人中火爆的匿名论坛。
1.Dcard是什么?
Dcard是台湾大学生的匿名论坛,用户需要大学生相关证件资料才能注册。通过设置大学生的门槛来筛选用户,将用户群固定在“大学生”这一群体中。
官方对Dcard的介绍如下:
Dcard是一个匿名社群,因为匿名,你可以无拘束地在这里讨论不敢和朋友说的心情与秘密,也可以讨论生活中发生的大小事,讨论情感话题、美妆穿搭或是分享美食等各种时下议题。
在Dcard每天午夜一到,就会出现一位你从没遇过的人,如果在24小时之内,你们对彼此发出好友邀请时,就会成为朋友,未能成为朋友的话,午夜一过他就会永远消失,再也不会出现。
可以看出,发帖讨论 + 抽卡 是Dcard主打的两个核心功能。
发帖讨论类似百度贴吧,用户发帖(Po主),后面用户可以回帖。唯一不同的是tag别人(@)时,在Dcard上面是“B4”(代表@4楼),可以通过“B7 B9 B11”这种方式tag多个用户。可匿名、显示学校(/校系)或另起昵称。
抽卡就类似漂流瓶,不过每天只能抽一张,卡上写的是对方的学校、爱好、个人介绍等详细资料,可能是提倡真实社交,所有资料都会经过审核。当双方都发出好友邀请后,才能成为好友,进行交流。
Dcard上有许多大学生聚集,可以从上面了解湾湾年轻人的关注点和观点。很多帖子有趋于知乎类的理性分析,但是大多数的属于贴吧类的灌水(废文),内容也大多是男女感情、化妆健身等内容,时事版块中很多都有大陆生的理性辩论((⊙﹏⊙)b)。虽然Dcard上的内容我觉得特别无趣,但是感兴趣的读者也可以去逛逛,开放给大陆的一些学校注册喔!
从产品的角度看,Dcard算是一款平庸的产品,现在还算活跃的原因主要限制了用户群,在大学生群中通过口碑传播逐步增加用户群体。另外上面的内容也契合了现有年轻人的兴趣。
2.Dcard的产品架构
上图是Dcard的首页截图,内容很简单,主要由主页帖子、抽卡、通知、信箱、个人中心等五部分组成。
认真分析了Dcard产品,Dcard的产品结构如上图所示,类似新闻资讯网站的结构,唯一不同点是增加了抽卡(随机交友)。
Dcard的产品架构很简单,最难的是对用户内容的引导和管控。我们看到网站提供了近40个左右的话题来进行讨论以及有专门的学校版,供用户在相应的话题下进行讨论。并且对版内帖子分为热门和最新。这种方式也限制了话题的可扩展性和自定义性,有很大的改进空间,例如增加内容标签。
3.Dcard的内容与用户周期
在逛了几天之后,总结上面的内容趋向年轻化、娱乐化、两性化。这些内容注定很受年轻群体的欢迎,另外大学生门槛又决定了用户之间几乎没有代沟,互相评论时也不会出现太大的价值观差距。这些都是很有利的用户质量基础。
匿名也是Dcard很有特色的亮点,可以选择“淡江大学”这类的title来做社交,也可以增进相互之间的信任度,同时还能保护营私。
但是从另一方面讲,产品定位又决定了它发展空间有限。在大学生毕业之后,最多三年,上面的内容就会失去对这批用户的吸引力,造成老用户流失。用户周期也就最多7年。用户一批又一批更新,而且用户基数就是台湾50w左右大学生中,就算20%的大学生使用,也就只有10w稳定用户。
从Dcard官方公布的数据,目前已经发展成每月不重复访客800w以上,注册用户百万以上,用户累计抽出超过1.5亿张卡(6年)、每10s就有一篇新文章发布。对于注册数才是存疑的,因为在Dcard上有帖子在2015年提到注册号(UserID)才到5w+。不过对于人口只有2369w左右的台湾,Dcard已经算是比较成功的社交应用了。
2016年底Dcard公布的产品数据
4.一些思考
Dcard的隐私与匿名特性,成为Dcard能一路成长的核心关键。立志成为“全台湾最大的匿名社群”的Dcard,会被拿来与台湾最大的论坛PTT来进行比较,通过匿名营造了与PTT完全不同的自由与正向的讨论氛围。”卡称”(我们常见的昵称)让作者可以选择匿名、或是显示学校,还可以设定自己的独特名称,拥有自己的标记。这些特殊的功能都让Dcard得以存活成长。
我注意到男女比例也从2012年的6:4,变成了2016年的4:6,发文和参与交流的女生比例也逐步增多,美妆、穿搭等类别成为了热门类别。这点与大陆的社群恰好相反,我们的社交应用几乎都是男多女少,而且失调比例会持续扩大,这也是很值得深思的一点。
台湾和大陆年轻人在许多爱好上差别并不大,娱乐至上。很难说Dcard对我们做社交产品有多大的参考性,也就是贴吧的很小一部分,但是内容与功能的纯净确实是国内缺乏的。我们现在都追求做大而全的产品。
用Dcard的时候,我想到了2013年想做的一个产品,但是想着在大学生群体中做一个同城换物 + 二手线下交易 + 论坛,把用户限制在大学生群体中,起因是因为当时在58同城上交易被骗。那怎么降低被骗几率呢?就是用户实名,圈定在大学生群体中。论坛主要是解决大学生的学习生活问题,易可提供交友空间。 现在有闲鱼已经可以满足这个需求了,里面的鱼塘问答也和我当初的论坛异曲同工之妙。现在回头看,这可能是个bad idea,没有聚焦。
从Dcard的成长经历看到,做社交不一定要那么直接、激进,营造一个理性健康的氛围也许能有意外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