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一口井,九条命,以及喝不到的水

在广西平果县新安镇黄胎屯,水是一切生活绕不过的开始。

水窖既是修建新居的头等大事,也是最后一步,这在黄胎屯已然约定俗成。但这次,曾在过去十多年带来无数喜悦的水窖即将吞噬9条人命。

作者│程盟超

编辑│从玉华

群山环绕,坐落于大石山区深处的黄胎屯

在广西平果县新安镇黄胎屯,水是一切生活绕不过的开始。

80多岁的村民说,家里没水窖的男人,没脸娶媳妇。很多农户修房时没有空地修水窖,宁愿少修一间卧室,将水窖建在屋内。

今年6月,9个男人因它而死。

这个延绵在大石山区不到200户人家的村庄,在漫长历史中保持着对水源的追求:脚下是“九分石头一分土”的喀斯特地貌,农田被撕成碎片,石块比作物高。地面上鲜见河流,暴雨顺着石面流走。只有树和草从石缝里长出来。

黄胎屯一户人家正在修建水窖

村民凌泽环、凌泽敏两兄弟本将迎来“新生活”。6月12日清早,弟弟凌泽敏来到自家起的新房。他挪开家门前地下水窖覆盖的石板。水泥经过一个月的晾晒已经成型,铺进水管即可完工。

房子要盖好了,从广东打工归来的凌泽敏心情很好。两兄弟穷,之前住瓦房,猪圈和居所隔着一层木板。凌泽敏结婚7年的妻子受不了,抛下5岁的孩子离了婚。哥哥凌泽环的女朋友看到老房子也很快跟他分手。去年,政府发了2万多元的危房补贴,他们又借了几万元。两兄弟打趣,终于能结婚生娃。

水窖既是修建新居的头等大事,也是最后一步,这在黄胎屯已然约定俗成。但这次,曾在过去十多年带来无数喜悦的水窖即将吞噬9条人命。

3个月后的事发现场,时间几乎静止。出事的水窖被石块木板层层垒住,硬纸壳上写着醒目的“不可入内,后果自负”。村民在夜里会特意绕行。

6月12日清晨8点,就像村里发生过无数次的场景一样,凌泽敏要进入新修的水窖。他没有在意,累月的大雨渗入水窖,积水浸泡了窖里残余的木头架,泛出血红,木架上长满了黏手的灰白色真菌。两分钟后,他摔进积水,没了动静。

和他一起来开窖的叔叔凌福谦大喊了几声侄子的名字,引来了周遭的妇女,叔叔没犹豫就下井了。

在黄胎,乡亲间互相帮忙建房是惯例。大多数人家没钱长时间雇佣施工队,亲邻帮忙不要钱,管饭就行。

在井下,瘦弱的凌福谦提了口气,把侄子挽起来。可不消半分钟,他也倒了下去。老爷子至死保持一样的姿势,人们事后花了大力气,才把凌泽敏的胳膊从他的手臂里掰出来。

骇人的场景吓坏了井口围观的妇女,她们开始声嘶力竭地喊“救命”。村里的大喇叭恰好播放着欢快的舞曲,遮盖了焦灼的嘶喊。

隔壁正在修自家房子的凌福东两口子最先听到呼救赶来。妇女们跪在地上,拉着身体健壮的凌福东痛哭,他被当作营救的希望。

如果不是回家建房,凌福东平时都跟着建筑队跑南宁、百色,十天半月才回一趟家。黄胎地处石漠化山区,平摊到每个村民的可耕种土地只有几分,大部分壮年男子出去打工。

凌福东时常回家吹嘘,大城市的老板对他好,工友仗义,可他每月其实赚不上3000元,时常带着工伤回家。他对妻子保证,这次建完家里的平房立刻再出去赚钱。

妻子对凌福东的身体有信心,她只嘱托了句“注意点”。她想不到,丈夫下去后躬下腰,试图把凌泽敏翻个身,就一头栽进水里了。

这一切发生的同时,邻村坡南的牛贩许宝宁正骑着摩托车,哼着小曲奔驰在黄胎的土路上。他看好黄胎屯的一头牛很久了,今天生意谈成。他听到身后的呼救声,立马掉头返回,随手把车停在路边。

黄胎的村民推测,许宝宁想的是,救完人就立刻回家,所以车都没锁。可他成了倒在水窖里的第4人。

坡南和黄胎一样极度缺水,许宝宁是村里出了名的热心肠。几年前,有人深夜醉酒,掉进了坡南村里的蓄水池,许宝宁是第一个跳下去救人的。可惜人被捞上来,脸被水泡得肿得不行,早就没气儿了。

女儿许英燕今年高考,女儿曾经问老爸,为什么不像其他村民一样出去打工,许宝宁回答,“怕你有什么事需要我。”

如今,大学考上了,可父亲没有了。许英燕总是梦到父亲,他骑着摩托车,带她去上学,她闭着眼倚靠在父亲的后背上,“什么都不用担心”。

这个夏天,父亲仅仅给她留下稀薄的回忆。出事几天前,母亲拿出几千元钱给她,说是去年种地赚的钱,原本打算存进银行,可许宝宁不让,说要亲手交给女儿上学用。这是父亲留下的最后记忆。

“6·12”事件的9名遇难者大多是家里的顶梁柱。第5名遇难者凌福斌喜欢亲孩子们的脸蛋,在村里外号“亲人伯伯”。家里年迈的父母需要照顾,五十多岁的他终结了在广东整整十年的打工生涯,回家种玉米,酿玉米酒,每斤酒卖2元,赚1元,每月收入1000元。

6月12日那天,凌福斌喂完猪,在自家屋里慢悠悠地刷饲料桶。听到呼救声,他丢开桶,撒开脚步就往山下跑。太阳已然高起,水窖内的4人摞在一起,一动不动。他朝下看了一眼,毫不犹豫入窖,然后昏倒。此时距凌泽敏开窖,仅仅过去15分钟。

作为第6位下窖施救者,也是首位幸存者,凌泽耀这几个月被反复问起,为什么甘愿冒着危险救人。

满身肌肉的黝黑汉子满脸涨红,“都是自家兄弟!哪顾得上害怕,就想着拉一个是一个。”

他意识到井下有古怪,可看到刚刚晕倒的凌福斌倚在井壁上,双手还在抽动。“两三米的距离,就是一条人命”,他顺着木梯下了窖。

窖内有些闷,伴着淡淡的酸臭味,此外并无不妥,凌泽耀安心了。他触到了凌福斌,试着拖起叔叔,却发现后者已无知觉,如同石块样沉。他想再使把劲儿,原本顺畅的呼吸一下子完全停滞,“就好像喉咙被掐死了”。他感到头晕,大脑一片空白。凌泽耀咬死嘴唇,拿出全身的劲儿往上爬,还是在距离窖口不到一米的地方晕了过去。

事后他知道,窖口的人抓住了他的衣领,硬生生把他拽了上来。两分钟后他才苏醒,醒来映入眼帘的是惊恐的脸庞。有人哆嗦着告诉他,“老凌,你现在脸色乌黑,黑得吓人。”

不成功的营救加剧了现场的恐慌氛围,哭声开始响遍全村。现场仅有的几个男人认定井下漏电,关闭电闸即可施救。凌泽耀说当时很难冷静思考,现场混乱得不行。男人手足无措,女人急得捶墙,哭得近乎咽气。

可正在男人们去关电闸的间隙,村里另一位年轻后生梁院学,又钻进了边长不到60厘米的正方形狭窄窖口,成了第6位遇难者。

在黄胎屯,梁院学不具有太多存在感。他父母早年双亡,沉默寡言,生气的方式是不理会人。他不参与村里的酒局牌局,唯一的嗜好是在家开着音响唱歌。村里唱戏或者组织篮球赛,精通电工的他会默默把场地的线路接好。

可过去三个月里,梁院学成了这起惨剧里最频繁被提起的名字。

40多年前,村里第一次集体修建抗旱用的蓄水池,滚落的巨石砸死了正在池内平整土地的3个人,梁院学父亲的第一任妻子正是遇难者之一。梁家时隔多年轮回般的遭遇,又一次剖开村民对于干旱血淋淋的回忆。

当年修建的蓄水池早已弃用,如今长满野草。这个水池建在全村地势最低的地方,结果农田里流过的泥水,各家各户的生活污水都能流进,水一度脏到猪狗都嫌弃不饮。

直至20年前,黄胎村民的用水仍旧挣扎在维持最基本生活所需的限度。村里的老妇人记得,全村人都去山另一边的水源挑水。彼时没修路,山路难行,来回一趟要一小时,每天三趟才能灌满家里储水用的大缸,够一家人一天所需。

有次,两个孕妇去挑水,摔作一团,可两人没觉得疼,只觉得“又要重新回去打水,麻烦”。

为了节水,当时的黄胎屯村民往往四五口人共用一盆洗脚水,洗完拿去喂猪。用毛巾往身上浇点水就算冲凉,一盆水供父子俩洗澡是常事。很多上了年纪的村民洗澡时至今习惯摩擦双脚,可以省下洗脚水。

90年代,水窖逐渐取代远方的水井,干渴开始缓解。如今的黄胎屯,水窖是一户人家生活还过得去的标志。盖房子,不盖一口水窖,就相当于没盖房。一些条件稍好的人家把水窖修在楼顶,或是加上水泵,接上水龙头、淋浴和马桶,用起来颇像自来水。

2010年,广西遭遇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严峻的旱灾,国家提出,要“来水存得住,旱时用得上”。此后两年,自治区政府在大石山区的30个县投入23亿,修建水柜、水窖等蓄水工程。

据《广西日报》报道, 广西纳入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二五”规划的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达1779.64万人。截至2014年,各级政府总共安排解决1439.3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全区70%左右的农村喝上了自来水。另外30%的村屯,绝大多数和黄胎一样,通过修建水柜、水窖,试图摆脱极度干渴的历史。

十多年前,黄胎屯也曾雇佣钻井队凿井,挖到68米深仍不见水。不下雨的旱季,没有稳定水源,储水仍捉襟见肘。大部分人家和30年前一样,家里摆满脸盆,洗脸洗手洗衣后的水不敢浪费。孤寡家庭,老人用水少,成为家家户户借水的对象。

村里绝大多数人家修起楼房后没钱装修,五六年内,都住着红砖和水泥地搭的屋子。可3块钱一瓶的矿泉水销路很好,人们喜欢喝,还用它煮饭。很多家庭只有老式电视,没有洗衣机、电风扇,却要买饮水机。

水窖贮藏雨水是无可奈何的办法,长期贮藏的雨水上漂浮着一层油污,拿矿泉水瓶装满,沉淀半天,瓶底会浮现一层泥沙般的灰白杂质。

很多从外地娶来媳妇的人家,婚后都要经历一段争吵。嫁过来的女人大多觉得被骗了。她们事先听闻平果是广西唯一的“全国百强县”,却想不到,距离县城不过20公里的村庄,连生活用水都保证不了。

小学五年级,许英燕开始到镇上读书,第一次见到自来水。她看到洗手间里的水龙头,惊呼着问同学,“这是地下水么?居然这么方便。”

实际上,距离黄胎屯不到3公里的隔壁村庄,清澈的山泉源源不断。8年前,黄胎屯的村民把水管通过去,接上了“自来水”。

可好日子过了不到3年,两个村爆发矛盾。黄胎的村民只能去更远的村庄继续求人。

在稀缺的水源面前,村子间的矛盾越来越大。新达成协议的村庄第一年向黄胎征收1000元水费,第二年涨到2000元,接下来是5000、12000......此外,还另收占地费、基建费。黄屯的村民意见开始出现分歧,更多人担心对方会狮子开口、越要越多。

谈判宣告失败,屯里的年轻人咬牙切齿地回忆,某年春节前,黄胎停了水。水管被人为敲断,丢进山沟深处的水坑。一群年轻人含着泪,跳进水里,冷得发抖,把水管一截截捡回。

黄胎屯水窖内的水质并不理想

村民不止一次找到镇上,希望政府从中协调。可镇里总让他们“自谋水源”。

镇政府同样满腹苦水。新安镇政府的一位工作人员对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说,镇下18个村,“只有6个条件较好,其余都缺水。”镇政府也清楚,从临近有水源的村屯引水是最简洁而有效的办法。可“镇里一次又一次给他们拉水管,很快就被打断了”。

山上有水源的屯大多不肯分享水源,山下的屯便封锁公路,逢年过节洒满钉子,破坏山上村民过往的汽车。这导致村屯间矛盾频发。

2017年春节期间,村屯间因为水源等积怨,引发械斗。县里公安局的人去维持秩序,“结果被村民丢的石头砸了头。”

镇干部说,他们反复调解,却找不到一劳永逸的解决办法。

如今,黄胎屯“自来水”系统的源头是一条山涧。山涧流过农田和养牛场,邻村人在其中养鸭,化肥和动物粪便顺着流下来。最令村民不满的是,水量全依仗天气,今年春节后的整整半年,黄胎屯没从这条山涧中吃到一滴水。

村里的老者感叹,6月12日发生的惨剧“完全是造孽”,“整整8年,如果水源的问题能够解决,这事儿根本不会发生”。

开窖20分钟后,黄忠宝来到了现场。他原本只是去村中心的杂货铺取快递,听闻呼救声便匆忙跑来。人们告诉他,引发事故的电闸已经关上,可以安心下井施救。

黄忠宝很快没了声息,地面上的人们至此才意识到,窖内并非简单漏电。继续贸然施救,只会引起更多伤亡。

人们开始阻拦随后赶来的黄忠宁下窖。他是黄忠宝的堂弟,头天晚上,刚和许久未见的发小凌泽敏等人聚会,吃串喝酒,玩到凌晨4点。短短4个小时,哥哥和挚友都生死未卜,他有些失控。

事发当天下午,黄忠宁的60多名朋友赶到抢救受害者的平果县人民医院。有人在抢救室门口哭着说,“阿宁他心太软,这种事肯定要出手”。

黄忠宁是熟人眼中出了名的“老好人”。朋友家有任何事情,电话随叫随到。平日吃饭,这个矮小的男人总能把其他人挤到一旁抢着付钱。平时住在县城,黄忠宁做最普通的装修工作,一个月不怎么休息,能收入4000元钱。

6月12日的黄忠宁格外凶悍。村里的男人死命摁住他,他声嘶力竭地喊,“他们都在下面,让我过去!”人们劝了半天,黄忠宁趁人不注意,拿衣服抹了把脸上的汗,一个箭步钻进了狭窄的窖口,成了第8名遇难者。

等到凌福东的弟弟凌福高赶到现场,人们已经找来绳子,要为下窖的他捆上,以作保险。焦急的凌福高手一挥,说握着就行。30秒后,握着绳子的手松开,一声闷响,凌福高重重摔到了窖底。

绳子最终发挥作用,是在凌泽环身上。8点50分,从县城赶回老家的他看到自家水窖的窖底,当场就懵了。他在水窖里也闻到了淡淡的酸臭味,不到30秒,他就窒息,晕了过去,被人用绳子拉了上来。

凌泽环10分钟后才苏醒。根据他的描述,人们方才意识到井下可能有毒气。村民凿出了直径1米的通风口,用风机对着水窖吹气。9点10分,一只鸡被投入窖内,安然无恙,4位村民随即下井施救。

9位昏迷的村民被抬了上来。守候多时的村中老者立马扑上去,给每个人针灸,掐人中,血从他们的嘴里流出,此外再无反应。9个人的脸清一色乌黑,嘴唇发紫,早先入窖的几人身体已然变色。

从县城驶出的救护车大约10点到达黄胎屯。最后一批受害者被送至医院,已经将近正午。

晚间6时50分,平果县人民医院宣布,9名在窖内昏迷的村民抢救无效,全部死亡。

事故调查组次日公布的结果显示,储水池底部残留13cm高的混浊积水,和池内木头等杂物,在高温环境下封闭了32天,高温厌氧条件产生了沼气,引发了中毒。

凌泽环的手机里有几十张照片,从破旧的砖瓦房,到工人们热火朝天夯地基、抹水泥,再到新居装上气派的酒红色防盗铁门,一年里,他记录下了新房修建的每一个重要瞬间。

 凌泽环的手机里记录着修建新房的诸多瞬间

这些照片一度令他喜悦。他和弟弟凌泽敏合计,新房盖好了,赶紧结伴去广东打工,把建房借的钱还上,就摆脱了半辈子的苦日子。

现在,这套新居大门紧闭,门梁结了蛛网,防盗门上落满了灰。凌泽敏说,不知道自己还敢不敢回去住。唯一能确定的是,要找一个黄道吉日,把吞噬了九条性命的水窖,“永远地填上。”

6月12日的一个小时里,这个原本向好日子奔去的家庭,瞬间陷入巨大的悲痛。老母亲体弱多病,小儿子的死摧垮了她的身体。哭了几天后,老人咳嗽的老毛病重了,总上不来气,凌泽环只能带她不停去医院。

命丧水窖的凌泽敏留下了7岁的儿子,刚上小学,很黏自己的叔叔。大人们回忆那天的惨剧,这个小男孩就静静地趴在门外,听到爸爸的死也不说话。凌泽环知道自己离不开平果县了,他找了一份白天送酒、晚上照看烧烤摊的工作,一个月2000元钱,为的是时间自由,能照看一老一小。偶尔晚上出去送酒,7岁的小侄子扯着他的衣服,蹲在三轮车货斗里,坚持和他一起去。

这场惨剧里,除了年逾六十的凌福谦,其余8人全部是家中的主要劳动力,14个孩子失去了父亲。

黄忠宝和黄忠宁两兄弟也在老家置办新房。事发时,房子只拿红砖搭出了大体的框架。屋主离世,工程陷入停顿。快半年过去了,黄家的新房里依旧堆满了破塑料布、砖块和废旧的木板。

黄忠宁死后,除了葬礼,母亲凌美香再也没敢回黄胎屯。路过出事的水窖,她的眼泪憋不住。她不想再建那栋新房,也没钱建。

没了儿子养老,凌美香和老伴只能去市场卖菜。一把菜赚6角,一天赚20多元。她交不起市场的摊位费,工商经常来驱赶她。可工商也知道这个老人刚刚没了儿子,光嘴上念叨,不忍心真撵她。

这个小村庄因惨剧而喧嚣一时的舆论很快平静。一位失去了丈夫的女人不敢听爱人的名字和有关水窖的一切,另外一位妻子不得不每月打工赚1500元养活孩子,尽管她被切掉了一大块胆囊。

父亲去世后,许英燕在外打工的哥哥从广东赶回,治丧全程几乎没掉眼泪。

7月中旬,他回广东的厂里辞了职,在平果县城谋了一份差事。

许英燕问为什么,一直没哭的哥哥只一秒就崩溃,眼泪流了一脸,“我真的很怕你们再出事,照顾都来不及啊!”

对于凌美香,遗憾已无可挽回。

她未能见到儿子最后一眼。6月12日,她跌跌撞撞从县城的住所赶到医院,儿子已在急救室抢救,后来被锁进了太平间。等到第二天,儿子被送回自己手里,已是一盒骨灰。

事发当天晚上,平果县人民医院12层,会议室外跪着一堆村民,会议室里,县镇两级主要领导坐在桌的一边。

9户遇难者家庭一致地回忆,当时政府给予了多项承诺,包括每户10000元的丧葬费,由民政系统划拨5000元临时救助,为部分遇难者家庭申请危房补贴,解决子女的上学问题,帮每户申请低保,尝试为遇难者申请“见义勇为”称号,给遇难者家庭配对“一对一的对口帮扶干部”,并解决黄胎屯吃水难的问题。

一个月后,黄胎屯的这场惨剧得到了定性:单纯的“意外事件”,不是“安全生产责任事故”。

一些家庭等来了民政系统认定低保的调查组。

调查组告诉他们,家里房屋的质量“太好”,或是适龄劳动力数目“太多”,不符合认定的标准,不能申领低保。好几个孩子由政府安排进了城里的学校就读,可家里掏不出生活费。

9月21日,新安镇负责宣传,同时全程参与事件善后工作的一位干部向记者表示,“村民当时情绪过于激动,理解错了当时的承诺。”她说政府答应为“符合条件的家庭”申领低保。

在有慈善助学基金的情况下,优先为这9户人家的孩子发放补贴。

“不算贫困的家庭”。他家“有3个儿子,两个娶了妻,5个壮年劳动力”。

可孩子们都在广东打工,凌福谦的老伴桌上摆着发霉的咸菜,每天静坐在空无一人的大屋里,电视开着静音播放抗日剧,老鼠咬东西的声响格外清晰。

这位镇干部表示,目前除了“见义勇为”称号悬而未决,水源问题“还在走流程”,政府的承诺都已兑现,“该给的抚恤都发下去了。”

8月底,水利局试着开井,水涌了出来,围观的村民们鼓着掌欢呼。

人们迎着凿井的人去吃饭,刚喝一碗粥的功夫,井就一滴水也不出了。

一个月后,在政府的协调下,黄胎终于和更远的村庄达成了供水协议。

施工队穿山越岭,在坚硬的石面上修出水渠,砌出储水的池子。

传言说,因为路途远,工程量大,想喝新鲜水,“最快也要到明年春节”。

9月初,丰水季来临,黄胎屯沉寂许久的“自来水”终于被重新激活。

兴奋的村民一早就守着自家的水龙头抢水。

人们各怀心事,有的一心想弃用不堪的水窖,有的想用新鲜的水洗洗晦气。

有老人用这“头茬的山泉水”煮了一锅饭,打开锅盖,挂着笑的表情瞬间凝固在脸上——饭上蒙了一层黑乎乎的污垢,散发着淡淡的腥味,像青苔。

在大石山区的很多田地,石头都最为显眼

如今,村子里哀伤的气氛渐渐淡去。村里的男人带着陌生人参观村庄,说“我们这有山有水”。旁边打闹的孩子们笑作一团,做着鬼脸喊,“有山没水好不好,有水就不会死人啦!”

事发3个月后的一天下午,黄胎屯一位80多岁的老人坐在村口,眼睛直直地盯着山谷外,自顾自地嘟囔,

“我们的祖宗是不是有病,明明没有水,为什么要把村子落在这里?”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一口  一口词条  以及  以及词条  不到  不到词条  
社会

 王立新:营销奇才的诗酒人生

文章经授权转载自泸州老窖酒客秀青年岁月他以卓尔不群驰骋华东师大黄金时代他凭人文诗意叱咤营销江湖王立新北京邮电大学教授01:每天发布5-10条朋友圈,这是王立新的...(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