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生放射性弹
添加特种核素增强放射性沾染的特殊性能核武器。在核爆炸释放的中子辐照下,添加的核素(如钴59、锌64等)感生大量半衰期甚长的放射性同位素,增强放射性沾染。
增强X射线弹
增强x射线破坏效应的特殊性能核武器。主要用于髙空反导弹防御。核爆炸产生的x射线中能量较低部分会被来袭弹头表面吸收,使弹头壳体层裂或结构损伤;X射线中能量较高部分则可穿过弹头壳体,对内部电子器件、电路等产生辐照效应,使之损坏。X射线与导弹内部各系统相互作用,会产生电磁脉冲,干扰或破坏电子系统。如美国髙空反导的“斯巴坦”导弹的核战斗部就是增强X射线弹,主要依靠100千米以上髙空核爆炸产生的X射线(占爆炸威力份额的80%)拦截来袭弹头。
冲击波弹
即“弱剩余辐射弹”。
弱剩余辐射弹
亦称“冲击波弹”。降低剩余放射性,以冲击波效应为主要杀伤破坏因素的特殊性能核武器。英文缩略语称RRR弹(Re-duced Residual Radioactivity Weapon)。主要用于在地面或接近地面爆炸,摧毁坚固的目标。因剩余辐射效应显著降低,核爆炸后人员即可进入爆炸场区。
中子弹
亦称“增强辐射弹”。以髙能中子辐射为主要杀伤因素,相对减弱冲击波和光辐射效应的特殊性能核武器。具有强辐射和低威力两大特点。主要用于杀伤坦克中人员,可大幅度减少对武器装备或建筑物的破坏。如美国“长矛”导弹的中子弹头、203毫米榴弹炮发射的中子炮弹。
特殊性能核武器
通过特殊设计,增强或削弱氢弹某些杀伤破坏因素的核武器。如中子弹、减少剩余放射性弹、增强X射线弹、感生放射性弹和核电磁脉冲弹等。
三相弹
释放能量过程经历裂变到聚变再到裂变三个阶段的氢弹。其结构是在聚变材料氘化锂外面包一层可裂变材料天然铀或富集铀。利用热核反应产生的髙能中子,使铀核发生裂变,释放出更多的能量。三相弹的比威力高,放射性沾染较严重。各有核国家装备的氢弹大多为三相弹。
热核武器
利用能自持进行核裂变或聚变反应释放的能量,产生爆炸作用,并具有大规模杀伤破坏效应的武器的总称。其中主要利用铀235(U-235) 或钚239(239Pu)等重原子核的裂变链式反应原理制成的裂变武器,通常称为原子弹;主要利用重氢(D,氘 {dāo})或超重氢(T,氚 {chuān})等轻原子核的热核反应原理制成的热核武器或聚变武器,通常称为氢弹。
聚变武器
即“氢弹”。
中国制造的大型氢弹
亦称“聚变武器”或“热核武器”。利用重原子核裂变反应提供的能量,使氘、氚等轻核产生自持聚变反应,瞬时释放出巨大能量并形成爆炸,具有大规模杀伤破坏作用的核武器。一般由“初级”与“次级”两部分组成。
“初级”是专门用来引发“次级”核能释放的核装置;“次级”是实现大规模热核反应放能的核装置。氢弹多为三相弹,通过设计还可增强或减弱某些杀伤破坏因素,制成特殊性能核武器。氢弹的爆炸威力一般为几万至几十兆吨TNT当量,且理论上无上限,已服役的战略核武器威力大部分为几十万至几兆吨TNT当量。美国于1952年11月1日进行了以液态氘为热核材料的氢弹原理试验。苏联于1955年11月22日进行了以固态氘化锂为热核材料的氢弹空投试验。英国于1957年5月15日进行了氢弹爆炸试验。中国于1966年12月28日进行氢弹原理试验后,1967年6月17日进行了氢弹空爆试验。法国于1968年8月24日进行了氢弹爆炸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