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市值4万亿,轰动港交所!7年后,阿里巴巴为...

作 者:曾乔 君为科技董事长

来 源:正和岛 (ID:zhenghedao) 

阔别七年后,阿里巴巴今天再次回到港交所成功上市,市值突破4万亿港币,超过3.2万亿的腾讯,成为了首家实现N+H中美两地上市的中国互联网公司。

 

这是阿里巴巴和港交所的第三次交集。每一次交集,都有着值得纪念的意义。记得最开始的12年前,那时候,马云与阿里都还是资本市场的新人,期待借势港股,完成人生的逆袭。第二次,马云为了阿里的明天,和港交所互不相让。第三次,阿里巴巴再次回来,不再是过去的仰望与博弈,而是坚定地站在了港交所的身后。

 

每一次与资本市场的相遇对阿里意味着什么?

 

2007年第一次上市:

初来乍到,新股登科

 

阿里巴巴第一次在港交所上市是在2007年。这也是创业8年后,阿里巴巴第一次与公开资本市场发生接触。

 

阿里巴巴分拆旗下的B2B业务,IPO发行8.59亿股,其中6.315亿股为老股,发行价为13.5港元每股,共计融资15亿美元,合计市值116亿港元。

 

开盘当天市值达到280亿美元,成为中国互联网首家市值超过200亿美元的公司。这成为阿里巴巴在公开资本市场的第一个标签。

 

当时的阿里,引以为傲的有两件事:一个是20分钟搞定孙正义,另一个是说服雅虎创始人杨志远把中国区业务换股卖给了阿里

 

阿里在软银和雅虎的加持下,快速完成资源吸纳,并通过港股IPO将公司带到了更大的台阶。

 

但是好景不长,2008年,次贷危机导致的经济危机使得全球股市暴跌,阿里巴巴B2B业务的股价破发,一路持续下跌,交易低迷。最终,在资本市场长袖善舞的马云选择了在2012年5月,完成了阿里巴巴私有化。以13.5港元价格耗资190亿港元在香港退市。

 

至此,阿里巴巴又重新与公开资本市场划清界限。看阿里市值成长的一路过往,其实马云在几次资本运作的关键点上,都做对了几个关键的选择。

 

如果当年不牺牲股份去拿孙正义的钱,可能阿里都活不到第一次上市。

如果当年不牺牲股份去换杨志远的雅虎中国,可能阿里也还在上一个台阶徘徊。

但如果当年阿里不完成第一次退市,可能支付宝的发展就无法脱胎,天猫可能胎死腹中,菜鸟可能死于掣肘。

毕竟公开市场与私募市场在定价逻辑,业绩期待上,都有不同的评价标尺,二级市场很难容忍不确定性的长期亏损。

 

2010年,国内发布三方支付监管办法规定,三方支付公司若有外资,则需单独审批,如无法取得审批,次年必须停业。这对当时已经拿到50%第三方支付市场份额的阿里,绝对是一个定生死的打击,而马云面对这样的生死攻守局时,最终以巨额违约金完成了支付宝的赎身,就是当年轰动一时的支付宝协议事件。

 

2013年第二次试图上市:

较量博弈,擦肩而过

 

就在退市当年的9月,阿里巴巴便宣布以76亿美金的价格,“现金+阿里集团股权”的方案,回购了雅虎所持有的股份,至此,彻底完成了过去阿里巴巴分拆业务导致的股权分散问题。子公司股权吸收合并的几个关键性的动作,基本已经流露出阿里未来的资本布局打算。

 

换股完成后,马云与团队、软银、雅虎的投票权比例大致2:1:1。马云再次回到那个对他未来资本运作最有利的状态,就在在这个时点,阿里巴巴推动了合伙人计划,将公司的长期发展决定权,牢牢绑定在了合伙人制度下。

 

正因为同股不同权与阿里巴巴合伙人制度,直接导致了2013年阿里的港交所二次重新上市的路径受到限制。

 

港交所认为当时的上市发行制度无法支持阿里巴巴的管理架构特殊化,虽然港交所在资本市场一直以市场化和灵活性著称,即使是卢森堡公司架构的新秀丽控股也在港股IPO,但最终导致阿里巴巴这个千亿美金的未来互联网巨无霸与港交所失之交臂。

 

而在顺势退市的过程中,马云既完成了业务的切换与布局,同时又完成了控制权与股权的重组,为下一轮的资本运作又腾挪出了空间。

 

一个真正的公司战略高手,最关键的是一定是格局,格局一定要大,能够知道什么时候什么事情最重要。

 

如何通过股权组合资源,换到主流产业赛道的机会,这比任何一个单点的得失,更加重要。

 

此时完成股权重组并打算二次在港交所上市的阿里,经过几番拉扯之后,港交所最终因为合伙人模式,拒绝了阿里的上市申请。但阿里已经不再是7年前那个互联网新秀了,2013年的阿里巴巴集团,整体利润规模已接近200亿人民币,一个羽翼渐丰的互联网集团,第一次以整体全貌,走近公开资本市场。

 

2019年重返港股:

王者归来,用行动站台

 

在港交所IPO受阻之后,马云选择了去美国,2014年9月,阿里巴巴纽交所上市,发行股本3.2亿股,发行价68美元/股,融资220亿美元,总市值达到2285亿美元。再次创下了当时美股IPO最高融资记录。

 

2007年到2014年,七年时间,阿里不但以十倍的市值完成了自身的成长,股权结构也更加趋向于稳固与内化,合伙人机制牢牢控制住了股权因融资大幅稀释的阿里集团。这给阿里在移动互联、大文娱、金融、多业态零售等各个高增长赛道上,奠定了坚实基础。

 

5年后的2019年,阿里巴巴的营业收入规模已达到3700亿元人民币,净利润接近900亿元人民币,市值接近5000亿美元,相当于3.5万亿人民币。此时阿里的业务模式也从原来第一次港股IPO时的B2B业务,扩展成为以“核心商务+云计算+数字媒体+娱乐业务+创新业务”的综合互联网生态公司。

 

此时,阿里巴巴再次回到港股。

 

2019年11月,阿里巴巴再次登陆港股,以增发H股模式,实现香港和美国两地上市。但此时的阿里,和12年前那个第一次来港交所的电商新秀,主客形势已经彻底反转。

 

阿里的H股增发,反而更像是阿里对港交所的支持。

就像马云赴美上市的第一天就承诺过“只要条件允许,我们就会回来!”

阿里巴巴现任董事局主席张勇也对这份承诺做了回应:

“2014年阿里巴巴上市时,很遗憾我们错失了香港。但希望能在香港上市的想法一直没有变过。我们很早就说过,如果条件允许,我们一定会回来。

过去几年间,香港的资本市场已经发生了很多重大改革,令人鼓舞,因此,我们选择了兑现曾经的承诺。”

阿里回家了!

企业家的资本选择之殇,到底去哪上市?

 

阿里巴巴极其擅长与懂得不同资本市场之间的切换。因为不同的上市地点,意味着不同的管理架构,不同的估值,不同的投资者,不同的资本运作套路。

 

其实,一个上市地点最关键的其实是四个核心:

1、融资是不是足够方便;

2、流动性好不好;

3、估值是不是足够高;

4、中介费用的综合成本。

其实,关于如何选择上市地点,一直是国内企业家头疼的问题,因为选项实在太多:既有A股主板、港股、美股,又有科创板、创业板,还有新三板精选层,甚至还有很多中介推荐去欧洲、新加坡与其他海外市场。

 

从全球资本市场看,阿里这样的公司必然是全球资本市场都喜欢的公司。如果按规模与创新两个维度,我们可以把所有的企业分成四个大类:

1、大规模的创新型公司;

2、小规模的创新型公司;

3、大规模的传统型公司;

4、小规模的传统型公司。

这四种公司的资本运作逻辑,其实有很大不同。

 

第一类,全球市场都青睐;第二类,科创板、创业板、新三板精选层正在全力备战;第三类,A股市场的主战场;第四类,全球任何一个交易所,好像都没有机会。

 

阿里是典型的第一个类型,新兴业态、巨型规模。这种公司在全球资本市场都受欢迎,都具备估值定价和流动性可能。甚至是阿里来挑选更愿意去哪个交易所。

 

为什么阿里巴巴始终偏爱香港市场?

 

阿里这些年上市、退市、上市意味着什么?在我们观察看来,至少给阿里带来了几个方面的好处。

 

第一,多地上市的最大好处,是融资周期不再受到某一个市场的制度限制,这对于任何一个巨无霸企业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支持。全球有很多千亿美金以上的公司都是多地上市架构,这对于3万亿人民币市值规模的阿里来说,至关重要。

 

第二,多地融资意味着估值相互之间能够形成制约作用,更好地维护定价的稳定,不会因为某一个市场某一个时间的投资偏好,过分的被高估或者低估,也能更好的反映企业的真实定价水平。

 

第三,阿里回港股,其实本质是在支持香港的资本市场建设,也是变相在支持国内资本市场。马云曾经公开说过要支持香港打造全球第二金融中心,这次的上市也是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这对未来阿里的社会资源来说,是举足轻重、至关重要的。

 

这也意味着阿里未来很可能会进一步考虑进入深港通或者沪港通,甚至未来人民币投资者也可以直接参与阿里巴巴的市值成长。

 

从这几个角度看,这也能够解释为什么阿里巴巴始终偏爱香港市场,原因很简单:

1、因为香港靠近大陆,又有港股通加持,这意味着香港能够更加容易的拿到内地的资本支持。

2、阿里这种业态,在香港的流动性,显著会好于阿里在美股。

3、国人对阿里的认可几乎已经到了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状态,但阿里在美国投资者眼里,理解方式还停留在这是第二个amazon的烙印。

结语

 

阿里巴巴的三次港股之旅,几乎成为了一个企业资本运作的教科书级的案例。阿里几乎是用活生生的案例,给大家诠释了到底如何进行资本市场选择。但有一点,几乎可以肯定:

 

H股一定不是阿里资本市场选择的最后一站,中国资本市场还有更大的未来,在等待着这家中国的全球巨无霸。

 

未来的阿里会怎样?下一个十二年,我们静待未来。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港交所  港交所词条  阿里巴巴  阿里巴巴词条  市值  市值词条  万亿  万亿词条  轰动  轰动词条  
经济

 2016多地工资指导线出炉 看看...

工资指导线是政府根据当年经济发展调控目标,向社会发布的年度工资增长水平的建议,企业工资指导线本市并不具有强制约束力。近日,北京市2016年企业工资指导线出炉。此...(展开)

经济

 中国人的善良是如何被激活的?

文/陈一丹等在中国,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移动互联网对于中国人生活方式的塑造作用异常强大,凡事“拿出手机点一点”已成为很多国人...(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