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红楼梦中三玉人物形象分析

  楼外谈红--说红楼三玉

  红楼人物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它里面有三块美玉:宝玉。黛玉。妙玉.玉为红尘中的幻相,在红尘中演绎了一处处动人美丽的情感故事,但最终也摆脱不了“玉”易碎的特质,宝玉这块青埂峰下的石头由始至中终,经历了一个由“不甘”到“无悔”的心路历程,最终回归情根(青埂)3.黛玉是“泪尽而逝”,而妙玉则是“终陷浊泥中”都逃不掉毁灭的结局。

  一

  话说宝玉曾是女娲氏炼石补天的一块石头,因未被采用,在太荒山青埂峰下自经锻炼,日已通灵,后听僧道说起红尘乐事,便凡心大动,请求僧道携入红尘,历尽红尘离合悲欢炎凉世态,造出一串串情缘,孽缘。终究乐极生悲,人非物换,到头一梦,万劫归空。真可谓:“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入若许年。”待劫终之日,又复还本质,回到青埂峰下。只不过这块石头“只羡鸳鸯不羡仙”字甘堕于情根(青埂),可谓痴矣!“都云作者痴”石头亦是满怀痴情。

  二

  黛玉为酬报宝玉灌溉之恩,经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邃得脱却草胎木质, 得欢人形,修成女体,入凡尘以泪报恩。话说黛玉曾是一棵西方灵河岸上的一棵绛珠草.绛珠可称为“情”之精魂,而绛珠之魂就附在黛玉身上,足见其情谊了 ,则历尽风月波澜,尝遍情缘滋味。古人之:“一花一石如有意,不语不笑能留人。”其结局也不言而明,作者虽写的绛珠之苦,但在我看来,写的却是自己的苦。黛玉的状态和作者最为相似,都是:痴心不改,无怨无悔。黛玉葬花,作者亦在葬花。两人都是“泪尽而逝”,作者以洚珠之苦来抒写自己,都终归一个“情”字

  三

  有一种说法,带“玉”都与宝玉有情缘,黛玉自是不必说,妙玉也显然对宝玉暗怀情愫,用现代的说法就是暗恋。当初,妙玉只喜欢这两句,“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则称她自己为:“槛外人”,而宝玉则是“槛内人”,妙玉为槛外白玉,而宝玉为红尘浊玉。两人的起点刚好相反,一个:“空”,一个“情”。可是槛外望红尘,愈觉春色浓。见到宝玉后,妙玉便动了心,从此陷入红尘泥淖,一发不可收拾,妙玉可谓“因空见色,由色生情。”假如妙玉在一座人迹罕见的深山野岭的庵里修行,她也许可以慢慢适应青灯古殿的环境,从一位年轻的尼姑修炼成一位佛学造诣很深的老尼姑,但是她千不该万不该被命运安排到栊翠庵这座牢笼,大观园的春色勾起了她的红尘之念,但由于佛门清规,又使得她不得不掩饰其内心的渴望。因此,她的所作所为颇为矛盾,不免让人感到有些做作,妙玉的种种,体现了她内心的强烈冲突,妙玉的经历,不能不说是此类人个性人生的悲剧。

  四

  黛玉和妙玉对宝玉都是有情无果,黛玉即为黛色(青黑色)的玉。妙玉,则是“无暇白玉”,故她们有红楼黑白二玉之称,两人性格都很高洁,孤傲,并且为世所不容。只不过,黛玉对宝玉的情,可以尽情尽性,而妙玉则只能把这一切强压在心底。妙玉从才能,根基与黛玉相类。若她不出家,也许与黛玉并没有什么两样,但因入了佛门,便被剥夺了应有的爱和被爱的权利。黛玉体现了“情”之深,而妙玉则体现了“空”之难--—正因为情深,所以才难以“悟空”。纵然妙玉囤入空门,终难逃此劫,被红尘戏弄,终究,两人的心愿均是未偿。黛玉和宝玉没有成为眷属,而妙玉则是“风尘肮脏违心愿”,“王孙公子叹无缘”。或许这就是宿命吧!

  五

  “沉酣一梦终须醒,冤孽偿清好散场。”

 

  红楼三玉,就如宇宙中的星辰,都不免要经历其产生,发展及湮灭的过程。红楼三玉的经历,具体生动的反映了作者情空观的演变过程,从不同发层次揭示出了作者的感情世界。

  “一把辛酸泪,谁即解其中味。”三玉的辛酸无奈,有几人才能真正的彻悟,到头来终须一场空梦,依我看来,曹雪芹先生通过对三玉的遭遇抒写,实际上也是对自己不平凡的暗示,宝玉的“不甘”到“无悔”的心路历程,黛玉的“泪斤而逝”,妙玉的“终陷泥淖”无不展示出人生如梦的结局。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红楼梦中三玉人物形象分析  红楼梦  红楼梦词条  形象  形象词条  人物  人物词条  分析  分析词条  
有感儿童书籍

 成语《刮骨疗毒》的故事

 刮骨疗毒的故事  中国汉朝末年,有一位杰出的医学家,名叫华佗。他为关公刮骨疗毒的故事,直到今天,仍然在民间传诵不绝。  传说有一次,关公和敌人作战时,右臂中了...(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