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杂文《杂谈七月》原文及鉴赏

  阴历的7月天,实在是一年中最好的时候,所谓 “已凉天气未寒时” 也,因而民间对于7月的传说,故事之类,也特别的多。诗人善感,对于秋风的惨淡,会发生感慨,原是当然。至于一般无敏锐感受性的平民,对于7月,也会得这样讴歌颂扬的原因,想来总不外乎农忙已过,天气清凉,自己可以安稳来享受自己的劳动结果的缘故; 虽然在水旱成灾,丰收也成灾,农村破产的现代中国,农民对于秋的感觉如何,许还是一个问题。

  7月里的民间传说最有诗味的,当然是七夕的牛郎织女的事情。小泉八云有一册银河故事,所记的,是日本乡间,于七夕晚上,悬五色诗笺于竹竿,掷付清溪,使水流去的雅人雅事,中间还译了好几首日本的古歌在那里。

  其次是7月15的盂兰盆会; 这典故的出处,大约是起因于盂兰盆经的目莲救母的故事的,不过后来愈弄愈巧,便有刻木割竹,饴蜡剪彩,模花叶之形状等妙技了。日 本 乡间,在7月15的晚上,并且有男女野舞,直舞到天明的习俗,名曰盆踊。鄙人在日光、盐原等处,曾有几次躬逢其盛,觉得那一种农民的原始的跳舞,与月下的乡村男女酣歌戏谑的情调,实在是有些写不出来的愉快的地方。这些日本的7月里的遗俗,不知道是不是我们隋唐时代的国产,这一点,倒很想向考据家们请教一番。

  因目莲救母的故事而来的点缀,还有7月30日的放河灯与插地藏香等闹事。从前寄寓在北平什刹海的北岸,每到秋天,走过积水潭的净业庵头,就要想起王次回的 “秋夜河灯净业庵”那一首绝句。听说绍兴有大规模的目莲戏班和目莲戏本,不知道这目莲戏在绍兴,是不是也是农民在7月里的业余余兴?

  (1933年3月27日《申报·自由谈》 )

  赏析 人们所以喜欢读“杂谈”、“杂说”一类的文章,原因之一是这类文章情趣盎然,富于知识性、趣味性。写“杂谈”必得有广博的见闻学识。郁达夫生性旷达,而且才华横溢,所以他的“杂谈”写得生动活泼,妙趣横生。以本篇而言,作者在不足700字的篇幅内,就生动记述了7月里中外(日)僧俗种种有关传说、习俗、仪典:七夕牛郎织女的故事,目莲救母的故事及7月15的盂兰盆会、日本民间的盆踊,7月30日的放河灯和插地藏香的闹事及绍兴的目莲戏等等,有雅有俗,颇多趣味。材料来源,有学者诗人的着述诗作,有佛门典籍,有民间传说,也有作者的亲临目睹,不可谓之不“杂”。其意味也正在这“杂”中,因为它能广人见闻,也能冶人心性。其次,是这篇文章举重若轻,能在说古道今、轻松有趣的文字里,于不经意中把意思点破,而且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30年代初期,由于国民党当局统治的腐败,水旱连年,民不聊生。1931年全国16省大水灾,1932年是丰年,可对农民却是“丰收成灾”。象茅盾的“农村三部曲”、叶紫的《丰收》、叶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写的就是这样的内容。这是时代的大主题,也是《杂谈七月》的主题,虽然作者直接表述性的文字并不多。文章先是解释何以7月是一年中最好的时候,后是大讲7月的种种赏心乐事,惟在中间为与诗人的善感相对插入这样一段: “至于一般无敏锐感受性的平民,对于7月,也会得这样讴歌颂扬的原因,想来总不外乎农忙已过,天气清凉,自己可以安稳来享受自己的劳动结果的缘故;虽然在水旱成灾,丰收也成灾,农村破产的现代中国,农民对于秋的感觉如何,许还是一个问题。”虽不露声色,不着痕迹,但这正是文眼之所在。传说固然动人,盂兰盆会尽管热闹,可惜那是历史,同现代中国农民已无多少关系,农民已无暇或无从领受这些。作者愈是放笔去写曩日的值得回味留连,愈是映衬出今日农民处境的窘困可怜。当人们的目光转向现实时,是不禁会有几许凄凉和苦涩爬上心头的,而作者的意图也就在这动静、古今的悄然对比中自然完成了。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杂文《杂谈七月》原文及鉴赏  杂文  杂文词条  鉴赏  鉴赏词条  原文  原文词条  七月  七月词条  杂谈  杂谈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