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湖脉学》是中医脉学著作。明李时珍 (见“本草纲目”) 著,撰于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明《徐氏家藏书目》最早著录。现存主要版本有明万历三十一 年(1603)刻本;清顺治刻巾箱本;《四库全书》本; 光绪十一年(1885) 味古斋重刻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年影印本。
李时珍鉴于世传的五代高阳生所撰《脉诀》中错误和缺漏颇多,贻误读者,虽有元戴启宗《脉诀刊误》加以辨正,但仅“斥膺本之非,尚未能详立一法明其何以是”,乃决意为初学者编写 一部切于实用、内容完备,并能进 一步辨正《脉诀》错误的作品。遂撷取其父李言闻所撰《四诊发明》之精华,参以诸家学说编成《脉学》,时珍号濒湖,因以 《濒湖脉学》 为名。
本书共1卷,1万余字。书分两部分。前 一部分分别论述27种脉(浮、沉、迟、数、滑、涩、虚、实、长、短、洪、微、紧、缓、芤、弦、革、牢、濡、弱、散、细、伏、动、促、结、代)。每种脉象首先用比喻的手法描述其体象,并作“状体诗”使之便于记诵,然后对同类异脉的鉴别点和各脉主病,均编成七言歌诀,以“相类诗”阐述此脉象与相类脉的区别;“主病诗”阐明此种脉象的主病,亦便记忆。如浮脉:脉象为“举之有余按之不足,如微风吹鸟背上毛,厌厌聂聂如循榆荚,如水漂木,如捻葱叶。”其“状体诗”曰:“浮脉唯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 三秋得令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相类诗”云: “浮如木在水中浮,浮尺中空乃是芤。拍拍而浮是洪脉,来时虽盛去悠悠。”“浮脉轻平似捻葱,虚来迟大豁然空,浮而柔细方为濡,散似杨花无定踪”。形象地对芤、洪、滤、濡、散等相类脉进行了比较描述。“主病诗”谓“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浮而有力多风热,浮而无力是血虚。寸浮头痛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关上上衰兼木旺,尺中溲便不流通”。毫厘之别,精核无遗,后 一部分为“四言举要”,系李言闻据宋崔嘉彦撰《紫虚脉诀》加以删补而成,论述脉象机理、诊脉法、五脏平脉、辨脉提纲、各种病脉体状,脉象主病、常见病证的主脉、妇儿脉法、奇经八脉诊法和诸种 “真脏脉”。
本书论脉颇精详,基本上概括了临床所能见到的脉象;对各种脉象体状的描述十分妥贴,有关脉象的论断意义切合临床实用。虽限于当时条件书中有个别缺乏科学性的论述,但就总体而言,仍以简明扼要、易学易用,成为学习中医的启蒙读物,流传极广,取代《脉诀》而风行天下。《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特别指出自本书刊行之后,“《脉诀》遂废。”此书195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内附李时珍 《奇经八脉考》和 《脉诀考证》,有助于读者对脉学的全面理解。北京中医学院1961年编写《濒湖脉学白话解》,按概论、各论性质,将《濒湖脉学》原本的前后两部分内容予以颠倒,并就不同内容,分成段落,另加标题。此外,删节了原书中部分不切实际的论述,并加注说明,作为初学者的阶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