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林泉高致集》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林泉高致集》是中国绘画论著。宋郭熙、郭思撰。《四库全书总目》著录云:篇首有政和七年(1117)翰林学士许光凝序,1117年当为最晚成书之年。郭熙、郭思为父子。郭思在书首序中说,熙尝论画,思“每闻一说,旋即笔记”。陈振孙《书录解题》据此以为该书为思追述其父言论、事迹之作。最早提及郭熙 《林泉高致》中之画论的,是北宋《宣和画谱》,但只称其“著山水画论”,未提书名,应是郭思编定但尚未刊印,因政和七年许氏作序时,距宣和一年之差。有元至元八年(1271) 刊本,明王世贞 《王氏画苑》 本,明詹景凤《书苑补益》本,及百川学海本等,是著录有序、十分可靠的郭氏著作。今存《百川学海》本、《王氏画苑》本、《美术丛刊》本、《画论丛刊》本等。

  郭熙,字淳夫,北宋画院画家,生卒年不详。郭若虚《图画见闻志》(成书于宋元丰年间)卷4郭熙条下谓“今为御画院艺学”,说明元丰年间(1078—1085)郭熙还健在。元《宣和画谱》卷11:“郭熙,河阳温县人(今河南省温县),为御画院艺学。善山水寒林,……论者谓熙独步一时,虽年老,落笔益壮。”总之,他活跃于宋神宗熙宁、元丰年间(1068—1085),后由艺学升待诏,宫廷许多重要场合都是挂他的山水画。苏轼、黄庭坚等同时代著名诗人都曾盛赞他的作品和画艺。他的作品和理论,在中国山水画史上有重要地位。传世作品有《早春图》、《关山春雪图》(以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窠石平远图》(藏故宫博物院)、《幽谷图》(藏上海博物馆)等。郭思,字得之,元丰五年(1082)进士,官至徽猷阁待制,秦凤路经略安抚使,善画鞍马、山水。

  《林泉高致集》共分六篇,曰:《山水训》、《画意》、《画诀》、《画题》、《画格拾遗》、《画记》。前四篇为郭熙之论,为《林泉高致》,后两篇为郭思追述郭熙画迹及作画行径之作,以史料为主,父、子之作合在一起,称《林泉高致集》。明以后印本中均无《画记》一篇,北京图书馆藏明抄本、《四库全书》本保存了全书各篇。

  《山水训》和《画意》是书中最重要的两篇。所论述内容主要有以下诸点:

  第一,山水画的价值。他说“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安在?丘园养素,所常处也。泉石啸傲,所常乐也。渔樵隐逸,所常适也。猿鹤飞鸣,所常亲也。……今得妙手,郁然出之。不下堂筵,坐穷泉壑,猿声鸟啼,依约在耳,山光水色,滉漾夺目,此岂不快人意,实获我心哉!此世之所以贵夫画山水之本意也。”郭熙“少从道家之学”而后致仕为宫廷画师,这里正是以隐逸者与入仕士大夫折中的立场,亦即宋代士人的一般立场来看山水画的,它所强调的是审美,悦情,而非“成教化、助人伦”的社会功能。这既符合山水画的特性,也是唐末五季以后中国绘画美学及艺术思潮之必然。

  第二,画家的精神修养与创作心境。郭熙在 《画意》篇里特别论述了画家的精神修养,说庄子“解衣般礴”最得“画家之法”,即“须养得胸中宽快,意思悦适,如所谓易直正子谅,油然之心生,则之啼笑情状,物之尖斜偃侧,自然列布于心中,不觉见之于笔下……”这里又可见出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的结合。“解衣般礴”乃道家倡导的心物融一的超脱境界,“易直子谅”之心,则是《礼记·乐记》的话(《正义》:“易谓和易,直为正直,子谓子爱,谅谓诚信。”)对画家创作时的心境,郭熙要求“万虑消沉”、“心手已应”的专心致志,而反对“率意触情,草草便得”的应付将就。

  第三,师法造化自然,丰富心中感受。郭熙认为,除画家精神修养外,还必须有深厚的生活修养,即深入自然。他说:“嵩山多好溪,华山多好峰,……欲夺其造化,则莫神于好,莫精于勤,莫大于饱游饫看,历历罗列于胸中。”唯其如此,才能自如的 “掇景于烟霞之表,发兴于溪山之颠。”对于山水自然的观察,郭熙要求深入细致,多侧面多角度,多变幻时空条件,加以研究、发现,把握它们的特性与变化。他认为“山形步步移”,为此就要“山形面面看”;他指出,观察者必须研究不同季节中山水之不同,还要区分一日之中的早晚阴晴变幻,“所谓四时之景不同也”,“朝暮之变态不同也”。除了用理性观察研究外,还要用情感、用想象去把握山水对象,即以审美的观照态度对待大自然。他举例说: “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诸如此类。此外,郭熙还强调画家对景物选择的重要性。提出“经之众多”、“取之精粹”的主张。“千里之山,不能尽奇,万里之水,岂能尽秀?太行枕华夏,而面目者林虑;泰山占齐鲁,而绝胜者龙岩。一概画之,版图何异?”要师法造化但绝非一切如实摹仿,这是传统画论一贯的主张。

  第四,山水画的空间远近问题。空间观念和艺术处理是山水画的核心课题之一。郭熙之前已有“咫寸千里”的空间要求,郭熙首次对此作了深入探讨。他说“真山水之川谷,远望之以取其势,近看之以取其质”。这包括了观察方法和创作处理方面。他提出了著名的“三远”说,即“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这既是一种透视观念,又是一种意境要求; 是经验的总结,亦是理论上的概括。

  《林泉高致集》中还谈及创作态度、画与诗的关系、用笔用墨用砚用色的方法,各类画题,以及作品评论、画院趣闻等,此略。

  历代对《林泉高致集》的研究不多,但其影响深远。后代山水画论,多引用或多受启发。近人郑昶称“自申其说,可谓穷尽其奥”。(《中国画学全史》)俞剑华说“书中所论,极为精到,纯为山水画写生有得之言。”(《画论类编》)徐复观则认为,是书是“山水画创作体验的总结”,是集中体现“中国艺术精神”的一部杰作。( 《中国艺术精神》)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林泉  林泉词条  赏析  赏析词条  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词条  主要  主要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