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子》是一部法家著作,战国时慎到著。《史记·孟荀列传》记载: “慎到著十二论”。《汉书·艺文志》著录: “《慎子》四十二篇。”《史记 ·裴骃集解》引徐广曰: “今 《慎子》,刘向所定,有四十一篇。”《隋书》和新旧 《唐书》著录: “《慎子》十卷,滕辅注。现存残本仅7篇。”
慎到(约前395—约前315),战国时法家。赵国人。早年学黄老道德之术。曾在齐国的稷下讲学,受上大夫之禄。齐湣王末年 (前284年)离齐至韩,为韩大夫。《庄子 ·天下》把他与田骈同归一派。后成为从道家分化出来的法家。
本书残本仅7篇,即 《威德》、《因循》、《民杂》、《德立》、《君人》、《知忠》、《君臣》。全书主要内容主张国君 “无为而治”,同时提倡法治,认为 “大君任法而弗躬,刚事断于法矣”(《君人》)。强调“民一于君,事断于法”(见 《艺文类聚》卷54),“官不私亲,法不遗爱” ( 《君臣》)。特别强调 “势”,认为 “势位足以屈贤” ( 《威德》),国君凭借权势,就能 “令行禁止”,“南面称王”。《韩非子·难势》中曾引 《慎子》的话说:“飞龙乘云,腾蛇游雾,云罢雾霁,而龙蛇与螾同矣,则失其所乘也。……尧为匹夫不能治三人,而桀为天子能乱天下,吾以此知势位之足恃,而贤智之不足慕也。”这些都表达了 《慎子》“尚法”和 “重势”的主张。书中还说明法家所主张的“君道无为,臣道有位”的道理。在 《民杂》篇中说: “君之智未必最贤于众也。以未最贤而欲以善尽被下,则不赡矣。若使君之智最贤,以一君而尽赡下则劳,劳则有倦,倦则衰,衰则复返于不赡之道也。是以人君自任而躬事,则臣不事事,是君臣易位也,谓之倒逆。倒逆则乱矣。”这是道家 “因性任物而莫不当”的原则在政治上的应用。《慎子》又认为天下国家并不是天子或国君的私有财产,说: “故立天子以为天下,非立天下以为天子也。立国君以为国,非立国以为君也。立官长以为官,非立官以为长也”( 《威德》)。这种“公天下”的理论,是法家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慎子》承认 “法”不一定都是好的,但 “法虽不善,犹愈于无法”(《威德》)。君不一定都是贤的,但“多贤不可以多君,无贤不可以无君”(佚文)。这是法家为新的统治阶级所作的理论根据。《慎子》还提出一个“自为”说:“人莫不自为也,化而使之为我,则莫可得而用矣。是故先王见不受禄者不臣,禄不厚者不与人难。人不得其所以自为也,则上不取用焉。故用人之自为,不用人之为我,则莫不可得而用矣,此之谓因”(《因循》)。在这里,书中指出“自为”和“为我”的区别。“自为”就是替自己打算。人都替自己打算,趋利避害。统治者就利用人的这种心理,用 “刑”、“赏”把人组织起来,为他服务。这就叫 “用人之自为”。总之,《慎子》把君主的权势看作执法施刑的首要条件,看成国富兵强的根本保证。
书中所阐述的握权持势思想,为当时各诸侯国君主夺取和巩固政权提供了理论根据,并对后世,尤其是韩非的法家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本书大约在北宋末年就散失了。宋朝藏书家陈振孙在《直斋书录解题》中说: 《慎子》一书,“今麻纱刻本才五篇,固非全书也,《崇文总目》言三十七篇。”这说明,《慎子》一书在北宋时期已有两种版本:一是官府所藏《慎子》37篇本;二是民间流传的《慎子》5篇本。王应麟在《汉书·艺文志考证》中也说:“今三十七篇亡,惟有《威德》、《因循》、《民杂》、《德立》、《君人》五篇。”《群书治要》选录了7篇,5篇外更有《知忠》、《君臣》2篇。现存 《慎子》版本有: 《子汇》本,影印明刊本,严可均辑本,《守山阁丛书本》,清钱熙祚辑校本,《诸子集成》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