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细雨中呼喊》孙光林是怎样的人
孙光林是小说的主人公,性格沉默。他因从小被兄弟和父亲排斥而沉默寡言。孤独的成长过程中和同样孤独的苏宇成为好朋友,但是随着苏宇的早逝,他又变成了自己一人孤独成长。
孙光林在很小的时候因为家境贫寒被送走了,在孙荡那个养育他的那个家庭里,有一个朴实的养父王立强,还有终日病弱的养母李秀英,孙光林得到了上学的机会,得到与人交流的机会,跟着刘小青和国庆建立起简单快乐的友谊,小男生青春期的叛逆、无知岁月都算是安逸,所以在孙光林回到南门、回到亲生父母身边后,还会时常怀念起在孙荡的时光来。在孙荡生活的五年里,孙光林算是最有生气的,上学的时候,却因为老师的权威令孩子们的友谊蒙上不单纯的色彩来,老师诬陷孙光林写了批评标语,刘小青和国庆不明就里地当了帮凶,促使老师跟理直气壮地审判孙光林,最后成功地逼迫孙光林承认了不存在的事实。孙光林的形象此时其实是代表了一个单纯美好的人性遭到了人为的破坏和摧残,但他还是个不懂事的孩子,虽然感到茫然也不懂得正确地反抗,特别是身边也没有人能帮助他,他本应该恨刘小青和国庆的,但这件事过了之后他还主动和他们和好了。由此可见孙光林的本性是十分善良的,在后来回到南门却又变得沉默又孤僻,破坏他对美好生活憧憬的凶手,是老师、社会的善恶不分、价值观混乱。而回到了南门后,家中起了一场大火,孙光林和爷爷恰逢归来,就被扣上灾星的帽子,两人都被家人孤立,回到陌生的故乡,没有朋友的陪伴,连家庭都无法依靠,家人成了抹杀孙光林对生活的希望的另个一个凶手。
孙光林在被孤立的角落里审视着这个家庭。父亲是远近闻名的无赖,半夜里爬上村里寡妇的床,之后还变本加厉地正大光明变卖财物去讨寡妇欢心,母亲看在眼里却不敢阻止,从不敢反抗父亲,而父亲却因此更加无视母亲的存在,也不关心儿子们的成长,这使得孙光林得不到应有的关怀和帮助,反倒使他的心智往歧路上生长去了,慢慢地变得越来越孤僻、奇怪。
但孙光林不是没有了想法,他只是找不到可以说的话和想倾诉的对象了。文中有这么一段,“我只能长久地去怀念在王立强家中的生活,还有我在孙荡的童年伙伴。我想起了无数欢欣的往事,同时也无法摆脱一些忧伤。我独自坐在池塘旁,在过去的时间里风尘仆仆。我独自的微笑和眼泪汪汪,使村里人万分惊讶。在他们眼中,我也越来越像一个怪物。以至后来有人和父亲吵架时,我成了他们手中的武器。说像我这样的儿子只有坏种才生得出来。”回忆孙荡的生活,那些微不足道的快乐、盲目的欣喜、快乐和不快乐等等,都成为了他身处孤独中的“幸福体验”。
在整个孙荡的生活里,孙光林面临过朋友国庆的家庭破碎,在那个时候,孙光林仍能以一个孩子该有的好奇心和单纯的莽撞去支持好朋友,然而在南门,面对父亲的作为,面对家庭的不完整,懂事了的孙光林却没有出手干预,一次父母和村里王家争执,兄长和年幼的弟弟都十分英勇地去支援父母,而孙光林呢?“在这场争端里,由于我一直坐在池塘旁观看,村里不管是支持父亲的人,还是反对父亲的人,甚至是王家的人,都认为在这个世界上再也找不出像我这么坏的人了。”孙光林完全把自己与这个家庭割裂开来了,一个少年被家庭所抛弃,最终自己也接受了这种孤独的生活状态,放弃了家庭温暖的追求,孙光林也在这种想法的陪伴下逐渐成熟了起来,不再像稚嫩的孙荡时期一样大喊大叫了。
在少年时期对孙光林产生很大影响的,还有邻居苏家一家人。南门的人都十分羡慕这一家人来自城里,但苏家人和睦团结的景象让孙光林羡慕不已,他甚至因此“第一次试图去理解家庭这个词”,因为在生病的时候得到苏家医生父亲的关心,孙光林关注起这家里幸福的两个儿子苏杭和苏宇来。他羡慕苏杭的勇敢和不羁,苏杭有一大群朋友,性格开朗,这使得孙光林把希望寄予苏杭身上,希望能融入他的小团体里,但在努力的过程中,孙光林都没能得到尊重和重视,于是十分受伤落魄地在对家庭失望之后对友谊也灰心了,这个时候,与苏宇的相识令他在灰暗生活中燃起一点光亮。虽然与苏宇并不像当初和刘小青他们那样没心没肺,但孙光林显然更成熟地在维系这段来之不易的友谊,身体出现的变化和对女性的想象让青春期的孙光林惊慌失措,苏宇像一个真正的兄长一样帮助他走出了无知和自责的困境,成为他能够交心的朋友。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之间惺惺相惜的温暖友谊感动了我,我读到这里不禁为孙光林走出自我封闭感到高兴。网路上对这段友情的评价有褒有贬,其中有一种理解他们的友谊为接近同性恋了,我对此颇有感触。在最应得到母亲关心的青春期,是苏宇教会了孙光林青春期的常识,在缺乏父爱的时候,是苏宇像兄长一样保护着孙光林,这样的感情,难免会使孙光林产生依赖,而这并不是同性之爱。试问一个感情缺失的少年,哪里会顾得上谈论爱情呢?孙光林不过是十分珍惜这个“可以说话的人”罢了。
然而在这段友情还未发展成熟之际,苏宇死了。孙光林从苏宇的死中迅速地成长,他们的那段兄弟般的感情在孙光林和鲁鲁身上延续,只是这次角色发生了调换,孙光林从一个希望得到关怀的弟弟变成了一个爱护弱者的哥哥,鲁鲁的孤独和不安,使孙光林产生了正义的使命感。这是孙光林性格的一个重要转变,他开始接受别人的感情也开始尝试付出感情,而不是像他对待家庭的态度那样决绝,在这个时候,他却看到了父亲对待祖父的态度,使他再一次对亲情失望了。
孙光林回忆的部分包括了祖父对曾祖父母的孝顺,于是他看到父亲对祖父的不孝与恶劣与祖父形成了鲜明对比,祖父遭到了儿子的嫌弃与刁难,但都只是唯唯诺诺不强烈反抗,祖父虽胆小怕事却是家中唯一关心别人的人,村里连日干旱他也十分热心去帮忙,虽然没有人在意这个可怜老人的存在。这样的做法在孙光林看来并不是软弱的,他觉得祖父也十分精明,他不过是在谦卑地与子孙斗智斗勇罢了。在某一程度上,我觉得孙光林至少是羡慕祖父的,虽然祖父的地位和他一样都被孤立了起来,但祖父仍能心平气和地面对这个事实,并且还会有适时的反抗,还能时不时得到孙广才的注意。这一发现使得孙光林愈加惆怅起来,因为他觉得自己甚至比不上一个将死的老人,那个老人起码还拥有经验和智慧。
这部小说似乎充满了对孙光林生活的残酷的描述,按理说,这样的一个孩子成长在这样的一个环境里,早就不堪心理重负而崩溃了,然而作者又安排了维系孙光林生命的希望的情节:回忆孙荡的单纯生活、温暖的池塘能成为平复心情的去处、拥有与苏宇和鲁鲁的珍贵友情、兄长最后帮助自己上大学……这些情节的安排,是孙光林灰暗残酷的生活里时不时透出的光亮,虽然不能在关怀中健康成长,却能拥有这些弥足珍贵的回忆让他不至于完全绝望,让他感受到世上仍有属于他的感情在,孙光林因此有了继续生活的寄托。
孙光林并不是因为能忍受住这一切才有了活着的力量,而是因为他还有美好的回忆,能带给他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