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之前写过一篇文:真正的交流必须做到这4点!
有读者在后台留言:
“老师,你说的沟通那四点很深刻,但为何我就是做不到呢?”
的确如此,很多时候你遇到问题求安慰时,朋友总说“这是因为你们缺乏沟通造成的”,还会告诉你该怎样沟通。
听着也很有道理,等回家硬着头皮刚想说,却把话咽下了,心想“还是算了,等等看吧”。
明明心里压着不满和委屈,就是说不出口,宁愿把这些话写在日记里,说给陌生人听,也不愿与伴侣交流,结果总会是一声叹息。
02:
是什么?究竟是什么阻碍了沟通?
或许你们早习惯了简单粗暴。
吵架要么只说一个字“滚!”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要么习惯了沉默和行动。
什么沟通啊交流呀,懒得做,直接摔门眼不见心不烦,不过瘾就再摔几个杯子,表达一下失控,宣泄一下愤怒。
要么默默哭一会儿。
这就是第一个原因:沟通太麻烦了。
你要准备时间、地点,要总结情绪感受,要考虑内容,谈什么怎么谈有必要谈吗之类的,还要考虑对方感受,他会咋想,谈崩了咋办,等等。
最终你决定放弃。
还是一句“妈的,滚蛋”“去死吧”比较直接,言简意赅又不拖泥带水,完全不用管对方感受,除了偶尔爽了以后的小自责,其它都还好。
至于问题是否还困扰你,管它呢,以后再说,反正这些年不也就这样过来了。
“以后有机会再说”就是个预设,用想象制造希望,觉得以后会慢慢好起来,没必要非得现在弄明白,劳心劳力的。
这是人的一个本能,但凡能忍受的,就不愿变。
所有改变都要直面内心,都要“当作一件大事”来反思、总结、整理、求助、行动、沟通,这本身就是压力,潜意识认为“这不利于安全感”。
03:
这样的预设有很多。
比如“我不说你也会懂”。
这个幻想性预设每个人都有,源自我们对“灵魂伴侣”的渴望,对被理解的苛求。
语言有时很呱噪,除了制造些噪音占用时间外没什么价值。
所以,不使用语言,而是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表情对方就能懂你,就知道你的内心戏,就配合你完成“被理解”的愿望,那该多好!
事实上,每个人都那么忙,谁有空专门要来“懂你”呢?除非对方有自己的动机,才会千方百计透过你的微表情试图理解你,比如热恋期的追求者。
这是比较原始的幻想,在生命最早期,婴儿不会说话妈妈不就这样做的吗?那种感觉简直了,美妙绝伦,让你有一种万事可控、无所不能的体验。
人总对失去的美好耿耿于怀,便在脑海中描述了这样的画面:“我不说,你也懂”。
尽管一次次被击碎,但这依然无法阻止渴望,毕竟,那种感受太难忘了。
还有一种预设和这个相反:“我说了也没用”。
这种破罐子破摔的感觉,源自不断失败的沟通经历。
或许你曾喜欢对他倾诉,什么都说,烦恼呀开心呀不满呀,但结果总是鸡同鸭讲。
要么对方根本不听,要么“嗯啊”敷衍,要么满脸懵懂,更有甚者他们会否定你、贬低你、羞辱你,或把他自己的道理灌输给你,让你觉得自己刚刚就是个傻缺。
这样的事发生过不少,不管是早年你爸妈这样对你,还是你的前任、前闺蜜这样对你,难道你还不闭嘴吗?
在这里,心理学有个术语叫“镜映失败”。
这就形成了一些不大不小的创伤:“我说了也没用”。既然“祸从口出”那还是算了吧,咬咬牙也就挺过去了。
你关闭的不是嘴巴,而是心门。
于是,“说了也没用”的预设就变成了一种保护措施,让你逃开“说了就被羞辱”的糟糕体验。
还有一种预设:“我说了你就应该接受”。
这个预设介于上面两种之间,表达方式一般是“讲道理”和“抱怨”。
讲道理不是沟通,是一种单方思想强奸。
你会经常看到:
办公室一个低头看脚的学生,还有个唾沫星子乱飞的老师在指点江山,他会时不时敲几下办公桌、抬高一下音调,也会用恨铁不成钢的语气反问“听懂了吗你?”或者“你再这样下去就……”之类。
那个学生走出办公室后一般是长舒一口气,然后低头不语满面沉思,胡乱看下四周便小碎步快速离开。
有力量的可能吐口唾沫,用只有自己听到的声音说一声“啊呸!”冲空气扮个鬼脸,满脸鄙夷地扬长而去。
这就是讲道理,不但老师和学生,家长和孩子、领导和下属也常见,这里的预设不但有“我说了你就应该接受”,还有“我比你更厉害”。
“抱怨”则代表“我很委屈,你要补偿我”。
潜意识认为“你不补偿我所做的牺牲,我就以怨恨的形式攻击你”。
这是变相控制,让你知道他有多么不容易,为了你为了这个家他牺牲了太多,而让他唯一满足的就是你要补偿,要按他的要求去做。
04:
以上的种种“预设”都是逃避,逃的是你和他真正的关系。
本质在于你们的关系,而不是交流的方式方法。
矛盾的是,越亲密的人越是如此,比如伴侣父母,和他们交集越多,就越不能正儿八经交流。
谈谈孩子谈谈天气谈谈娱乐八卦时政要闻,那样多安全呀,还能打发尴尬时光。
你之所以回避,是因为你们的关系质量并不好。
很多人以为吵架的诟病,不在于当下这点破事,而是这点破事勾起了你和他“不堪回首的往事”。
有来访对我说:“我懒得谈,若是谈,谈个三天三夜都谈不完”。
那些以前的陈芝麻烂谷子其实很重要,是真正阻碍你们关系的重点。
所有“懒得沟通”都是因为积累了太多的“旧恨”,在那时你的情绪没充分表达完,卡在了那里如鲠在喉,即便过了多年,也只是压抑了,不是遗忘了。
若想继续有质量交往,必须完成那些被中断的感受,否则除了得过且过,别无它法。
记住,你处理的不是和这个人的过去,而是你自己内心压抑的感受。
要和想不通的那个部分和解,而不是那个人给你道歉,不是说这个没用,而是你无法说服自己真的原谅。
05:
比如你可以说“滚蛋”、可以骂粗话,也可以一言不发、装傻充愣、牢骚满腹。
因为它们不单单是逃避,还是保护。
在力量薄弱的时候保护你不直接面对冲突、面对内心,从而避开了危险。
“不沟通”是一种自我功能,作用是避免伤害。允许你和他的“僵局”存在本身,就是接纳。
因为,你的内在自我还不够强大,需要给自己时间准备。
第二,不一定非得和这个人沟通。
“解铃还须系铃人”是一种执念,是一种僵化了的自我认知。
你想要的无非是一种被满足的“感觉”。
比如父母控制你、单位控制你、伴侣控制你,记住,这是你的感受,不是他们的感受,你的渴望就是“要说了算”,而不是像个木偶任他人摆布。
你只要满足“自己说了算”的需要即可。
这就需要你去“修炼”、去“练习”。
去你认为合适的场域内满足,比如各种小组、团体、聚会、组织都是,要试着练习。
比如拒绝别人、表达不同、阐明立场等等。
当然,这个过程并不短,你也可能继续受伤,但这就是成长的副作用啊,有风险是必然的。
还好,风险和机遇并存。只要在其中不逃开,不断觉察就够了,这就是修炼。
能够创造不同空间满足“自己说了算”的需要很关键,不一定非得在一棵树上吊死。
不信你换个人试试,你的预设总会被不同的人格打破,你会被不同对待,所以,要敢于“试验”。
好消息是,等你有了足够“说了算”的体验,再反观让你痛苦的关系就不同了,改变已经发生了。
第三,理解自己的“投射”。
理解了投射,就理解了需要。
知道自己不喜欢的感受,其反面才是你渴望的。
比如你对自己苛刻,凡事要做到最好。那么,你的投射很可能就对他人很敏感、挑剔、要求也会很高,一般人入不了你的法眼。
这就是投射。你把对自己的要求也给别人了。
投射是一种防御,目的在于避免伤害。
所以,很可能你早年就是被无休止挑剔指责,像机器一样的被迫努力,你就会发展出自我苛刻,来避免不优秀就被责骂羞辱的危险。
所以,反面就是“我犯错也会被允许”,就是渴望宽容与接纳,渴望“不优秀也被爱”。
这就是你最深的需求。
了解自己“投射”越多,你就越不会把它扔给伴侣和孩子,你们的关系就越真实,而不是主观的。
比如,你就不会对孩子太苛刻,也不会太纵容;不会对爱人过于敏感,更不会因为他的失误而彻底推翻这个人;也不会为自己将来焦虑,时刻处于警惕、紧绷状态。
有效沟通是看到了对方这个人,而不是你心中的他,也看到了自己,而不是别人眼中应该的自己。
这样的交流怎么都是有效的,关系自然改善,你寻得了自己的位置,更舒展了。
甚至,此刻你真没必要非得沟通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