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些问答平台上,频繁看到“为什么毕业几年之后,同学之间的差距会这么大?”这样的问题,很多人可能都有这种感觉,大家刚出来工作的时候,起点都差不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5年、10年之后差别就会天差地别,这其中一定是有原因的,很多人可能没注意到,工作后,很多的习惯和对职场思维认知的不同,就会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让他和同龄人的差距越来越大。
01 我,33岁,毕业8年,年薪80万,了不起的成绩,都源于点滴积累
“为什么毕业几年之后,同学之间的差距会这么大?”,总的来说,那是因为毕业后,你再也看不到别人是怎么成长的,平时是怎么积累的,一切都很滞后,等你看到他做出的成绩时,就只有惊讶了。
同学小安,今年33岁了,在上学的时候,他就是班里有名的“书呆子”,大学4年,他几乎都是在图书馆过的,连一个女朋友都没交过。
本以为他读了研究生会有所改变,没想到,研究生2年,他还是这个性格。当时,我们几个比较要好的同学,都在私下里讨论,认为他太死板了,以后在职场上肯定吃亏,也成不了啥事的。
不少所谓的“朋友”都去教育他,让他好好学习学习职场“潜规则”,以后进入社会免得吃亏。可他却熟视无睹,对大家的话基本上左耳进右耳出,依旧我行我素。大家都认为他找工作可能都很困难,甚至有人觉得他只能去摆地摊。
大学毕业后,大家的交流得变少了,就在一年前,同学群里突然炸开了锅,有人说无意中看到朋友圈分享了很多百万阅读量的观点文章,和一个粉丝上千万的短视频内容,点进去一看,居然是小安的自媒体平台发的。
等我再关注小安的账号的时候,发现他已经做到了这个领域里前5的个人号了,除了震惊还是震惊,因为一开始没有关注,我现在看到这个账号里动辄上百万阅读量的文章,完全一脸懵。
本以为不爱说话、不懂人情世故的小安,会在单位处处碰壁。没想到,一向不合群,不讨好的他,专注在自己的领域,很快就成了知名KOL,不仅各平台方对他非常器重,各种商家也不停的在找他合作,现在,毕业8年,已经有了自己的创意团队,年薪80万。
后来小安说,他不懂什么职场“潜规则”,因为那都没用,这些年,他一直专注在写作和运营的领域发展,他对每一篇文章和每一个视频,都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刚开始时,也有很多人和自己一起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人越来越受不了没成果,受不了天天耗在上面而放弃了。
然而你们现在看到的,我每篇的爆款文章和视频,每句精彩绝伦的话,每个出人意料的镜头,每一个扣人心弦的段落,其实下面都是我无穷无尽的刻意练习、找资料素材、认真分析、千锤百炼、点滴积累的结果。
其实,在职场里,你现在看到的那些大神、牛人、达人等,你看到他们简历上硕果累累的成绩,看到他们现在做的许多高大上的工作,一开始都是从细微的事情开始的。
而你与他们的区别就在于,有些事看着难,看着费时间,于是你就放弃了,而他去做了,虽然做的事情不起眼,是最小、最细微的事情,但只要这事儿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那么几年后,就一定能看到差距。
记住,时间系统是这样起作用的:当下的结果,是过去决定的。当下的努力,会在未来见效。了不起的成绩,都源于一点点的积累。
02 没有“复利”的工作,都别做太久
上面说到了想要有出色的成绩就要注重积累,那么如何才能积累自己的实力?这里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只做能产生复利的工作,而那些不能产生复利的事情,都别做太久!尤其是那些按时间或件数来计酬的工作,都别做太久。
比如你在公司,一个月要求你写20个方案,一天要设计50个海报,每天在流水线上做满12小时等等,并且告诉你做不到还要扣钱。
这类工作的特点,简单粗暴地只看数量而轻质量。是单纯以数量来衡量一个人的工作价值,这样有两个坏处:
第一,你的同一份时间或同一份付出,无论质量好坏,价值高低,只能出售一次,即产生一次收益。
第二,违背了通过工作来提升自己的初衷,会让你陷入麻木,很容易放松自我,例如偷懒和作弊。你会觉得努力拼一天也这么多钱,偷一天懒也是这么多钱,何不放松自己。
其实这都对个人成长没有任何好处。你永远都要思考自己做的事情含金量如何,而不是花费了多少时间或做了多少事情。
记住:努力提升单位时间内自己能够创造的价值才是王道,而不是简单地累积工时和工作量,并觉得自己的工资应该和这个划等号。
理解了这个,你就会知道为什么很多公司的领导或老板,他可以每天中午十一二点才到办公室,而下午三四点就下班了,但他的收入可以是你的几十倍。因为他去外面一个小时和客户谈的事情、参加的活动等,也许可以决定这家公司接下来几年的收入。
所以,你要多学习这些领导或老板,他们做的事情都能产生复利效应,即做一次就可以得到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收益,这样又会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做其它更重要的事情,源源不断的产生更多的收益,让公司发展得更强大,这是一个正向循环。
职场上最残酷的真相,就是你想拼命努力去感动老板,而老板对你的拼命却视而不见。归根结底,就是你只看见了冰山上显而易见的事情,却没看到冰山下深不见底的东西。
03 分清楚“不适合”和“不行”,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负责
有很多职场人被开除或劝退,并不是因为他本身能力不行,而是这个岗位所要求的能力,他并不具备,但也许把他放在其他岗位上,他的能力可以完美匹配。
因此,你千万不要因为“我不适合做这个”,所以觉得“我做什么都不行”。这是极大的误区,比如你是一个擅长在办公室里做设计的人,突然老板要你去外面跑单做销售,这就是不适合。
你是一个写科技领域文案写了四五年的人,以前天天帮互联网公司写公众号。有一天领导突然安排你去写网红爱情的文章,你写不出来不是你的问题,是领导的问题。有时候错的原因并不在你自己,因此没必要妄自菲薄,打击自己的自信。
相反,你需要时刻认清自己的基本盘。你擅长做什么,不喜欢做什么,一旦遇到不合适的工作,如果不能尽快适应,那就果断放弃。
领导要做的,是尽可能的调动公司的人力资源,完成业务目标。这个过程,他断然不会考虑你适不适合做相关工作,更不会为每个人的职业规划负责。领导巴不得公司里每个人都是全能廉价劳动力,每个人拿一份工资,还可以同时去做几份业务。
因此,领导对你有所规划,但你对自己应该另有规划。没有必要一味的服从领导:
不适合自己经验和能力范围的工作,你要意识到应该大胆地说:“对不起,我不会、抱歉,我不合适”等。只有这样,你才能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有所积累,你才能用你的优势资源去竞争,保护个人职业规划,对自己职业生涯负责。
04 不要轻信,有能力在哪儿都一样,平台效能永远大于个人奋斗
虽然我之前写过一些关于“不要错把平台当实力”、“注意个人品牌提升”的文章,但是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你在职场不久或一直在一些皮包小公司,你很难靠自己提升实力和影响力,都是需要先借助“平台光环”这个杠杆来加持的,有了平台光环,可以帮你更快实现个人影响力提升。
前两天和一个好友吃饭聊天,朋友谈到他表弟的事,他表弟在某部委工作,30岁不到就提成了副处长,33岁成了正处长,非常励志。
朋友接着说,他表弟所在的部委是部级架构,虽然人不多,一个司就10多人,一个处就两三个人,但领导的职数比人数还多,我也不否认他表弟很优秀,但能提拔这么快,更大的原因还是因为单位这个平台的不同。
朋友又很苦恼的说,自己毕业于清华大学,在最忙的两办工作,不仅优秀而且拼命,年纪和正处级的女同事差不多,目前却还只是个主任科员,他的领导也想提拔他,但单位优秀人才多,领导职数少,一点办法也没有,只能一直等着了。
这还是在层级相同的部委之间,基层和部委的差距就更大了,很可能你某长辈,辛辛苦苦在单位打拼,临退休时才混了个副局长,而你研究生一毕业考入某部委,转正就是副科级,过几年去挂职就是你那位长辈的领导了。
其实这就是典型的和能力无关,而是平台的差距。
如果年轻时有机会去一个更大更知名的公司或平台,或者去一个更大更重要的岗位平台,请毫不犹豫去。即使暂时给你的工资不高,你权当这几年损失的几千几万块钱都去买平台给你的光环了。
一个人再努力再厉害,单打独斗能创造的价值终究是有限的。有个很形象的比喻,如果你的个人能力是1,平台以及平台中的岗位标签,带给你的帮助就是1后面的0。
只是可惜,很多企业老板最怕的就是让员工知道这一点,于是职场上有很多的毒鸡汤应运而生,我记得当年某位国内最大课外培训龙头的创始人说过:“最讨厌大学生眼高手低,总以为自己很牛逼,一来就想当经理,他们应该先从厕所清洁工开始做起,以后你也可能成为某某的总裁”。
这种毒鸡汤害了不少职场人,特别是基层员工和应届毕业生,其实,当你真的非常牛逼后,确实在哪工作都一样,但在职业初期,更重要的还是平台,平台,平台!
就比如说像互联网行业,即使你在百度、阿里、腾讯干了1年产品经理或技术员,出去找工作都好过你在不知名小公司待过六七年。只要你把简历挂在网上,就有一堆猎头天天打你电话。
市场营销行业,你在几个国际知名的广告集团工作过,出去找500强企业的市场工作顺顺利利。人家看你的简历,打听一下你做过的客户就知道是一路人,说话都在一个频道上。
如果你在职场中已经很努力很拼命了,但还是不能得到提拔,你可以回头看看,是不是你的平台本身就很坑,本身就不适合你,如果是,就及早换,因为人的职业生命非常宝贵,不要把时间浪费在不合适的地方,莫名其妙地去经历那么多的弯路。
我们不怕吃苦,但怕的就是吃无意义的苦,我们也不怕磨练,但怕的就是无底线和原则的磨练。尤其是,有些磨练是你换个平台就能避免的,而有些磨练就算你最后成功了,也极大的消耗了你的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
END
本文来源:公众号@彪悍猫先生(ID:BHMaoXianSheng), 作者悬崖上的猫。
这里是100万职场人的逆袭驿站,运营者悬崖上的猫,资深媒体人、设计师,从思维到技能,只写最接地气的逆袭干货,让你一路逆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