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未来具备哪种素质,才不会被淘汰?

快过年了,放假的时候很多亲戚朋友都会跑来问,家里的孩子要考大学了,报什么专业以后能吃香?赚钱多?不容易失业?

哇,这个问题真的太前沿了。

如果是去年,我可能还会不犹豫地说,学金融吧。因为这是我目前认识的人里最好赚钱的专业。

但在2018年的今天,我已经不敢再说这样的话了。短短的一年之间,一个巨大的变化已经发生了。非常突然。

学习哪样技能,才能一劳永逸,不被未来的世界淘汰?

拥有什么素质,才能持续获得内心的幸福和满足?

前几天,我采访了哈佛心理学专家、2015年《我是演说家》第二季总冠军、知名畅销书作家刘墉之子——刘轩。

他写作、做音乐、做创意、教心理课程……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斜杠青年。1972年出生的他,看起来像一个20出头的小伙,年轻且快乐。拥有这么多职业的他,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如他所说,如今比起学什么专业,如何去设计自己的人生,来获得一个最丰富、最美满、最高效率的人生状态,才是我们真正要去解决的问题。

Ai时代真的来了,哪个职业是安全的?

昨天看到安柏写的一篇文章:“我生于2010年,2032年刚毕业,就失业了。”

故事里描述的是一个2018年刚满8岁的小孩,在一个中产阶级家庭里,被全家集中财力和精力,奥数英语辅导班,钢琴马术加击剑,按照“碎钞机”般的精英模式培养着。

终于,2032年,他从美国前50名的学校毕业,按照妈妈的计划,他应该像舅舅一样,到投行去工作,年薪百万。

可是,万万没想到,回国半年了,他竟然连工作都没找到。

他发现99%的金融交易员,包括股票、期货、债券都已经换成人工智能了。基金经理、投资顾问,80%也被人工智能替代了。

这个孩子,我猜当初可能选择的也是金融经济类的专业。他最终不是被隔壁家“别人的孩子”取代的,而是被一群机器人。

这像话吗?

没错,就像2017年5月,围棋领域的人类彻底被AI击败的那一刻一样。非常意外,非常突然。

在这次采访中,我问刘轩,希望你的孩子未来从事哪个职业?

刘轩笑了,“坦白说,等我的孩子到了我这个年岁,他所做的事情,所从事的职业,八成还不存在于现在这个地球上。”

好吧,这是句实话。所以今天,我已经不再敢轻易给人家推荐报考的专业了。

因为好像没有哪一个专业,哪一项技能,是绝对安全的。这个被互联网刷新玩法、被AI颠覆价值的巨变时代,“唯一性”,本身就是最大的风险。

把一个重复性劳动的、仅靠记忆与练习就可以掌握的、特定行业特定技能,通过机器学习来超越人类,那本来就是机器人的强项啊!

白宫发布的报告预测,在未来10-20年间,人工智能技术有可能取代47%现有工作。

如果你是流水线上的工人(比如制衣)、银行的柜台人员、旅行社员工、金融交易员、基金经理、律师、教师、医生,药剂师、秘书、客服人员……

都有可能是首当其冲的职业。

而人类的强项,是跨界。

你可以不“成功”,但你必须“成人”

“我今年36了,我的青春都交给收费了,我现在啥也不会,也没人喜欢我们,我也学不了什么东西了。”

这是前些天河北某地路桥收费站取消了之后,收费站大姐在接受了经济补偿之后,围住领导要求政府给解决工作的情景。

就像刘轩在采访中说的,一部分人会面临的中年危机是,“你以为按部就班的做好你该做的工作,这个工作定义了你,但当有一天它必然会部分或整个被AI取代的时候,你的整个自我价值会没有,人身价值会崩盘,这个才叫做非常严重的中年危机。”

就和我们的父辈当初在老牌国企中被下岗时,一模一样。

张泉灵在前几天的一个演讲中说:“时代扔掉你的时候,连一声再见都不会跟你说。”

她说得很痛心,也很实在。谁让我们生活在变化速度最快的一个时代,但内心的价值观却可能还停留在上一个时代,甚至在上上一个时代

每一个时代都注定会有一拨儿人被淘汰。而问题是为什么你恰好在“这些人”里,你为何甘心成为“这些人”,又理直气壮地要求别人对你负责到底?

在一个七八十岁的退休大爷大妈都能在淘宝找到几十万年薪工作的时代里,一个36岁的人为什么敢说自己什么都学不会了?

你不是没有能力,而是自己从心态上就放弃了。

这位大姐的中年危机,何尝不是自己选择接受的状态。

在这个全民焦虑的时代,最可怕的不是“焦虑”本身,而是你连别人为什么焦虑都不明白。

刘轩在谈到焦虑的问题时说:“中年人是已经在人生当中越来越最没有借口的人,你过了中年之后你的借口是开始年老,在中年之前你的借口是还年轻。但人到中年,你的每一个行为跟它的后果,都必须百分之百自己承担。很多人不太习惯这样,或者身边的压力和指责太大,会有点崩溃。”

然而有些人从这些“焦虑”和“崩溃”中,找到了方法和出口,而有些人则选择消极应对,怨天尤人。

年年岁岁花相似,人也相似。

我理解的“中年”的正确打开方式,首先应该是心理上已经“成人”,不再是被“惯着”的巨婴,但心态上依然要保持年轻、保持积极、拥抱变化。

其次,“成人”是未来要成为一个区别于“机器”的、真正的“人”。

AI时代到来之后,那些最能体现人的综合素质的技能,如对复杂系统的综合分析、决策能力,对与艺术和文化的审美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由生活经验及文化熏陶产生的直觉、常识,基于人的情感(爱、恨、热情、冷漠等)与他人互动的能力……才是人工智能时代最有价值,最值得培养、学习的技能。(参考《人工智能》一书)

所以,像音乐、文学、情感、艺术、哲学、心理学、娱乐,这些老辈儿人心中“不正经”的职业,以后反而可能成为主流。

现在知道刘轩这个跨界斜杠青年的优势有多大了吧?越综合,越跨界,越会思考,越有人性,越回归人的本能,人格化的影响力越大,未来生存优势就越大。人类本身就是这样一个复杂的动物啊!

所以,“不成功”并不是不能被原谅的,而“不成人”,才是。

一直以来,“成功”和你给自己和身边人带来的幸福程度,从来就不是等号。但在未来,很可能是越知道如何创造幸福的人,越成功。

创造幸福的人生,该往哪里走?

前几日,为了写这篇文章,我在我的朋友圈里发起了一个小范围的采访,采访对象覆盖了我中学、大学和研究生期间的同学以及亲戚朋友,多数是80后、90后。

我对他们都问了同样的问题,“有中年危机感吗?”“你觉得幸福吗?”

其中有教师、公务员、事业单位员工、500强企业中层、银行职员、金融领域从业者、创业者。

100%的人仅有的危机感都来自于缺钱,而100%因缺钱而有些危机感的人都表示自己仍然很幸福

我一个北师大毕业后一直扎根小学做教师的同学说,“虽然涨速缓慢的收入极大地限制了消费的需求,但是生活就是由着兴趣多方面充实自己,我觉得自己还是个少年,为了知识和爱活着,知道自己一直在成长,还会一直成长下去,就很幸福。但如果自己的人生以及身边人的生活发生了问题,会感到不幸福。”

而那些实现过“成功”的创业者,也觉得成功带来的幸福感短暂到不可思议。一觉醒来,发现不幸福的感觉仍在,幸福好像跟成功无关。

职业选择和实现成功,都并不能解决你的终身幸福之大事。

到底有没有一个方法,能够让我们走向成功,又持久的幸福?

刘轩在哈佛大学心理系的同学——泰勒·本-沙哈尔曾在哈佛大学的教育史上创造了一个转折点,2006年,他把哈佛大学修课人数最多的课程从“经济学”变成了他这个30多岁的年轻教授的课程——“积极心理学”。

刘轩在新书中解读到,也许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知道,在努力工作的同时,唯有这样才能打造真正的成功人生。

他在书中提到,“我特别用""乐园""这个词来形容哈佛,是因为我发现那些在学校里混得最好的同学,就是懂得如何把学校当""乐园""而非""殿堂""的人。代表学校参加田径比赛、在学校舞会当DJ,在慈善机构做志愿者,主导学生社团。这些人往往不是班上的前几名,也不是科科都满分的天才,但他们是真正的风云人物。”

“他们都很会用时间,而且很少抱怨生活。”这是新时代的成功者的定义。

我问刘轩,你觉得您的孩子长大之后,要具备怎样的素质,才有能力面对未来的挑战,获得成功和幸福

刘轩说:第一他要有成长的心态,不是固定心态,他要认为自己能够改变,而且知道改变的方法。

这个意思是他要对生活有希望,他要懂得怎么样去唤起自己的正能量,他要保有好奇心才可以去应对,才可以自己改变。

其次他必须要有感情,同理心,同情心。

“这些非常人性化的东西,在未来越来越充满科技的时代里,会变得更加重要。也可以让他比较不会失去自己在社会里的方位。”

回到最初的问题,人工智能时代,孩子到底该学什么,才不至于被机器“抢”了工作?

其实,与其讨论让孩子学什么,不如先讨论孩子该如何学。知道自己要学什么,怎么学,远比学什么内容更重要。

比起问自己要选哪一门学科,更重要的是知道自己热爱什么、要去学习什么;知道如何才能创造幸福,成为一个有积极的心态和丰富的情感的人,一个保持学习,永远抱有希望,拥抱变化的人。

在未来这个人机协作、各自发挥特长的时代里,真的不再需要把人教成机器的教育了。

那些能够在实践中得到的知识,在广泛的通识阅读中获得的智慧,在专业与跨界之间的人性化思维,才更重要。

但是,总是有少数人,采取了行动。

在学会思考之前,先拿起书吧,享受过程,你自然能放下让你焦虑的其他。

作者:桂洋,《读者》微信专栏作者,新媒体主编。85后媒体人。在鸡汤与岩浆之间游走的新女性生活倡导者。读一本好书,睡一个好觉。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淘汰  淘汰词条  具备  具备词条  素质  素质词条  不会  不会词条  未来  未来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