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教父》
普通人的时代已经终结,只有高手才能生存
很多职场人一上班就想着休假,甚至刚刚过完中秋,就思考着春节怎么过。甚至还衍生出一个段子:“别跟我谈理想-,我上班就是为了赚钱,我的理想是不上班。”
但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不上班就没有收入,没有收入还谈什么假期、旅游和生活品质。所以很多人,他们宁愿日复一日的重复简单的工作,也要保住一份工作,确切讲是保住一份收入。
但这样的日子好像快要到头了。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一项研究数据发现:“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带来的社会变革要远超于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时期的变革。预计到2030年,由于人工智能的发展将会有7500万至3.75亿人需要重新找工作。”
也就是说,普通人的时代已经终结,安安稳稳过日子的机会都没有了。富士康已经在试点的机器人生产线就是最好的例子。试想,有了不用休假、不吃不喝、不闹情绪的机器人,谁还会用你?
即将迎来的巨大变革,对于我们任何人都是一次挑战。我们必须未雨绸缪,沉着应对,求得自己的职业长青。
这样的一则寓言,你一定看过:
两个人在森林里遭遇一只恶熊,撒腿就跑。其中有一个人喊道:“兄弟,别跑了,我们跑不过熊的。”那个人却信心满满的说:“我不用跑过熊,只要比你跑得快就行了。”
看到这个语言,很多人都是一笑了之,但你有没想想,这遭遇被熊追这样的残酷环境下,你只有比别人强,成为高手,才能生存下来。
不要提“适者生存”,这已经是一个“强者生存”的时代。
我们都知道“行行出状元”,也听到过很多领域流传的高手和专家的故事。
绝对多数人对于高手的认知,还停留在文言文《卖油翁》中,“无他,唯手熟尔。”
(1)什么是专家?
在一个细微领域中,具备较高独特性、超越许多人的人,就可以称之为专家。
我们对于“专家”的认知,往往还停留在“专家坐诊”、“专家荐股”等等,感觉专家还是一个非常高深切无法企及的高度。
其实并不然,职场中的“专家",理解为”高手“、”行家“更加贴合一些。
我身边的专家,给大家举几个例子:
第一位,小彰,HR(人力资源)工作者中的项目管理专家。他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以外,就特别喜欢研究项目管理方面的知识和实操经验。平时除了自己运用项目管理的专业能力工作之外,还给公司其他部门做项目管理培训。
第二位,小王,销售岗位上的演讲专家。在小王看来,能通过演讲能力影响一大群人,促进自己的销售业绩,于是深入研究演讲,成为公司的演讲专家。
第三位,小赵,大学辅导员,也是写作专家。他平时做好学生的一些日常教务工作以外,对于写作非常爱好,并且在网上开了自己的写作培训班。
大家看到了吗?
现在广义的专家已经不再是我们认知的“专家”了,只要你愿意,你也可以成为专家。
(2)专家有什么特征?
特征1:聚焦领域
没有什么都懂的专家,什么都懂一点也不能称之为专家。聚焦领域是成为一个专家/高手的核心,也是方向。
身边很多朋友既想学习项目管理、还想学产品经理,满脑子都是想法却一事无成。聚焦才能有所成效。
特征2:技能沉淀
高手所掌握的知识的数量、质量自然要比普通人多,且这些知识所产生的技能能够解决实际的问题,这也是专家的价值所在。
比如同样都是文员,而你确实通过文案写作把商品销售出去,那你就是这个方面的专家。
特征3:主动思维
这是所有专家和高手的共性,具有积极主动的思维模式。
行业、环境、市场都在变,如果脑子不变,自然就会落后。积极主动的思维,不断探索的精神是专家的秘密武器。
《如何成为专家》书中,给出了一个相对清晰的框架,帮助我们看清成为专家的逻辑。
如上图所示,成为专家的框架用“房子图”来展示,总共可以分为“屋顶”“墙体”和“地基”三部分:
(1)屋顶:方向和目标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但对于一般人而言,都无法摸透每一行的门道,只能做一个门外汉。
比如我自己,尝试在头条上运营自己的头条号,尝试在写作这个行当里成为高手,虽然取得了一些小成绩,但相比高手而言还想去甚远。
方向和目标,可以让我们高屋建瓴的去明确自己的差距,找到自己的领域,明确成就的目标。
(2)墙体:学习、实践和思维
这一部分是框架主题,也是最复杂、信息量最大的部分。
想成为高手、专家,学习能力就是基础能力。任何一个行业的专家也都是学习的高手。比如我认识的一个写作自媒体写作高手,他每年要花掉几万块来请其他领域的高手吃饭,在饭桌上学习别人的长处,来成就自己。
光有了知识还不过,必须要通过实践来检验知识的价值。对于职场人而言,能在工作中切实拿到更加卓越的成绩,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里取得超越其他人的成就,这就是实践的意义。
任何一个高手,又都是成长型思维的拥有者。他们从来不惧怕困难,甚至是渴望困难,在困境中他们的思维得到进化,能力也得到精进。他们能从自下而上的认识问题,转化到自上而下的解决问题,甚至沉淀出自己的方法论。
(3)地基:动力、坚持和习惯
不仅跬步,无以至千里。
成为高手的路,就好比一条马拉松,要比持久力。这个过程中,比的就是动力(自驱力)、坚持和习惯,一旦把这种坚持的力量、持续的努力练就成为了肌肉力量,那后边的成就更多的就是水到渠成。
在这个竞争异常激烈的时代,成为高手真的不容易。现实一点讲,80%的职场人都是极为普通的一类人,18%的算得上是优秀的,只要2%的人算是卓越。
高手,就是这2%的top10%,属于顶尖的人。
如果你不想运用10000小时定律来打造自己的卓越,那成为职场中的专家其实也不难。
如何这样说?
因为成为任何一个领域的高手,都是一个马拉松,不比谁跑的快,要比谁耐力持久。
(1)靠谱的方向和明确的目标
什么是靠谱的方向?
靠谱的方向是基于自身能力、客观环境、合理规划出来的努力方向。
2020年,我要成为项目管理的专家,让领导和同事都对我刮目相看。
这是一个方向,但不一定靠谱。
因为本身我在项目管理这块并没有基础,想通过一年的时间就跃居高手,非常困难,就不是一个靠谱的方向。
如果是基于2019年我在新媒体写作方面的沉淀,计划在2020年对于写作在选题、标题、开头、结尾等部分的写作上得到精进,这就是一个非常靠谱的方向。
什么是明确的目标?
明确的目标,是符合SMART原则的目标,即具体的、可衡量的、可实现的、具有相关性的、有时间限制的目标。
怎么确定自己的方向和目标?
① 如果知道自己想干什么,比如我2020年要继续写作,那这就是你的目标。建议你再将这个目标按照SMART原则进行拆分和细化,成为可以操作和实现的步骤。
② 如果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首先将自己现在的工作努力做到极致。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优势所在,或者兴趣所在。然后确定为自己的方向和目标。
确定方向和目标的好处就在于让我们的经历和努力更加聚焦,更容易出成绩。
基于以往的经验,这里给大家2点建议:
建议1:一定要控住自己欲望。你的欲望往往远远超出了你的能力、时间和精力,今天想学这个,明天想学哪个,最终一年到头一事无成。反倒不如这一年就聚焦在一个方向上,坚持住了,就成了。
建议2:相信付出终有回报。很多人想副业赚钱,甚至刚开了自媒体账号就幻想着年入百万,这怎么可能呢?哪一个年入百万的自媒体大V不是从0元、几分钱的收入走过来的,付出终有回报,做白日梦很爽但没有用。
(2)长期有耐心和苦练基本功
什么是“长期有耐心”?
长期有耐心,简单讲就是在朝着一个方向努力的过程中,能够长期不懈的保持耐心和初心。
《人民日报》:长期有耐心应当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战略。
对于我们个人而言,长期有耐心是成为领域内高手的核心竞争策略。因为在职场中,绝大多数的职场人都没有足够的耐心。
对于普通人而言,都喜欢成为专家、高手之后的成果,而下意识的忽略掉了成为专家、高手过程中的坚信。当收到一点挫折和不如意时,就怀疑自己的方向是否正确,更有甚至直接就放弃了。
什么是“苦练基本功”?
苦,并不是指环境苦,而是指下苦功夫、狠功夫,有不成功便成仁的决心。基本功,就是自己要成为高手的最基础、最关键、最核心的能力项目。
小时候看《太极宗师》,总是羡慕主角用太极威震四方的英姿飒爽,却看不懂在少林寺数十载的挑水、砍柴和做饭。后来老师傅说:“挑水,练得是平衡力,砍柴练得是爆发力,做饭练的是性子。”这样才恍然大悟,这就是苦练基本公式。
虽然很多人都天天上班,也时而看看书、上上课,但绝大多数人都没有拿出“苦练基本功”的精神来,对自己的工作追求极致,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这样的人,只能用忙忙碌碌来形容,每天的工作也只是为了完成指标、达到领导的要求,而没有真的想成为高手。
这些的人,在未来的职场生存空间中,都很难得到大的提升,更别说成为高手了。
如何做到长期有耐心和苦练基本功?
① 长期有耐心,要找到自驱力。
《坚毅:激情和忍耐的力量》一书中写道:伟大,是熬出来的。
确实如此,这里的“熬”其实就是“长期有耐心”。
人靠一时的激情做事,往往坚持不了太久。靠兴趣做事,也终将会有所消耗。而靠自驱力做事,靠自己的使命及远景做事,就总能在阴霾中看到前行的曙光。
举一个例子,身边有一个好朋友于2019年5月份开始写作。要知道他以前是非常懒惰的一个人,工资三万多块一个月,也够养活家人了。但他这次下决心改变自己,且变的很彻底。
他是这样说的:“2019年4月份,我看了香港著名自媒体人Spenser的一本书,其中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如果一个30多岁的男人,还只靠工资一份收入来养活一家人,那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正是这句话,让我警醒,找到了改变自己的自驱力。”
我朋友是幸运的,他在无意间找到了自己的使命,并找到了方法改变自己,但更多的人却无法找到。
如果这样,那不妨静下心来,试想一下期待20年之后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是富裕的、惬意的、安详的,那实现这样的生活你现在需要做点什么?
② 苦练基本功,要明确哪些是基本功。
就好比打军体拳,每一招每一式都是基本功,只有将每个动作都练好了,才能打出一套完美的军体拳。
记得电影《翻滚吧!阿信》中,彭于晏饰演的阿信,为了完成一次成功的体操比赛,无数在在单杠上翻滚,甚至受伤。为的就是把每一个动作都拿捏到位,然后筑起自己的冠军梦。
要明确基本功,可以分为如下三步:
第一步,再次清晰自己想成为高手的领域/岗位/工作。
第二步,根据领域/岗位/工作,找到你认为已经是专家/高手的人进行咨询,或者从网上查询,明确都有哪些具体的要求;
第三步,对这些要求进行筛选,将自己已经掌握的刨除掉,剩余的就是你要去下苦功夫锻炼的了。
③ 阶段性有效反馈
阶段性有效反馈的好处,在于避免自己进入“黑暗球场效应”。
什么是“黑暗球场效应”?
这是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是指一个球员如果在黑暗的球场中练球,最终一无所获。
如果在我们要成为高手的路上,我们的努力始终得不到有效的及时反馈,那就好比是置身黑暗的球场一般,尽管我们很努力的锻炼,最终的结果也不尽人意。
罗兰·毕(Roland Bee)和弗朗西斯·毕(Frances Bee)在《有效反馈》一书中,对于“有效反馈”做出了最好的解答,并为我们指明了有效反馈的两个关键点:
关键点一,有效反馈必须是及时的,阶段性的。
比如我在练习写作的过程中,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把我在拟定标题、撰写故事方面的学习心得发给其他写作高手看看,让他们帮我把把关,这就是一种及时的、阶段性的反馈。
关键点二,有效反馈必须是具体的。
我们的大脑只有接收到肯定的、具体的信息,才会因此作出改变,对于模棱两可的信息往往就采取了忽略。
比如当你在本职工作以外,尝试成为项目管理方面的专家时,阅读了很多书籍,也参与了很多项目,可最终得到的反馈却是“还好吧”、“很优秀哦”、“你已经很不错了”。
这的“好”、“优秀”、“不错”都是非常模棱两可的反馈,我们的大脑根本无法识别,更别说因此作出反应了。而一旦改成“在人际关系处理方面,你还存在一些问题”,这样的反馈就够具体了,我们才知道具体下一步该如何行动。
写在最后:要么卓越要么平庸
移动互联网时代,不仅便捷了我们的生活,更是深入改变了我们的职场环境。
各类抖音大神、头条号写作高手、公众号的文案专家,这些人很多都已经靠自己本职工作以外的沉淀和积累,成为了新领域的专家,成为了我们梦想中的高手。
可以说,这个时代是个人品牌崛起的时代。
《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曾经发表过一篇“普通人时代的终结”的文章,在文章中他指出:想要在这个时代生存下去,需要更加注重创新、写作和沟通,这次才能更加卓越和出色,也就不会被淘汰。
在我看来,这个时代,就是要么卓越要么平庸的时代,对于普通人岌岌可危的时代。
(1)屋顶:方向和目标
(2)墙体:学习、实践和思维
(3)地基:动力、坚持和习惯
(1)靠谱的方向和明确的目标
(2)长期有耐心和苦练基本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