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多元思维模型:如何一秒就看透事物的本质?

3 怎么去构建?

一、贯通。

其实很多思维模型之间有贯通的地方,查理·芒格叫它lollapalooza效应。

当你把几个模型联合起来,你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就像一枚原子弹,当你把一些化学元素比如铀,加上一些条件,融合在一起就能发生核聚变,引发核爆炸。

当你模型足够多之后,你就必须得慢慢去融会贯通。

二、重要学科、重要领域。

不能只专研一个学科,当然T字型人才没错,可是你也得抽出一些时间去了解其他领域,很可能是你不喜欢的领域。

希望你不要有偏见,任何重要学科、重要领域的重要思维模型,都去涉猎一些,不要求成为那个领域的专家,掌握那个模型就好。

我看我的书友圈里,大多数人只看自己喜欢的那类书,这是不好的。

三、基点下移。

很多思维模型之间是有很多共性的,如果你能找到那个共性,推出一个更原始的模型,这就叫做基点下移。

像是我们今天所有的学科,其实就是在上面那些模型里衍生出来的,比如我们今天学的数学,就是从欧式几何等推出来的;比如物理学里那些所有的理论基本都是从f=ma等推出来的。

它也叫第一性原理。你要不断去找事物背后的共性,并一步一步把它推向那个极其简单,逼近真理的地方。

四、不断完善。

当你收获一个思维模型的时候,可能是从某文章、某书、某口中得到,那还很初始,很有可能错得离谱。

你需要不断去完善它,比如下次再看到类似的理论,拿过去比对,思考哪些地方是相同的,哪些地方是不同的?

为什么会有不同?弄懂它,你就做了一次完善和调整。

我的方法是用存量思维去完善,不论是书里看到了、突然感悟了、生活里验证了,就立马掏出手机来往里填充例子。

错了就修正,偏了就调整,对了就加强,慢慢的整个模型就开始丰满,你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

五、严格行事,刻意练习。

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模型建立起了,但如果你从未用过他,那你仍然是一条咸鱼。

而且不是说说而已,要严格行事。这也是查理·芒格在《穷查理宝典》反复传达的观念,达利欧也如是说。

你必须把它运用起来,在你的生活里、工作里,这样你才能验证它对不对,才知道如何去调整。

并且一个东西你觉得你懂了,那并不是真知。要达到真知,必须要经过长时间的刻意练习,才能真正成为你思维的一部分。

比如一个1°的夹角,你觉得它们之间的缝隙很小,可是当你无限延长之后,那个距离会大得吓死你,你必须通过刻意练习去调整那细微的误差。

比如就我而言,当我感悟了“期待的力量”之后,我就很少去给人制造期待了。因为你一旦建立起来期待,达不到对方会失望,倒不如先不说,到时候给对方一个惊喜。

情侣们注意了哦,如果你想加深彼此之间的关系,不要反复许诺一些东西哟,落实到实际行动吧,惊喜可比失望强多了。

4 注意事项

可能看到这里你会打退堂鼓了,这么多思维模型,我怎么记得住啊?

嗯,好问题。

并不需要你记,死记硬背是永远学不会的。

大道至简,其实这些思维模型还真不多,你只需要掌握重要学科、重要领域的重要思维模型就够了,比如热力学就一个熵增定律。

而且好多东西是你本就知道的,比如生物学的自然选择,经济学看不见的手,物理学的惯性定律等。

只是你之前从不知道,原来还可以这样打开。

但是我还是给你提供两个我的方法:思维导图和存量思维

当你掌握一个思维模型之后,用思维导图把它相关的信息画出来,比如来源、意义、是什么、怎么做、哪些领域有应用、例子。

这个过程也是存量思维的精髓,当你遇到了就往里面填充。例子足够多之后,你自然就有感觉了。我的手机里有专门的文件夹,方便随时记载。

而且当你发现它居然能解释生活中很多困扰时,你会兴奋得像个孩子一样。

第二个问题,这些思维模型会禁锢我们的思维吗?

是的,它会。我们所有已知的观念都会禁锢我们获取新的观念,思维模型更是如此,我叫它所知障,哲学里叫思维遮蔽性。

那怎么办呢?

首先,你的起点要高,以达尔文、牛顿这样的伟人总结出来的东西为起点,你就不会错得很离谱。

如果哪一天你发现他们的东西错得很离谱,那么恭喜你,诺贝尔走一波。

其次就是你永远要知道,没有任何东西是真理,是绝对正确的,这在哲学里叫“不可知论”,或者叫“普遍怀疑论”。

所以,你要永远保持谦卑和开放的心态,要像个孩子一样无碍,敢于接受任何观念,即使那个观念是一个与你完全相悖的观念。

这个时候你不应该立马起身反驳,而是兴奋,因为它不管对不对,都能对你的已知模型进行完善。

请永远记住一句话“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看透  看透词条  多元  多元词条  模型  模型词条  本质  本质词条  事物  事物词条  
能力

 说说一个单位里能办事的人

 很多小伙伴工作多年,得不到晋升和提拔,在寻找原因时,基本上一个套路,自已能力不行,单位环境太差,人际关系太复杂,单位里只有领导们的七大姑八大姨,才有...(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