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表妹给我打电话,说要辞职。我很是疑惑,明明一直说工作很顺心,为什么突然提出辞职呢?
原来,有一次加班,她眼见就要错过最后一班地铁,同事却坚持留守岗位,结果她无意的一句“这么拼,单位给你开多少工资啊”的玩笑话,让她内心开始了汹涌澎湃:同事的工资,竟然足足是她的两倍多。
关于是否支持“薪酬透明制”的话题,最近智联招聘职Q社区发布了一项调查。
结果显示,有85.4%的职场人支持薪酬公开,认为符合了基本的公平公正原则,而仅有14.6%的人持反对意见,表示侵犯了个人隐私。可见,大部分职场人还是秉持着“打开天窗说亮话”的职业态度。
其实,从职场人角度出发,想要知道同事的薪酬本无可厚非,不但能充分了解自己在公司的价值,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又能分析自己与其他人的差距,激发晋升欲望和加薪动力,避免了安于现状的惰性心态。
可是,想要满足一时好奇心,去打听别人薪酬,却没有想象那么简单。
为什么大部分公司都采用薪酬背靠背,签订保密协议等方式?只要你尝试站在公司的角度,就会豁然开朗。
首先,对于内部员工来说,薪酬公开会产生较为强烈的心理角色比较,这构成了薪酬不公感的首要来源,主要集中在和自己职位与工作内容接近的同事之间的比较,并对这一结果赋值更高的期待值和权重感。
但实际上,这种心理比较对于公司而言,是一种内耗,因为薪酬公开所提倡的绝对的公平是不存在的,公平是一种主观性、个人化的感知,而绝非可量化的指标。
心理学上有个乌比冈湖效应(Lake Wobegon Effect),人们总倾向于对自己能力的过分自信,会扩大自我效用。
投射在薪酬上面,就会理所当然的认为,自己工作任务多、能力强,应该比同事赚的多,当他们发现情况并不如此时,一定会感到愤怒,甚至不公。
如果一味追求公平感,聚焦于薪酬间的差异,对他人的薪酬耿耿于怀,那将导致对工作本身和自身能力关注的缺乏。
这种由薪酬的对比带来的心理失衡和强烈的不公平感,可能会带来员工的反生产工作行为,进而引发辞职。
其次,薪酬公开,还会让猎头和竞争对手更容易获得本公司的人才结构和薪酬矩阵,从而在挖墙脚时利用信息的不对称,而以更精准的靶向、更低成本的付出,来实现高成功率的进攻。
当你想要打听别人的薪酬
你必须知道这几件事
并非所有公司都有薪酬保密制度,据调查显示仍有三成的公司采取工资全透明化。
前阵一张华为总裁办电子邮件迅速抓人眼球,其亮点无非在于200万的超高薪资,8位应届博士生年薪89.6万起步,最高达到了201万。每个人的薪酬都对外公开,也正体现了华为公司一直秉持的狼性竞争文化,你有多大能力就吃多大块肉。
而对于一些没有明确规定的公司,尽量也不要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一来有可能别人会在意薪酬隐私,二来办公室也是一个讲政治的地方,凡事没有不透风的墙,比较的结果无非就是你不舒服、同事不舒服,亦或老板不舒服。
第二,通过其他多种方式全面衡量自己价值
如果想透过薪酬了解自己在单位的价值排位,以及自己是否能力早已突破目前的薪酬水平,可以选择的方式有很多种。
例如可以在招聘网站查询其他公司该岗位的薪酬,或者在智联招聘APP测算自己的薪酬行业水平(进入智联招聘app-职Q社区-工资测算)。
又或者可以与其他公司没有利益往来的同行交流待遇情况,了解最新行业风向,再如聘请VIP职业咨询师,帮你更客观得认识分析你自我。
第三,能扛住心理压力,承担职业风险
有的人或许会认为,薪酬不算隐私,实在没有必要遮遮掩掩,但当你知道他人薪酬之后,免不了要进行一番比较。
比较的结果一旦显示你身处弱势,那么带给你的心理冲击能否及时消化,同工不同酬的尴尬处境能否导致心态崩塌,都是你要在脑子一热之前想清楚的。
如果很不幸,你因此打破了办公室脆弱的生态链,由此闹出了动静,引发职工们集体抗议,那么,卷铺盖走人的极有可能是你这个捅了马蜂窝的人,这些都是你需要承担一定程度的职业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