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成年人真正的自律,都是从崩溃开始的

我们都曾面对过这种情况:

想要进行自我改变,却迟迟不愿动手,以为自己能够做好一切,却总是被突如其来的改变打乱计划,一旦计划和我们预定的轨道脱节,整件事就只能以失败告终······

如果你目前正有以上情况出现,那么首先恭喜你,你是在寻求改变,问题在于你始终不得其方法。

《少有人走的路》里有这样一句话:“自律,是解决人生问题的首要工具,也是消除人生痛苦的重要手段。萧伯纳也曾说:自我控制是最强者的本能。《翻滚吧,阿信》里面有一句台词:如果你一生只有一次翻身的机会,就要用尽全力。

如果你还没有意识到自己需要改变,那么从现在开始也为时不晚。走出你自以为的“甜蜜区”,当一个人的固有模式被打破之后,迎接他的就只能是改变。

美国作家迪斯在描述蜕变效应时讲到,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安全区,你想跨越自己目前的成就,就不要划地自限。只有勇于接受挑战充实自我,你才会超越自己,发展得比想象中更好。昨天过去了,今天只做今天的事,明天的事暂时不管。

从某种角度去讲,对自己的失望其实就是最大的希望。

国外科学团队经过长期研究发现, 我们的大脑总是趋向于高估我们目前的能力,而使得我们不满足于现状。改变是我们的本能,但难以改变是事实。

而大部分成年人的自律,都是迫不得已。

下面我们将从三个方面来讨论:

一、避免3种错误思维,规避自我堕落的深渊

二、改变认知偏差,避免落入“伪自律陷阱”

三、做好自我管理,5个方法瓦解自律困境

避免3种错误思维,规避自我堕落的深渊

思考在行动之前。想要达到自律,首要解决的就是改变已有的错误思维,从认知的角度出发,给自己正确的思考基础,才能正确应对。

完美思维

出于大脑的本能,我们总是倾向于去把事情做到完美,但正是这份“盲目的自信”带给我们更大的困难,一旦事情有一点点脱离我们的计划,甚至开始出现脱离的苗头,我们就很容易坠入放弃的深渊。

完成优先于完美。

计划遇到变化,我们不妨回想一下自己的目的是什么,如何才能在已经改变的条件下达到原有的目的,这才是我们面对问题的关键。

而只是盲目的看到整个计划的不完美,往往是我们认知的不完美。

埃德温·布利斯说过:“追求卓越让人满足,促人健康。追求完美却让人饱受挫折、神经过敏,简直就是浪费时间”

卓越和完美的区别就在于,是否愿意付出努力去对抗过程中的不稳定因素,计划虽然赶不上变化,但改变之后的计划也要去完成

连锁效应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失败,都是因为一项计划没有完成,从而导致整个计划无法完成

我们沉浸于一个小步骤带来的失败中,更加无视了挽救整个计划的可能。

没有不稳定因素的计划很少见,大多数能够成功的人,都有着将失败进行“隔离”的能力,他们从来不认为一项计划没有执行就意味着全盘皆输。

他们更加愿意为了改变而改变,然后继续执行。

时间假象

我们总是错误的认为,一项计划推迟一段时间进行,在时间上仍然是很充裕的,并不影响接下来的完成

殊不知这只是我们在为自己的拖延找借口,根据国外专家团队的研究,一个人一旦以时间充裕为借口推迟处理一件事情,那这件事有着90%的可能不会被完成

可见,不拖沓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认为自己能够掌控整个计划,却不知道整个计划早已被我们自己的借口打乱。

改变认知偏差,避免落入“伪自律陷阱”

精力管理

布利斯定理中阐述到,用较多的时间为一次工作事前计划,做这项工作所用的总时间就会减少。有时我们正是因为进行了过多的计划,才导致难以着手而行。

我们总是以为能够面面俱到,直到工作进行之后才发现,完成一整件计划是有多么难,于是我们被畏难情绪趋势,渐渐的放弃了手中正准备开始的工作,放弃了整个计划,最后甚至放弃了我们自己。

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要想改变首要的是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有效的工作中去。

时间管理学派中有一种观点认为,管理好自己的时间并不一定能够得到成功,很多时候我们即使能够完成计划之中的任务,也只是机械式的前行,这个时候,完成是虚假的,没有任何意义的。

而使用精力管理的方法,把自己的精力进行分配和管理,才是真正的自律。

简单法则

决定改变这件事并不难,难点在于我们打大脑总是喜欢制定这样那样复杂繁琐的计划来麻木自己,而一旦要去执行的时候,却总是不肯“逼自己一把”。

在《高效人士的7个习惯》中有着这么一句话:“次要的事情不必摆在首位,要事也不能放在第二位。无论迫切性如何,个人和组织均针对要事而来,重点是,把是事放在第一位。”

效率学派把自律的问题定义为,没有能够分清楚问题的主次,即认为我们应该首先去做最重要的事。

而对于我们来说亦是如此,一项计划之所以很难完成,在于其复杂性构成,如果我们的计划足够简单清晰,那么执行起来就会相对容易很多。

做好自我管理,5个方法瓦解自律困境

时间管理

可能大家都会有这样的困境:时间总是不够使,安排好的计划总是不能在指定的时间完成计划之外总有变化,按照计划安排自己的时间总感觉是一种折磨······

“时间规划失常”的一个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并不会管理自己的时间。

如果我们将时间“刻度化”,通过量化来标记时间的使用,是否能够找出到底是那个环节占据了我们大部分时间呢?

复盘方法中有一种理念,就是通过对不同事项占用的时间进行分析,找出占时最长的事项,去分析这件事是否真的需要用到这么长的时间,同时我们该如何改进。

时间管理的方法很多,但最基本的原理基本上都是一样的,那就是通过对时间进行规划来进行明确时间的使用。

为此我们建议大家可以使用简单的列表法,对事项和占用时间进行明确记录,当一切都能够清晰展现的时候,往往我们更能够做出正确的应对。

认识你自己

自我认知是一个人能够正确面对自己最重要的一点,这个过程中我们要认识到我们的大脑是有惰性的,大脑以低能量消耗来指导自己的判断,而我们将要面对的各种计划,几乎都是和大脑的本能“逆势而对”的。

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反向麻痹来给自己驱动力。

在订立目标之前想一想,到底那些事是能够让你开心一天的,如果刚开始时你找不到,那就去想一想到底哪些事情是能够让别人开心的。

无论是自我需求满足,还是给予他人的需求满足,在执行的过程中都能够给我们带来爆发式的快乐,这种快乐的因子在我们的大脑中扩散开来,就形成了自律的驱动力。

2分钟法则

《好习惯,坏习惯》一书的作者梅尔说到:你的每一次行动都会在你的脑中形成思维定式,你做的次数越多,思维定式就越根深蒂固。

从另一个角度去看,我们可以通过重复性习惯的建立来克服惰性,而这项活动的开始,无疑是要优先选择那些最简单易行的事项。

我们的大脑喜欢鼓励,激励,奖励等一切正向相关的情绪,这在某种程度上是远超过大脑惰性本能的。

所有我们正在完成亦或是已经完成的事项,都将会演变为自我的激励,而随着我们逐渐的完成一件又一件计划好的事的时候,我们正在逐渐熟悉这种感觉,即养成这样的习惯,完成-激励-刺激-进行-完成,这一过程会让我们有更多的动力和兴奋因子,来接受新的计划和挑战。

现在就开始

罗斯福曾说:“在任何一个决定的时刻,你能做得最好的事情是对的事情,其次是错的事情,最差的是什么都不做。”

要事优先法则的一个执行基础就是现在即开始。对于一项计划来说,在开始之前所有的行为都将是“消耗成本”,而只有开始之后我们才能“创造效益”,而完成其中最重要的事项就是我们获取最大效益的关键。

如果我们认识到这一点,就应该及早的开始行动、减少内耗,一个人的精力和时间成本是有限的,我们总是需要在有限的条件下去达到自我获取的“利益最大化”。

不完美准则

过度理由效应说,每个人都力图使自己和别人的行为看起来合理,因而总是为行为寻找原因。一旦找到足够的原因,人们就很少再继续找下去,而且,在寻找原因时,总是先找那些显而易见的外在原因。因此,如果外部原因足以对行为做出解释时,人们一般就不再去寻找内部的原因了。

当我们习惯了为自己找借口,也许再也没有我们能够顺利完成的事情,因为此时,不完成反而是合理的。

很多时候,我们都清楚的知道事情并没有变得多么糟糕,只是我们不能面对一个小环节的失败,即使这个小错误并不会影响到整个计划

完成,后完美。

这个标准应该成为我们的行为准则,面对自己的错误,首要明确我们的目标所在,如果我们继续前行,该如何进行弥补,而不是自怨自艾、选择放弃。

总结

克服惰性,坚持自律的关键就在于:

认识到自己并不是全能的,每个人都会犯错,执行路上困难重重;

完成优先于完美。

为你的计划制定好简单的事项+完成时间统计表;

立刻开始着手,先去完成那些能够在2分钟内完成计划,并以此类推;

合适的激励和自我满足是能否坚持下去的关键。

END

文/索小嗨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自律  自律词条  成年人  成年人词条  崩溃  崩溃词条  真正  真正词条  开始  开始词条  
杂谈

 微信5000好友,每天假装是朋友

自从某宝崛起,“亲”这个字就开始盛行。每天一打开微信,满屏都是“亲爱的”,可你根本分不清自己和别人熟不熟。这个时代,不知道有多少人每天假装是朋友。想想也挺扎心,...(展开)

杂谈

 住一次医院,20年攒的100万只...

住进ICU病房13天,4张病危通知单,50多万元的医疗账单——许常生(化名)醒来后,询问妻子才知道这些。“太吓人了,多亏老婆坚持,我才从鬼门关回来。”此时,妻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