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n"sheng"zhonrenshengzhon
这两天,微信群被一篇关于“三观”的文章刷屏,相信读者朋友很多都已经看过,作者孙娟,据我观察也是一位才貌兼得的女子。
文章分析了近二十年来,社会形态的急剧变化,人与人之间价值观的撕裂,从而得出本文的结论:
在目前的社会里,亲属关系不再发挥作用,必将退出历史舞台。
而人们会因为价值观的相通,感情上的相惜,灵魂上的共鸣,走在一起。
并且结成比血缘关系更加牢固的纽带。
也就是作者文章标题所阐述的观点:三观一致必将取代血缘关系,成为新的人际纽带。
平心而论,孙娟女士的这篇文章思路清晰,文字简练,分析有力,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好文章,因而获得了诸多读者的喜爱,也是实至名归。
对于她的大部分观点,我也是持赞同的态度。
只是对这篇文章的结论,不能完全苟同。
在我看来,三观一致未必能够取代血缘关系,甚至不能取代某些同学、朋友关系,最多只能说是新的社会形态下,对已有的社会关系的一种补充,一种完善,它将与以往的种种人际关系一起,成为我们生命中的一个部分,一种新的交友方式。
对我们普通人来说,三观一般是指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这是被大多数人所认知的三观,它们辩证统一,相互作用,崇高的真善美为三观的追求目标。
三观作为一种“意识”,并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其中,生存环境、知识水平、思维方式以及人生轨迹等等都是形成三观的重要因素。而随着各种客观条件的变更,一个人以往的三观也可能会受到冲击而产生新的变化。
就拿最近很火的连岳来说。青年时代的他曾是一个“愤青”,热心公益、追求公义,曾在厦门PX项目事件中为市民呼喊抗争,也曾在汶川地震中对政府提出尖锐的批评。
而现在的他,成了一个几百万粉丝的公众号主,不仅写文章还“带货”,年收入估测不低于上千万元。他现在的文章,与公益与公义绝对无关,就是所谓的“人生导师”炮制的掺水鸡汤而已——喝喝无妨,但治不了病,也救不了命。
曾经在朋友的推荐下关注了他的公众号,看了一段时间他的文章后,果断取关。
他是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者”,却不是我喜欢的那一类(我喜欢的那人都消失很久了……)。
很多读者认为,现在的他就是一个岁月静好的精致利己主义者,我完全赞同。
现在的他与以前相比,所谓的三观改变的应该不是一点半点。
除了生存环境,知识水平、思维方式以及人生轨迹等因素都会对一个人的三观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知识水平可以提高,思维方式可以进步,人生轨迹更是一个捉摸不透的变量……因此,等到这一切全部稳定下来,一个人才能说形成了一个比较固定的三观,而之前都在变化之中。
就我本人来说,现在的我跟十年前的我,三观肯定有了很大的变化。
据我自己分析一是因为出国,二是因为网络,我接触到了很多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的新的信息,看到了另一群人的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这些都对我固有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产生了强烈的震撼,让我从另一个角度去重新思考人类与社会的关系,仿佛是进入了一个新的世界,有了完全不同的认知。
这一切,不可能不对我固有的人际关系(包括亲人、亲戚、同学、朋友等)产生不小的影响,也就是说,我慢慢地发现,在和这些人打交道的过程中,越来越感到三观不一致的痛苦,同时又如孙娟女士所言,反而在微信中、在读者中、在文友中认识了更多有着一致三观的人,交流起来也更加顺畅。
难道说,以往的那些人际关系,都要被我当作“脑残”、“傻逼”,从我人生的书页中通通删去吗?
我觉得完全不需要如此绝对。
中国古人说:“求同存异”,“君子和而不同”。对于不同的人际关系,完全可以找到不同的相处模式。
本来,除了三观,生活中还有很多可以分享的部分,比如共同的美好回忆、共同的兴趣爱好……
而血缘关系,更是人作为高级动物的一种本能,那种天然的依恋和牵挂,是无论什么样的三观都不可能改变,更不可能轻易让彼此双方舍弃的。
就拿我自己来说吧。
这一年多来,我从以往风花雪月的纯文学青年变成了一个关注民生和时政的写手,经常会抨击某些社会现象,有时也难免有过激之言。
而我的父母觉得我写的这些东西并不讨好,并且对我的某些观点并不赞同。可以说,在很多问题上,我们都已经很难达到三观一致。
但即便如此,他们对我的关心和担心还是一点也不会少。
亲戚也一样。美国疫情加重后,我的姑姑和阿姨们都在微信中慰问我,要给我寄口罩,还问我要不要回国……
我的这几个姑姑和阿姨基本上都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生人,她们的的学生时代都是在文革中度过的,没有读过多少书,大多数都是初中甚至小学文化,也都是社会中的普通人(有些还是下岗工人)。
你如果跟她们说普世价值,说ZY、MZ、RQ;让她们把国家、政府、政党分开;让她们去理解自己是纳税人,对国家有管理权……她们会觉得你在说天方夜谭。也许,她们的微信上,也经常会有你看不惯的小红旗,转发的文章也是你所不耻的鸡血文,每次灾难后点蜡烛最快的也是她们……
但,那又如何?
除了父母,最关心我的就是她们,关心我是否吃得好,睡得好,生活得好;回国后,最急切地来看望我的也是她们,给我打毛衣,做好吃的;我的小姨虽然未必能看懂我写的东西,但每篇文章她都转发和赞赏,还骄傲地在朋友圈写下:侄女的文章……
这些来自血缘和亲情的温暖和感动,是网络上那些三观一致的朋友给不了我的。
相比之下,美国的物质条件比中国还要好得多,社会形态也比中国先进得多,然而与中国相比,美国人之间血缘关系的纽带反而更加紧密,绝大部分都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娱乐活动和社会交往。
社会的进步,并不是靠摒弃血缘关系来得以体现的。
前几天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闺蜜转发了一个明显是谣言的帖子,本想让她删掉,后来想想,也不是多大的事情,没必要上纲上线。
也许,今天的我们因为生活环境的不同,对世界和社会的认识有了诸多不同,但我们依然有着共同的人生记忆,我们的这份友情也一直延续到现在,并没有半点褪色。
不聊“三观”,我们依然有很多可以聊的话题:美食、美景、育儿、音乐、电影……寻找与不同的人不同的相处模式,何尝又不是一种乐趣呢?
而那些仅仅因为“三观”就能跟亲戚朋友翻脸的人,多半也不是什么良善之辈。
前几天,出身农村的娃爸跟他妈妈视频聊天,刚好村里的老支书也在,他冲着镜头就对我们说:“这个病毒就是你们美国放的!”
“哈哈,您老也知道了?”我们一点也不生气,反而觉得他老人家愈发地可爱了,也知道他的“愤怒”并不是针对我们。
如果是年轻人,也许还可能跟他讲讲道理,辩论一番;跟一个老人,真的没必要。受了一辈子D的教育,你如果指望他能改变,那不是他的智商有问题,而是你自己的智商有问题。
他开心就好咯。
而我的大学同学们,他们每个人的智商情商都不低,也受过很好的高等教育,也大多成了社会上的成功人士……
但,也许是生活轨迹不尽相同,也许是不同的环境造成的影响,对某些问题,我们已经很难持有相同的看法。
当然,有些并不是真正的三观不一致造成,而是客观条件所限。为了生存,为了养家糊口,他们必须与TZ保持一致,并不能如实地表达自己。
曾经有一位律师朋友转发了我一篇写张QQ的文章,立马被领导约谈,也是十分无奈。
可每次回国,请我吃饭、陪我逛街、听我诉苦、迎来送往的都是这些老同学,我们在一起依然觥筹交错、谈笑风生;国内的亲人朋友遇到麻烦,我首先想到的也是找他们帮忙……三观,先抛一边去吧。
试问:你与父母三观不一致,就断绝关系吗?夫妻三观不一致,就分居甚至离婚吗?同学朋友之间三观不一致,就忘了在最困难的时候,是谁伸出手拉了你一把吗?
人生中很多事,并不是非黑即白的。
即使三观不一致,只要对方没有恶意,只要在一个可忍受的范围内,只要你还在乎这段感情或关系,就求同存异。
对陌生人,也许我们可以用三观来决定彼此之间交往的距离,合则交不合则散,没有任何损失。
但对于我们生命中已经存在的人,亲人也好,同学也好,朋友也好,即使三观不一致,我们也应当多一些宽容,多一点等待——因为三观也是会变化的,何况,你就认定只有你的三观是正确的?
毕竟,与三观一致相比,人与人之间的爱,才是更让人着迷的东西。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