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文笔不是一日建成的,读哪些书相对能提高快一点?读一读或背下来对遣词造句有较大提高?
我们通过读书提高文笔,大概也就是培养语感,积累词汇,模仿风格。至于故事本身,以及谋篇布局,这些在我看来更为重要,但因与文笔无直接联系,暂且不提。
其实讲好一个故事可比练出好文笔难多了。
为文笔而读书的大致方向,是少读小说,多读散文与诗歌。
▲先做减法——精炼。
· 语感不好,对写作而言非常致命。没人喜欢跟说话磕磕绊绊的人聊天,太费劲了。
语感是读出来的,其他的写作问题先别管,首先做到文章通顺。
语感很差的,譬如文字读起来断断续续那种,读些比较受欢迎的散文集,不要读古诗词。散文集可以内容空泛,但要字句流畅。读了一段时间后写写看,如果文章通畅,读起来没有断裂感,就差不多了。
接下来可以读一些现代诗歌、古诗词了,再去体会一下“节奏感”。
诗歌是最有节奏韵律的美的,读了以后可以试着自己断长句子,以及换行。
这时你已可开始精简你的文章了。至于怎么精炼,这就需要去读精炼文风的“范例”。
不妨读一读废名。他那篇《竹林的故事》,是难得的精炼小说,碍于篇幅,无法在这里展现原文(请看本期第二篇推送文章)。这位作家“写小说同唐人写绝句一样,不肯浪费语言”,可算精炼的行家。
写完文章后的第一次修改,就是删废话。这样,你的文章既清爽又有力度。
但不是所有的文章都适合简约。就比如废名,李健吾评价他的小说“空白太多,往往字句间缺乏一道明显的桥”,简约固然好,但也不必矫枉过正。
▲再做加法——词汇。
· 词汇量小,写作时就会反复使用同一个词,还可能把简单的事讲的非常啰嗦,让人感觉乏味。
还是建议做摘抄笔记。选几本美文做摘录,最好是能够触动到你的词汇,寄寓于词汇上的感情越深,越有利于以后的运用。
简单粗暴地把华丽词汇堆砌起来,那根本不是好文笔,是文字土豪。
所以不太建议单纯如抄单词般的把好词汇孤零零地抄下来。尽量保留原本的篇章。长一些的复印下来也无妨,划出当中的好词汇,多多回顾。先理解,再运用。
词汇库的扩充,这就要靠大量的阅读了,主要还是美文(散文)阅读。
▲另外,“创造形象”、“运用比喻”,也可为文章增色。
视觉、嗅觉、听觉、触觉、味觉。
好文章能让读者如临其境,主要是通过意象来达到这一效果。
用不同的东西来谈论某个事物,能使文章更清晰更生动。
这时的读书需要精读了。多注意各类修辞手法的运用,然后借鉴到自己的文章里去。
带着思考读一本美文,胜过囫囵读过十本。
有了一些基础的功底后,就可以追求风格了。
老实说,我觉得风格都是写出来的。但刚开始写,总得有模仿对象,怎么找模仿对象,具体怎么模仿,还得读书。
· 写作风格=作家个性,没有风格,就难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至少会有一种写作风格适合你,厉害点的,还可以在多种写作风格中自如切换。
▲怎么找到适合自己模仿的作家?
有个捷径是直接读名家名篇摘录,快速挑出适合自己的一类,再集中精神去读那一类。但若读书快的话,不妨多读些完整篇目的,这样对作家风格的把握更清晰。
有时读书会发出这类概叹,“要是我也能写出这样的文字就好了”,“不知为何,总觉得读这个人的小说特别有感触”……最有兴趣,也读得最多的作家,是较合适的模仿对象。
▲ 选择的标准,与个人性格也有些关系。
有人喜欢绵里藏针的温和,有人喜欢一针见血的直白。读起来特别畅快,如遇知己的文字,也许最符合你的性格,模仿起来也最容易。
▲关于文笔
文笔是基本功,是工具。
就好比练武要有底子,文笔就是写文章的入门之物。虽然到了某个阶段后,文笔会变得不那么重要,但就初学者而言,所谓的“文采”是最容易练习的,厚积薄发,努力必然有所收获。
练武者到了较高境界后,不必再追求武器,作家也是一样,文笔纯熟后会追求情节、框架、灵性、思想,从生活真实到社会真实,再到人性真实,生命真实。
我建议没有才能的人注重文笔,是因为文笔就像入门考试,唯有天才有资格免试通过。
天才不受文笔约束,也可自由表达,但普通人不行。
修炼成熟的文笔,对普通写作者而言,是一柄如虎添翼的神兵利器,我们通过文笔,更精彩也更自由地表达自己。因为我们暂时还拿不出更好的东西,也不知道自己将能写出什么,唯有文笔可助我们慢慢靠近成功。
比如伊塔洛·斯维沃,这位作家对语言的审美特质毫无感觉,对诗歌也是一窍不通,他的《一生》最初出版时,其语法错误、其不在意地使用方言、其散文的总体性贫乏,均受到批评。他所有的作品几乎都缺乏文笔上的魅力,但其文学价值无可替代。
其二、当我们读书时,不只是在读文笔。
我们谈论一篇文章,文笔作为“外貌”,相对而言容易分析,光为了文笔而读书,其实挺狡猾的。
你可以把精彩的字句记下来,揣摩几遍,想着以后也可以这么用,这种事小学生也会做。
而你读了这篇文章,心里受到了一些触动,产生了一些微妙的心情,你要把这些藏在心里的东西挖掘出来,转化成可供人阅读的文字,这就很难了。
为什么作者会写某一样东西,某一件事,他到底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历程,他是如何思考的,这些是比文笔更难模仿的东西。写作的生命力,不是靠文笔,而是靠个人对生命的不断探索来维持着的。
所以,我也不建议完全为了文笔而读某类书,多读不同的书,先开眼界拓宽广度,再追求具体深度。
对文笔的极致追求,是没有必要的。这只是个起点,终点还远着呢,文学里可以探索的东西太多太多了。
假若某天你已能像模像样地歌唱,便不必停在笼中,自由地去寻找更广阔的天地吧。
本文整理自知乎,回答者丁钰。
稍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