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苏格拉底11大教育智慧,助力教师开启新时代...

新课标提出来后,素养教学逐渐成为基础教育课堂的一大“显学”,蔚然成基础教育风向标。就教育形式而言,素养教学确实是基于时代发展的新教学,但就方法理念而言,它的存在其实像人类对智慧的追求一样古老。素养教学,如果我们不拘泥于文字概念而是着重教学的实质的话,素养教学的前身至少可以追溯到思想史上最著名的哲人——苏格拉底身上。不仅如此,苏格拉底还是素养教学的典范,如果你想成为优秀乃至卓越的素养教育者,不妨做个低配版的苏格拉底!可能只需拥有苏格拉底三成的教学功力,就能获得受益终生的教学智慧。

01:

教育要让学生认识自己

“认识自己”是苏格拉底一生的事业,也是他爱智慧的根本原因。

正是不断认识自己,最终让人向真理和至善靠近。但认识自己不是简单的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而是为了找到自身身上存在的“金矿”,从而最大限度发掘自己,实现自己,成为自己。

苏格拉底说“每个人的身上都有太阳,主要是如何让它发光”,这正是“认识自己”的根本目的,也是教育的终极目的。

“每个人身上都有太阳”实际上是说每个学生身上都有天赋,这意味着,基础教育的基本目标应是找到每个学生的天赋,并为他们的自我实现打基础,作准备。

每个学生身上都有特定的天赋,而特定的天赋需要特定的开发、引导、培育,这方面做到什么程度,就体现出教师相应的专业素养水平。

02: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传统课堂教学习惯于教师满堂灌,许多教师也乐于将“给人一碗水,自己需有一桶水”的知识教育观奉为真谛。但灌输的教育方式却是苏格拉底所反对的。他认为,我们所教的一切,都存在于学生身上,所以最好的教育不是灌输,而是唤醒学生沉睡的心智,激发探索的兴趣,点燃“求知欲”,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灌输也不是完全无效,但与主动学习相比,它是一种舍本逐末、舍近求远、高耗低效、机械浅表的学习法,灌输状态下,老师教得累,学生学得更累,而且效果更差。

最重要的是,讲授—灌输的教学方式,实际上是假定有一个不容置疑的真理,学生只需要通过训练接纳它就可以了。

但是,且不说教育上还没什么绝对真理,就是有绝对真理,直接灌输给学生,也无异于是在培养“人工智能”。

03:

以对话者为中心

如何唤醒学生沉睡的心智?苏格拉底认为,最重要的唤醒方法就是对话。

苏格拉底生前,很多人已经从他那里受教,他死后,更是激发了一代又一代的贤达(“苹果教父”乔布斯生前甚至说他愿用所有财富换取与苏格拉底相处的一个下午)。

苏格拉底从不认为自己是传授真理的教师。相反,他始终把自己定位成一名追寻智慧的对话者。他与政治家、诗人、艺术家对话,与智者、名流、权贵对话,也与鞋匠、农夫等目不识丁的人对话。

讲授是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它的潜台词是“我讲的是对的,你们好好听着”。

对话是一种平等开放的邀请,它意味着,双方(多方)都需要你来我往,自由地言说。

对话的关键不在于言说对错,而在于彼此参与对话的程度。

教师以对话者为中心,实际上就是以学生者为中心。

04:

学生共同成长

通过对话,他不仅在帮助学生成长,也使自己的智慧得到成长。我们的传统教育注重“教学相长”,苏格拉底也很精于此道。

对话是苏格拉底的终生事业,实际上也是他终身学习的方法。这给新时代教师的两个重大启示:1、教育不是单向成长,而是师生间的共同成长。学生的学情,就是教师教学的起点;2、学会对话,是贯穿教师整个职业生涯的必备素养。

至于如何成为对话高手,直接效法苏格拉底就是一个很稳妥的办法。

05:

用问题催生批判性思维

问答法是苏格拉底式对话的核心。

苏格拉底认为,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不是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向学生提问。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

当然,指望学生一开始就知道自己要什么是不现实的,他们就像一块浑金璞玉,只有经过一个一个问题的雕琢,才能逐渐从混沌的世界中批判性地认识自然、社会和人自身。

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最终让学生学会辩证法(实际上就是现代提倡的批判性思维、审辨式思维)。

苏格拉底式问答法要义——

讥讽:不断提问题使对方自陷矛盾最终承认自己的无知

助产:帮助对方得到问题的正确(或清晰)答案

归纳:从各种具体事物中找到事物的共性和本质

定义:把个别事物归入一般概念

由于教学面对的是学生,教师以鼓励赞赏的方式运用苏格拉底式问答法学生会更乐于接受。

06:

学习贵精不贵多

由于苏格拉底问答法的彻底性,它要求学习贵精不贵多,要学就学透,根据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它意味着学习不能停留于记忆、理解和简单应用这样的初级认知(浅层学习),要紧的是培养学生的高级认知,让学生找到分析、评价和创造的智慧。

尤其在我们这个时代,一味追求那种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已经过时。人再博学,跟信息技术(微信、微博、知乎、抖音、各种学习网站等)提供的内容比起来也是九牛一毛。

所以现代学习贵在学方法,学底层逻辑,掌握元认知,用苏格拉底的话说,让学生获得智慧才是教育最重大的事。

07:

不可忽视的操练

懂得一个道理,可能一分钟就知道了,但实践一种理念,却可能需要一辈子的磨炼。

截拳道大师李小龙说,我不怕学一万种腿法的人,我怕的是把一种腿法练一万次的人。这个道理,其实智慧的形成也是如此。但因为智慧很“隐性”,不像肌肉一样亮胳膊露胸肌就能一眼发现,加上给智慧我们的一般感觉好像都是“悟”出来的,导致很多人以为智慧的养成不需要练习,轻视操练。

可是,考察苏格拉底一生,你会发现他之所以被称为“最有智慧的人”,就是因为他一生都在践行智慧的生活。

他的问答法可不是他生来就会,也不是他那天灵光一闪“顿悟”的结果,而是通过长达几十年的对话实践提炼出来的。

同样,有人说素养教学要让学生远离题海战术,但绝不意味着它不需要操练。关键不在于做题,而在于做什么题,怎么做。

以素养为中心的教学,操练的出发点是学生的素养和智慧,所以大单元、大情境、大任务、大主题的教学方式更适合学生成长,否则,与“应试教育”视野下的题海战术学习方式大同小异。

另外,我们往往太重视外在的操练而忽视内在心智的操练。这不单是某个教师的问题,而是当前教师身上普遍存在的问题。

如果苏格拉底活在我们中间,我们经得起他老人家追问吗?

08:

未经省察的知识不值得学

苏格拉底留给我们最著名的告诫——“未经省察的生活不值得过”,用在教育上就是:未经省察的知识不值得学。

一种知识,无论多么正确,哪怕是真理,也不能以专断的、教条的形式强加给学生。追问、探索、质疑、批判考察是学生不可让度的学习权利。

苏格拉底参与的对话中,他从来没有武断地肯定或否定什么。他的一切对话都建立在省察的基础上。

人们以为他声称“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只是伪装出的谦逊,实际上他一直在强调,智慧属于神,人能爱智慧,却不能占有智慧。同样,我们教给学生的知识——哪怕不是所有知识,至少绝大部分知识——能保证绝对正确有效吗?我想答案一目了然。

实际上,知识总在不断超越自身。

一个时代认为是正确无误的知识,可能在另一个时代看来就荒谬的或不完美的,比如中世纪的人们就认为“地心说”不可动摇,后来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就是超越,再后来又发现银河系内外,也是超越;牛顿力学曾被认为是自然科学的绝对权威,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打破了这种独断局面;进入信息社会,手机、电脑、人工智能一直在发展……

所有这些都说明,保持对知识的省察,保守地看,是要尽力避免原有知识带来的偏见和局限;积极地看,是为了获得更好的知识,更接近真理,更好地造福人类社会。

省察包含很多视角,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调动人的理智,对所学进行批判性思考。素养教学不引导学生学会独立运用理性,学生素养养成就很可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09:

做个倾听者

苏格拉底不仅是以理服人的顶尖高手,也以善于倾听著称。

对话时,他始终保持探索的热情却从不情绪过激,他严肃对待对话的内容但从不失幽默感,他以理服人但从不空洞说教。他不仅镇定自若地领会对话者说的每句话,更善于揭示出对话者想表达而未能清晰、准确、严谨地表达出的心声。

我们可能以为苏格拉底是他那个时代的“话痨”,其实比起他说的,他看得更多,听得更多。在柏拉图的对话集里,苏格拉底的对话者就像我们日常见到的许多闲聊者一样,对八卦充满好奇又缺乏耐心,一上来就急于知道答案(真相);或者先不容置疑地摆出自己的观点,苏格拉底却只是不紧不慢,心平气和地倾听着,听出有问题的地方,才慢条斯理地提醒:”让我们慢慢来!“”你是说这个意思吗?“”让我们重头捋捋“。

苏格拉底善于让对话者陷入自相矛盾的状态,这不是存心找茬。通过揭示对话者表面的自以为是和深层的自相矛盾,苏格拉底帮助每个对话者走出似是而非的认知“洞穴”,深度认识自己。

素养教学倡导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特别注重师生、生生对话,因此更需要教师具备苏格拉底这样的倾听素养,而不是像传统课堂那样,所有学生都竖起耳朵听老师从上课讲到下课,从问题讲到结论。

10:

美德即知识即素养

在现代教育语境下,知识常被看成是一种中性的客观事物,可用于好的,也可用于坏的,但在苏格拉底这里,知识与美德是划等号的,它意味着,掌握一种知识,就拥有一种美德。所以知识不是外在于我们的东西,而就是德性,就是善,相反,无知即罪恶。

初看之下,“美德即知识”这样的判断似乎很奇怪,但实际上,苏格拉底所说的“知识”,与今天讲的“素养”本质上是一样的,都不仅强调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还强调个体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还强调个体实践,强调知行合一。

掌握一种知识,不是说把修辞语法、公式定律背熟、会简单套用就行了,不是说把考试习题做对就行了,也不是能举个熟悉的生活情境就行了。对苏格拉底来说,只有像基因一样融入学习者的生活,才是真正有价值的知识。

什么是真正有价值的知识呢?苏格拉底的回答是智慧,而对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来说,最利于他们成长的知识实际上就是新课标倡导的核心素养。

11:

言传身教

相比于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苏格拉底本人的经历要精彩得多。

决定追寻智慧以后的几十年里,苏格拉底一直在践行智慧的生活,他的坚韧罕有其匹;他与那个时代来到雅典的形形色色的人交流对话,并向他们汲取智慧,他的格局和视野非比寻常;为了彻底追随智慧,他放下了养家糊口的工作,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

如果他像那个时代的智者一样向学生收取学费,或者哪怕是愿意接受追随者的友谊馈赠,他也完全可以变得富有,但他义正辞严的拒绝了这些。

想到他一年到头无论严寒酷暑,都赤脚行走在雅典大地上的情形;想到他从事哲学遭遇的无数冷嘲热讽和拳脚相加;想到他为了坚持真理和至善付出了一切却在70高龄被宣判死刑,我们可能会十分同情这位世俗意义的糟老头子。

但是,苏格拉底并不需要我们同情。

在追寻智慧的路上,他活得坦荡而快乐。网上有个关于苏格拉底心境的故事,虽是杜撰,但也深得苏格拉底人生哲学精髓——

苏格拉底单身时,和几个朋友一起住在一间只有七八平方米的小屋里。尽管生活非常不便,但是,他一天到晚总是乐呵呵的。

有人问他:“那么多人挤在一起,连转身都困难,有什么可乐的?”

苏格拉底说:“朋友们在一块儿,随时都可以交换思想,交流感情,这难道不是很值得高兴的事儿吗?”

过了一段日子,朋友们一个个成了家,先后搬了出去。屋子里只剩下了苏格拉底一个人,每天,他仍然很快活。

那人又问:“你一个人孤孤单单,有什么好高兴的?”

“我有很么多书哇,一本书就是一个老师。和这么多老师在一起,时时刻刻都可以向它们请教,这怎不令人高兴呢!”

几年后,苏格拉底也成了家,搬进了一座大楼里。这座大楼有七层,他的家在最底层。底层在这座楼里是最差的,不安静,不安全,也不卫生,上面老是往下面泼污水,丢死老鼠、破鞋子、臭袜子和杂七乱八的脏东西,那人见他还是一副喜气洋洋的样子,好奇地问:“你住这样的房间,也感到高兴吗?”

“是呀!你不知道住一楼有多少妙处呵!比如,进门就是家,不用爬很高的楼梯;搬东西方便,不必花很大的劲儿;朋友来访容易,用不着一层楼一层楼地去扣问……特别让我满意的是,可以在空地上养一丛丛花,种一畦畦菜,这些乐趣呀,数之不尽!”苏格拉底喜不自禁地说。

过了一年,苏格拉底把一层的房间让给了一位朋友,这位朋友家有一个偏瘫的老人,上下楼很不方便。他搬到了楼房的最高层——第七层,每天,他仍是快快活活。

那人揶揄地问:“先生,住七层楼也有许多好处吧!”

苏格拉底说:“是啊,好处多着哩!仅举几例吧:每天上下几次,这是很好的锻炼机会,有利于身体健康;光线好,看书写文章不伤眼睛;没有人在头顶干扰,白天黑夜都非常安静。”

故事的寓意很明显:无论环境怎样,即使承受了最坏的,也要过好这一生。柏拉图和色诺芬笔下的苏格拉底就是秉着这种心境度过一生的,这也是素养教学最重要的主题。

作者注:感兴趣的老师不妨多读读苏格拉底相关作品,特别是柏拉图写的苏格拉底,对于帮助老师做个智慧而幸福的教育者,很有启发。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词条  助力  助力词条  新时代  新时代词条  开启  开启词条  智慧  智慧词条  
教师

 做有爱心教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先生早在《师说》中就已经明确了教师的职责。但是作为现代教师,究竟怎样才算是一名好老师呢? “传道,授业,解惑”这些只...(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