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关注学生自主学习,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

                

     吉林省第二届小学数学教学大赛于10月22日---23日在长春东师中信实验学校举行。本次大赛以“基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为主题,关注学生自主学习,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课堂,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经过初赛共选出12位教师为我们呈献了一堂堂优秀的观摩课,并设有授课教师的说课和专家点评环节,也进行了现场问答。虽没有什么名师大家,但他们精彩的临场表现、深厚的数学素养都令我们与会教师敬佩,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深深的思考。下面就我们课堂上应努力追求并可以尝试完成的方面说一下自己想到的几点: 

     一、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会成为学习的主人、主动学习。而学习兴趣来源 于有效的教学情境的创设。好的教学情境应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要与新知的学习承前继后,浑然一体。这些教师无一例外地都为学生们创设了充满趣味的学习情境。如张旭南老师在教学《什么是周长》时,先让学生观看了2015 年世界田径锦标赛,在最后的几秒冲刺中,中国选手奋起直追,最终刷新了历史,取得了第三名的良好佳绩。这对历史奖牌为零的中国人来说,是多么激动人心的时刻啊。在引导学生感受那一刻的骄傲时,教师通过设问:看了画面你有什么感想?你参加过赛跑吗?成绩怎样?小明也确定了每天跑步锻炼的目标。出示线路图。“小明是怎样跑的?你认为这样跑算不算一周?从而引出今天探究的问题:到底什么是周长。探究的内容是基于生活实际的题材,张老师就是从这不经意的生活中寻求数学学习的本质,让数学学习充满着乐趣与价值。

还有冯春涛老师在教学《圆的周长》时,设计了这样的情境:“小黑狗沿正方形路线跑,小白狗沿圆形路线跑。他们同时到达终点。你们猜,他俩谁跑的快,为什么?”一下子,学生探究的欲望被激活,学生们兴致勃勃,学情高涨,学习效果自然不然而喻。

张晓伟老师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时,首先是让学生抓住特征描述身边的同学,其他人猜。然后出示长方形和正方形,“你能找一找这两个图形的特征并用语言有序地描述一下吗?”这样的设问,更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很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置身于熟悉的情境,他们才会乐于参与,有话可说,有疑可想,从而自然地引入到新知的探究中。这应是情境所起的作用。

二、巧妙的数学活动安排,培养了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

动是儿童的天性。将学生置于“学玩”结合的活动中,就会让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抽象的概念具体化。12节课中,7节都是关于平面图形方面的内容。我想,这些知识更利于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安排放手操作、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目的是向与会教师传递一种课堂教学的理念,那就是在教师有序、有目的的组织下的动手操作同时也是一种思维的激发活动。直观的演示让学生轻松解决了新知中最艰涩、最隐蔽的规律。学生学习新知的坡度大大减缓,新知的掌握效果自然就好了。如岳莹老师在讲《比的认识》时,她设计了这样的活动:把一杯蓝色与一杯黄色的颜料任意取出一部分相互融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调色活动,并观察调试的结果。学生会发现所调制出来的颜色不同,教师追问“同样的试验,为什么调制出的颜色却不同呢?”接着要求各小组汇报本组所用两种颜料的针管数量,并猜测颜色一样和不一样的原理。教师继续有目的的引导学生从两种颜料的数量上寻求问题答案。在一步一步的动手实验、分析推理中使学生逐步从具体的活动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然后,教师接着问“如果想使5号杯的颜色与前4杯中的任意一杯相同,你想怎样调整蓝色和黄色的颜料数量?通过这两个再调色的活动过程,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两个量之间的关系,从感悟到明了,对上一次调色时的一些或许成熟的想法变得更加确定,这也是一个内化的过程。同时抽象出比中的份数关系,进一步理解比的含义,让“比”这个新知识来得水到渠成。

在众多的课堂中,像这样的教学活动比比皆是,学生再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新知是在学生自己动手实践中获取的。数学活动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更主要的是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了数学学习中来。让学生从活动中学会思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注重了对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指“在学生参与或间接经历数学学习活动过程而获得的经验”。它包括操作的经验、探究的经验和思考的经验等等,其核心是如何思考的经验。在课的设计中,让学生经历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尽可能“重走科学家的发现之路”,其实就是在帮助学生积累活动经验。比如,还是《圆的周长》这节课,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这一载体,教师依次设计了一些数学活动,使学生经历操作、探究、猜想、验证等过程。首先,教师设疑:长方形的周长与什么有关?正方形的周长与什么有关?猜测: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呢?在学生提出与直径有关后,教师追问:圆的周长会是直径的几倍?就把学生的思维引到周长与直径的倍数上来。接着,教师组织学生利用已给的学具自主探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进行反复验证,可始终得到的是一个不确定的数,很难得到一个精确的结果。这时,教师总结:数学家们也经历了我们这样的困惑过程······短短一个环节,教师带领学生简单地经历了人类探索圆周率的历程。这种经验的积累对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创造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注重了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的传授

201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有一个十分明显的变化,就是课程目标明确提出“四基”。“双基”变“四基”,这其中增加的就包含了“数学基本思想”。日本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在从事多年教育研究之后,说过这样一段话:“学生们在学校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在进入社会后,几乎没有什么机会应用,因而这种作为知识的数学,通常在出校门后不到一两年就忘掉了。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职业,那种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精神和数学思想方法,却长期地在他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发挥着作用。”由此可见,知识和技能是数学学习的基础,而数学的思想方法则是数学的灵魂和精髓。听课中,在多个课堂里,老师们对数学思想不再是隐晦地渗透,而是明确地传授。例如,在教学《组合图形的面积》时,通过个性化学习,让学生发现、探索、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多种方法,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集中全班同学的解决方案,对比评析中引导学生选出最简便易行的计算方法,从中感受到了优化的思想。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教学中,教者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导学生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了长方形,在观察、比较、计算的活动中,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明确指出:这是转化的数学思想,有了这个法宝,可以帮我们解决很多难题。还有在《田忌赛马》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借助表格,引导学生探究的方向,在经历列举田忌所有的策略的过程,使学生体会策略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与价值。从多样性的策略中寻找最优策略:全盘考虑,整体取胜,发展了学生的优化意识。在《求百分率》的教学中,教师学生传递了数学中化归的思想。

总之,两天的学习让我再次近距离感受着这些优秀教师的独特教学魅力,耳闻目睹他们在课堂上的精彩演绎,让我充分感受到现在的数学课堂不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而是学生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探究,师生合作交流的课堂活动。当然,这些参赛教师能参加这样的比赛,也绝不是一蹴而就的。没有平时的反复钻研,精心备课,就不会有今日的精彩呈现。教师素养的提高应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积累的过程,需要我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感悟、内化、升华。所以,教学上要做一个有心人,更要做一个勤奋的的人。认真钻研教材,深入挖掘教材、精心备课,积极参加教研活动。这是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的必经之路。

水平有限,感悟有限,希望我的体会中或多或少得能对你的课堂教学有所启示,那也就不虚此行了。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学生  学生词条  主体  主体词条  构建  构建词条  自主  自主词条  数学  数学词条  
教师

 乡中心学校疫情防控食堂管理制度

乡中心学校疫情防控食堂管理制度食堂是学校最重要的人员最密集的公共场所,是学校疫情防控工作的重点与难点。为加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认真落实重大突发...(展开)

教师

 乘除法的关系(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页例题、课堂活动,练习三第1-3题。【教学目标】1.经历讨论、归纳乘除法的关系及乘除各部分间的关系...(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