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当这两三岁的孩子都会熟背的古训在耳边想起时,不由得想起了最近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关于教师惩戒权的话题一直以来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教育惩戒规则一发布,久迅速刷屏了老师的朋友圈,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热议。
自古以来,人们便推崇“严师出高徒,严母出才子”。在传统的认知范围里,老师的“戒尺”不仅代表威严,也体现正常的“师道”。而如果老师们失去“戒尺”,开始明哲保身,在学生的管理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究竟是教育之福还是教育之祸?旧时中国,家有家规。家规会刻在戒尺上,子弟一旦违反,戒尺伺候。因为古人明白,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而立规矩必有惩戒。没有惩戒,规矩将形同虚设。
有这样一则故事:乾隆的太子嘉庆小时候因读书不用功,被其师王杰罚跪,恰好被乾隆撞见,乾隆让太子起来,责备王杰:“教者天子,不教者亦天子,君君臣臣乎?”王杰并未怯场,说:“教者尧舜,不教者桀纣,为师之道乎?”最后,乾隆无奈,只能让嘉庆继续跪着……
可见,教育惩戒,自古便是教师的权力和责任。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是一种隔靴搔痒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
反观当下,校园里“熊孩子”日渐泛滥,“熊妈妈”们却拿着所谓的教育自由来维护这些毫无规矩的孩子,为她们的“心肝宝贝”撑起一片可笑愚蠢的天;大家都可以指责老师的言语失当,老师不再敢批评、罚站学生;社会氛围从敬畏老师变为怀疑老师,更有甚者,认为老师的行为是为了育人变为老师的行为是毁人……
如果老师的惩戒权被剥夺,当学生和家长赢了老师,老师失去了应有的尊重和尊严,那么输掉的将是学生知耻而后勇的抗挫折、求奋进的力量和未来光明的学业,失去了“亲师信师”的精神力量。
如果老师失去了对学生不良行为的惩戒权,当教师不能奖惩分明,那么学生将不再有明确的是非观,输掉的是求真向善的界线。
教育需要惩戒,教育的方式从来就应该是“恩威并施”,“随心所欲”的前提是“不逾矩”。所有思想的自由开放都应建立在正确的规矩上,只有这样社会才能持续性地健康发展,这样的自由开发也才有创新可言。
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对师者的尊敬,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生则谨养,死则敬祭。”这是古人对老师的认可与崇敬。让老师敢管、能管、容易管成为教学的常态,使学生的不良行为能受到老师及时的规劝和批评,甚至惩戒,这,应该是新时代对老师最好的尊重。
教育惩戒,重在教育。教育惩戒规则的制定与发布,保障了教师的教育权利,维护了教学秩序,给老师教育“问题学生”提供了制度支持。而可亲可爱可敬的老师也应当有两把戒尺,手中的戒尺教书育人,心中的“戒尺”约束自己。严慈相济,惩戒有度,方能不违初衷,事半功倍。
手中有“戒尺”,心中有分寸。让孩子更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