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曾在其家书中有这样的表述:“盖世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做“有志、有识、有恒”的教师,应是这个时代所赋予教师的新的要求。
1、“有志,则不甘为下流”
“有志”,则可始终保持对新鲜、美好事物的敏感。这样的教师更愿意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并将这种美传递给学生。由于学生的阅历受限,知识的获取相对生硬,柔和的传递更为其所需要。当春雨降临,吟一首“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感知千百年来人们内心的共鸣,将书本的知识与现实连接,知识就不只是知识,而是一种情感。这样的教师,可以称为知识加工者,而这是现代技术所不能实现的。 “有志”,则可以不忘初心,始终拥有向上的动力。有这样一种说法:不想当教育家的教师不是好教师。的确如此,如果有了想当教育家的理想,那就会主动去探寻学生内心所想,主动去消除与学生之间的隔阂,这是双方受益的事情。正如名师于永正一般,他会不断思考如何做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如何把课上得有意思,正是在自我的不断追问中,越来越受到学生的喜爱,也越来越受到他人的尊重。
2、“有识,则知学问无尽”
“有识”,知识是基础,智识是关键。“所谓智识生产,就是运用自己的大脑,以人们明白无误的形式,提出一种新的东西——信息。”定义虽然抽象,但归根结底,智识不仅仅是知识,更是统领知识的智慧。对于学生而言,接受传统学科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但很难做到“融会贯通”。因此,对于教师来说,照本宣科的知识讲解已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能将个人的所有知识调动起来,无学科边界、无课堂边界,如此才可成为一名“智识”教师。这样的教师在学生眼中被视为“有才华”。“有识”,意味着既博且专,意味着学习力与研究力。知识的传播的确要跨过学科边界,但同时,必须对某一领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独立的想法。贯通古今、侃侃而谈的老师,哪个学生会不喜欢?想要做到既博且专,就需要保持学习力与研究力,阅读是有效途径。特级教师华应龙曾说:“因为没有时间读书,所以我们工作很忙。实际上,阅读是一种积极的偷懒。如此的‘偷懒’,或许还能‘偷巧’,获得某种启发和指引,有助于手头工作的完成。这样的偷懒,偷来了技巧,偷来了观点,偷来了方法,偷来了思想,偷来了习惯,也偷来了自己的进步。”正所谓有“料”可教,有“方”可施,这样的教师在学生眼中被视为“有涵养”。
3、 “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有恒”,就是要有毅力,有恒心。正如古人所言:“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教育是要有滴水穿石的精神的,特别是面对一些“问题学生”,这些学生的问题是日积月累的,那么解决问题的过程也需要加以时日。当然,对于贯彻自己的教育理念也是如此,往往在开头的时候总能干劲十足,但却少有善始善终者,唯有有恒心者方可走出自己的路。“有恒”,就是要“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换言之,就是不能急于求成,教育之事更是如此。成为一名泰然自若的老师,按照既定的步伐稳扎稳打,相信学生能够感受到这份从容,能够随之静下心来潜入知识的海洋,在放慢的步调中,找到学习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