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讲:《文心雕龙.养气》篇导读
教学内容:《文心雕龙.养气》篇导读概述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文心雕龙.养气》篇的文章内容,进而理解和研究《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
教学重点:《文心雕龙.养气》篇原文解读、文字诠释、篇章评析。
《文心雕龙.养气》篇导读
《养气》是《文心雕龙》的第四十二篇,论述保持旺盛的创作精神问题。《养气》的“养”是保护修养的意思,“气”是与人的精神密不可分的“精气神”之气,也包括文气、才气、勇气、和气等。“气”是人体所具有的内在因素,精神则是“气”的外在表现。因此,在本篇具体论述中,或称“气”,或称“神”,或称“精气”等,大都是措辞上的变化,并无实质区别。 “养气”即保护修养精神性气。本篇讲保持旺盛的创作精神的问题,使创作的活力常在的原则和方法。
《神思篇》曾提出关于养气的主张,《养气篇》对此作了进一步的阐述。他的“养气”的原则是“率志委和”,反对“钻砺过分”,即写作要自然,不可过分的雕琢伤气。其具体主张就是写作要“清和其心,调畅其气,烦而即舍,勿使壅滞,意得则舒怀以命笔,理伏则投笔以卷怀,逍遥以针劳,谈笑以药倦”。但同时又肯定“锥股自励”的精神,提倡学习应该刻苦钻研。因为只有平时的刻苦学习,写作时才会“从容率情,优柔适会”。
【原文】(一)
昔王充著述①,制《养气》之篇②,验己而作③,岂虚造哉!夫耳目鼻口,生之役也④。心虑言辞,神之用也⑤。率志委和⑥,则理融而情畅;钻砺过分⑦,则神疲而气衰⑧。此性情之数也⑨。夫三皇辞质⑩,心绝于道华⑾;帝世始文⑿,言贵于敷奏⒀;三代春秋⒁,虽沿世弥缛⒂,并适分胸臆⒃,非牵课才外也⒄。战代枝诈⒅,攻奇饰说;汉世迄今,辞务日新,争光鬻采⒆,虑亦竭矣⒇。故淳言以比浇辞21,文质悬乎千载22;率志以方竭情23,劳逸差于万里24。古人所以余裕25,后进所以莫遑也26。
【注释】
①王充:字仲任,东汉学者,思想家。
②《养气》:王充曾著《养性》十六篇,其书不传。
③ 验己之作:经自己检验过的著作。王充在《论衡·自纪》中说:“庚辛域际(刘盼遂按:庚辛者,和帝永元十二年庚子,十三年辛丑,时王君年七十四五),虽惧终徂,愚犹沛沛,乃作《养性》之书,凡十六篇。养气自守,适食则酒(刘按:则当作节),闭明塞聪,爱精自保,适辅服药引导,庶冀性命可延,斯须不老。”
④ 生:生命。役:仆役。“夫耳目鼻口,生之役也”二句,是借用《吕氏春秋·贵生》中的原话。
⑤ 神:精神。
⑥率:循。委和:听任其谐和。
⑦钻砺:钻研磨砺。
⑧气:元气,人体维持其生命的功能。《论衡·无形》:“人以气为寿,形随气而动,气性不均,则于体不同。”又《言毒》:“万物之生,皆禀元气。”
⑨数:自然之数。《明诗》篇的“情变之数”、《情采》篇的“神理之数”,和这里“性情之数”的“数”字义同。
⑩三皇:三皇的传说不一,有的认为是伏羲、神农、黄帝(《世本》、孔安国《尚书序》等)。有的认为是燧人、伏羲、神农(《风俗通义·皇霸》)等。
⑾绝:断绝,隔绝。道华:《老子》三十八章:“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这里指“道”的虚华。
⑿ 帝世:指尧舜时期。《檄移》篇所说“帝世戎兵,三王誓师”,和这里的“帝世”所指略同。其中的“三王”即本篇下句所说的“三代”之王,始文:《原道》篇曾说:“唐虞文章,则焕乎始盛。”与“帝世始文”完全一致。
⒀ 敷奏:臣下对君主提出建议。《奏启》篇曾说:“昔唐虞之臣,敷奏以言。”敷:敷陈。
⒁ 三代:夏、商、周三代。
⒂弥::更加。缛(rù入):指文采繁多。
⒃ 适分:适合于作者的本分、个性,即《明诗》篇“随性适分”之意,胸臆:心胸。陆机《文赋》:“恩风发于胸臆。”
⒄牵课:牵连,课求。
⒅战代:战国时期。枝诈:繁杂而不真实。枝:分枝,本书多用以喻繁杂。如《议对》“属辞枝繁”,《体性》“繁缛者,博喻酿采,炜烨枝派者也”,《诔碑》“辞多枝杂”等。
⒆ 鬻(yù遇)采:显耀文采。鬻:出售。
⒇ 竭:尽,用完。
21 淳、浇:《淮南子·齐俗训》:“浇天下之淳。”高诱注:“浇,薄也;淳,厚也。”
22 文质:华丽和朴质。悬:远,指悬殊。
23 方:比。
24 劳逸:劳苦和闲逸,指创作的费神与不费神之别。
25 余裕:从容不迫。余:饶。裕:宽。
26 莫遑:无暇。
【译文】
从前王充进行著作,曾写《养性》十六篇,是经过自己的验证而写的,怎能是凭空编造的呢!人的耳、目、口、鼻,是为生命服务的;心思、言辞,则是精神的运用。顺着情感的发展而自然谐和,就能思理融和而情绪顺畅;如果钻研过度,就精神疲乏而元气衰损。这就是性情的一般原理。上古三皇时期,言辞朴质,还没有丝毫追求华丽的思想。唐虞之世的言辞,开始有了文采,仍以敷陈上奏为贵。从夏、商、周三代到春秋时期,虽然一代比一代文采增多,都是随作者个人的心意表达出来,而不是于作者才性之外去强求。战国时期的著述,繁杂而不真实,作者大都追求奇特以文饰自己的学说。从汉代到现在,文辞写作一天比一天新奇,争妍斗丽,炫耀文采,已是绞尽脑汁的了。所以,淳厚的作品和浇薄的文辞相较,其华丽和质朴的不同相差千年;随顺情志的创作和绞尽脑汁的创作相比,其劳神苦思和轻松愉快的不同,更是相去万里。古代作者其所以从容不迫,后代作家之所以忙个不停,就是这个原因。
【原文】 (二)
凡童少鉴浅而志盛①,长艾识坚而气衰②;志盛者思锐以胜劳③,气衰者虑密以伤神。斯实中人之常资④,岁时之大较也⑤。若夫器分有限⑥,智用无涯⑦,或惭凫企鹤⑧,沥辞镌思⑨。于是精气内销⑩,有似尾闾之波⑾;神志外伤,同乎牛山之木⑿。怛惕之盛疾⒀,亦可推矣。至如仲任置砚以综述⒁,叔通怀笔以专业⒂,既暄之以岁序⒃,又煎之以日时⒄。是以曹公惧为文之伤命⒅,陆云叹用思之困神⒆,非虚谈也。
【注释】
①鉴浅:认识能力不深。
② 长艾:年老。艾:《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孔颖达疏:“发苍白色如艾也。”识坚:认识能力很强。
③ 胜劳:胜任疲劳。
④ 中人:平常的人。《荀子·非相》:“中人羞以为友。”常资:一般的、共同的资质。
⑤ 岁时:指年龄。大较:大概情况。
⑥ 器分:才分。
⑦智用无涯(yá牙):《庄子·养生主》:“吾生也有涯(边际),而知(智)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困倦)已。”
⑧惭凫(fú扶):因凫腿之短而惭愧。凫:水鸟,俗称野鸭子。企鹤:羡慕鹤的腿长。《庄子·骈拇》:“长者不为有余,短者不为不足。是故凫胫(脚)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刘勰借此以喻作者违背自然之理,而抱不切实际的要求。
⑨ 沥(lì利)辞:精选文辞。沥:过滤以除去杂质。镌(juān捐):雕凿。
⑩ 销:消耗,损毁。
⑾ 尾闾:《庄子·秋水》:“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释文》:“尾闾,崔云:海东川名。司马云:泄海水出外者也。”
⑿ 牛山之木:《孟子·告子上》:“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赵岐注:“牛山,齐之东南山也。……濯濯,无草木之貌。”
⒀ 怛惕(dátì达替):惊恐忧惧,指害怕得不到佳作而烦恼紧张的心理状态。
⒁置砚以综述:《初学记》卷二十一引谢承《后汉书》:“王充于室内门户墙柱,各置笔砚,著《论衡》八十五篇。”
⒂ 叔通:曹褒,字叔通,东汉章帝、和帝时为侍中。怀笔以专业:《后汉书·曹褒传》载:“褒少笃志有大度,结发传充(褒父曹充)业,博雅疏通,尤好礼士。常憾朝廷制度未备,慕叔孙通汉礼仪,昼夜研精,沈吟专思,寝则怀抱笔札,行则诵习文书,当其念至,忘所之适。”
⒃ 暄(xuān宣)之以岁序:王僧达《答颜延年》:“聿来岁序暄,轻云出东岑。”暄:温,常以指春天的温暖。刘勰这里用以和下句“煎”字对举,都有煎熬之意。又《汉书·叙传》载班固《答宾戏》:“独摅意乎宇宙之外,锐思于豪芒之内,潜神默记,恒(如淳曰:恒,音亘竟之亘)以年岁。”这正是讲终年读书用思,疑刘勰或用其说,“暄”为“恒”字之误,录以备考。
⒄煎:熬,喻苦思的折磨。《抱朴子·内篇·道意》:“若乃精灵困于烦扰,荣卫消于役用,煎熬形气,刻削天和。”
⒅曹公:指曹操。为文之伤命:此话的原文已佚。
⒆陆云:字士龙,西晋文学家,陆机之弟。用思困神:陆云《与兄平原书》:“兄文章已自行天下,多少无所在,且用思困人,亦不事复及,以此自劳役。”《全晋文》卷一百零一)
【译文】
大凡青少年认识不深而志气旺盛,老年人则认识力强而气血衰弱;志气旺盛的人,思考敏锐而经得起劳累,气血衰弱的人,思考周密却损伤精神。这是一般人的资质,不同年龄的人的大概情况。至于人的才分,都有一定的限度,而智力的运用却是无边无际的;有的就像不满于鸭腿之短,而羡慕鹤腿之长,在写作中一字一字地挖空心思。于是精气消损于内,有如海水永不停止地外泄;神思损伤于外,像牛山上的草木被砍得精光。过分的惊惧紧张必将造成疾病,也就可想而知了。至于王充在门窗墙柱上放满笔墨以进行著作,曹褒在走路睡觉时都抱着纸笔而专心于礼仪,既累月不断地苦思,又整天不停地煎熬。所以曹操曾担心过分操劳会伤害性命,陆云曾感叹过分用心使精神困乏,都不是没有根据的空话。
【原文】 (三)
夫学业在勤,功庸弗怠①,故有锥股自厉②,和熊以苦之人。志于文也③,则申写郁滞④,故宜从容率情,优柔适会⑤。若销铄精胆⑥,蹙迫和气⑦,秉牍以驱龄⑧,洒翰以伐性⑨,岂圣贤之素心⑩,会文之直理哉⑾!且夫思有利钝⑿,时有通塞⒀;沐则心覆⒁,且或反常,神之方昏⒂,再三愈黩⒃。是以吐纳文艺⒄,务在节宣⒅,清和其心⒆,调畅其气;烦而即舍⒇,勿使壅滞21。意得则舒怀以命笔22,理伏则投笔以卷怀23,逍遥以针劳24,谈笑以药倦25,常弄闲于才锋26,贾馀于文勇27。使刃发如新28,凑理无滞29,虽非胎息之迈术30,斯亦卫气之一方也31。
【注释】
① 功庸弗怠:这四字和下面的“和熊以苦之人”(用熊胆和丸,以其极苦来激励勤学,是唐代柳仲郢的故事,见《新唐书·柳仲郢传》),是后人增补,不是刘勰原文。这两句未译。
②锥股自厉:《战国策·秦策一》:“(苏秦)乃夜发书,陈箧(箱)数十,得大公《阴符》(传为姜尚兵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反复研究)。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厉:鞭策。
③ 志:纪昀说:“志当作至。”译文据“至”字。
④申:伸张,舒展。郁滞:郁闷,忧郁。
⑤ 优柔:宽容,和上句的“从容”意近。适会:适应机会。《征圣》篇的“抑引随时,变通适会”,《章句》篇的“随变适会,莫见定准”,与此“适会”意同。
⑥ 销铄(shuò朔)精胆:即上文所说“精气内销”。销铄:熔化。枚乘《七发》:“虽有金石之坚,犹将销铄而挺解(散开)也,况其在筋骨之间乎哉?”精胆:犹精气。古人认为人的刚强之气出自胆,称胆气。
⑦ 蹙(cù醋)迫:逼迫。
⑧ 秉:持,拿着。牍(dú独):木简,纸。
⑨洒翰:挥笔。伐性:残害生命。《吕氏春秋·本生》:“靡曼皓齿,郑卫之音,务以自乐,命之曰伐性之斧。”
⑩ 素心:本意。
⑾ 会文:指写作。直理:正理。
⑿利钝:以兵器的锐利或不锐利,比喻文思的敏锐或迟钝。
⒀ 通塞:思路的通畅或阻塞。陆机《文赋》:“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
⒁沐则心覆:《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晋侯之竖(小吏)头须,守藏者也……求见。公辞焉以沐。(头须)谓仆人曰:沐则心覆,心覆则图反(意图相反),宜吾不得见也。”沐:洗头。
⒂ 方:正当。昏:迷糊不清。
⒃黩(dú独):《说文》:“黩,握持垢也,从黑,卖声。《易》曰:再三黩。”段注:“黩训握垢,故从黑。《吴都赋》:林木为之润默。刘注曰:黩,黑茂貌。其引申之义也。”刘勰用指神“昏”的发展,是取其引申之义,指头脑更加昏黑不清。
⒄吐纳:指写作。文艺:作文的技艺。
⒅节宣:节制作息之意。《左传·昭公元年》:“君子有四时:朝以听政,昼以访问,夕以修令,夜以安身。于是乎节宣其气,勿使有所壅闭湫底(阻塞集滞),以露(羸)其体。”杜预注:“宣,散也。”
⒆清和:《汉书·贾谊传》:“大数既得,则天下顺治,海内之气,清和咸理。”这是讲社会的清平和谐,刘勰用以指作者心境的清静和谐。
⒇ 烦而即舍:用心过度便停止。《左传·昭公元年》:“公曰:女不可近乎?对曰:节之。先王之乐,所以节百事也……物亦如之。至于烦,乃舍也已。”
21 壅(yōng庸)滞:阻塞不通畅,即上引《左传》中的“壅闭湫底”之意。孔颖达疏:“壅谓障而不使行,若土壅水也;闭谓塞而不得出,若闭门户也;湫谓气聚;底谓气止:四者皆是不散之意也。”
22 命笔:提笔写作。
23 伏:隐藏,不显露。卷怀:收藏。《论语·卫灵公》:“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刘宝楠《正义》:“卷,收也。怀与裹同,藏也。”
24 逍遥:优游自得。《庄子·让王》:“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针劳:消除疲劳。针:针刺治病,这里指医治。
25 药倦:和上句“针劳“意近。
26 弄闲于才锋:指轻松愉快地显露其才锋。弄:戏。闲:暇。
27 贾(gǔ古)馀于文勇:出售多余的写作才力。《左传·成公二年):“齐高固入晋师,桀(通“揭”,举起)石以投人。禽之,而乘其车,系桑本焉,以徇齐垒(巡行于齐军的营垒),曰:欲勇者,贾余馀勇。”杜注:“贾,卖也,言已勇有馀,欲卖之。”
28 刃发如新:《庄子·养生主》:庖丁向梁惠王说,“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磨刀石)”。
29 凑理:同腠(còu)理,肌肤的纹理。《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寒则腠理闭,气不行,故气收矣。”王冰注:“腠谓津液渗泄之所,理谓文理逢会之中,闭谓密闭,气谓卫气,行谓流行,收谓收敛也。身寒则卫气沉,故皮肤文理及渗泄之处,皆闭密而气不流行,卫气收敛于中而不发散也。”
30 胎息:古代修养身心的一种方法。《抱朴子·内篇·释滞》:“故行气或可以治百病,……其大要者,胎息而已。得胎息者,能不以鼻口嘘吸,如在胞胎之中,则道成矣。”迈术:王利器校:“迈”,作万,较胜。万术:万全之术。
31 卫气:即养气。
【译文】
在掌握学问上,是应该勤劳的,所以苏秦在读书困倦时,曾用锥子刺股以鞭策自己。至于文学创作,是要抒发作者郁闷的情怀,因此应该从容不迫地随顺着情感,舒缓沉着地适应时机。如果大量消耗精神,过分逼迫人的和气,拿着纸张驱赶自己的年龄,挥动笔杆砍伐自己的生命,这岂是圣贤的本意,写作的正理呢!何况作者的文思有敏锐和迟钝之别,写作的时机有畅通或阻塞之异;人在洗头的时候,心脏的位置有了变动,这时考虑问题还可能违反常理;当人的精神已经昏乱不清时,继续思考就必然更加糊涂。因此,从事文学创作务必适时休息,保持心情清静和谐,神气调和通畅;运思过烦就停止,不要使思路受到阻塞。意有所得便心情舒畅地写下去,想写的事理隐伏不明,就放下笔墨停止写作。在自由自在中解除劳累,用说说笑笑来医治疲倦,就能经常轻松愉快地显露其才华,有使用不完的创作力量。经常保持像新磨出来的锐利刀锋,使全身的气脉畅行无阻,这虽不是保养身心的万全之术,也是养气的一种方法。
【原文】 (四)
赞曰:
纷哉万象,劳矣千想。玄神宜宝①,素气资养②。
水停以鉴③,火静而朗④。无扰文虑,郁此精爽⑤。
【注释】
①玄神:即精神。扬雄《太玄·中》:“神战于玄,其陈阴阳。”晋范望注:“在中为心,心藏神为玄,阴阳争为战,两敌称陈,……阴阳相克,故言战也。”又《玄告》:“玄者,神之魁也。”范注:“魁,藏也,言神藏于玄之中也。”
②素气:经常的精气。素:平素。
③鉴:镜,引申为明。
④ 朗:明亮。
⑤ 郁:结,积。精爽:指清朗的精神。《左传·昭公七年》:“是以有精爽至于神明。”杜注:“爽,明也。”
【译文】
总之,天地间万事万物是纷纭复杂的,千百度思考这些现象十分劳神。人的精神应该珍惜,恒常的精气有待保养。停止奔流的水才更为清明,静止不动的火就显得明亮。要不扰乱创作的思虑,就应保持精神爽朗。
【评析】
《养气》是《文心雕龙》的第四十二篇,论述保持旺盛的创作精神问题。《养气》的“养”是保护修养的意思,“气”是与人的精神密不可分的“精气神”之气,也包括文气、才气、勇气、和气等。“气”是人体所具有的内在因素,精神则是“气”的外在表现。因此,在本篇具体论述中,或称“气”,或称“神”,或称“精气”等,大都是措辞上的变化,并无实质区别。本篇讲保持旺盛的创作精神的问题,使创作的活力常在的原则和方法。
《神思篇》曾提出关于养气的主张,《养气篇》对此作了进一步的阐述。他的“养气”的原则是“率志委和”,反对“钻砺过分”,即写作要自然,不可过分的雕琢伤气。其具体主张就是写作要“清和其心,调畅其气,烦而即舍,勿使壅滞,意得则舒怀以命笔,理伏则投笔以卷怀,逍遥以针劳,谈笑以药倦”。但同时又肯定“锥股自励”的精神,提倡学习应该刻苦钻研。因为只有平时的刻苦学习,写作时才会“从容率情,优柔适会”。
本篇有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两个方面说明养气的必要:首先就一般规律来说,人的性情不允许“钻砺过分”;其次以实际创作来印证,古今作者劳逸不同,因而作品的优劣大异。
第二部分论神伤气衰的危害。人的智慧和精力是有一定限度的,操之过急,煎熬过度,就势将“成疾”,以致“伤命”。
第三部分根据文学创作的特点讲“卫气之方”。刘勰认为,在掌握学识上,勤学苦练是应该的,但文学创作的特点是抒发情志,它本身就是一种精神活动,如果不遵循志之所至、情之所生的特点,而强逼它,损伤它,搅得头昏脑胀,就难以“理融而情畅”,写出好的作品来。
第四部分即“赞曰”,为本篇文章之小结。
至于“卫气之方”,本篇提到的“清和其气”、“烦而即舍”、“逍遥以针劳,谈笑以药倦”等,只是些一般的、消极的方法。对人的生理性能来说,适度的劳逸结合是完全必要的,但要使作者精神饱满,思绪畅通,有充沛的创作活力,就显然是仅靠保养精神,或“逍遥”、“谈笑”之类所不可能的。本篇是只就“养气”这个侧面而论,孤立起来,不仅意义不大,如果过分看重“伤神”、“伤命”之类,甚至是有害的。积极地养气,不应只是保养,而要培养加强;不仅要从生理上考虑,还要从精神上考虑。这就要结合《神思》、《体性》、《情采》、《事类》、《物色》等篇的有关论述,才能得到全面的认识。
《文心雕龙》创作论第十七篇是《养气》。关于它在《文心雕龙》理论体系中所处地位的问题,前辈后学几乎都持它为“补《神思》之未备”的观点。
龙学研究诸家,一般都认为刘勰之所以主张“养气”,是由于他认识到在写作过程中用心过度,会损害精力并伤人性命,“养气”则能使创作者保持旺盛的创作精力。
刘勰认为使创作者产生神疲气衰的不良心理状态的,是在“攻奇饰说”、“沥辞镌思”上“钻砺过分”,这正好切中了当时文学创作的不良倾向,从而具有了鲜明的现实针对性。
刘勰和同时代的钟嵘都曾谈到当时创作的歪风邪气:宋初文泳,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此近之所竟也。
刘勰针对当时创作者们的这种不良心态,提出了“养气”之说。他认为一个创作者应该拥有“从容率性,优柔适会”、“烦而即舍,勿使壅滞”、“意得则舒怀以命笔,理伏则投笔以卷怀”的良好心理状态,而不应为了文名而做诡巧华靡、浮诡雕饰之辞。剔除那种指望通过华辞丽句、奇论诡谈来追求文名的创作心理,所剩下的就是“率志”、“率情”的创作,对于在这种心理状态下“用心”的创作,刘勰并不反对。这个意义上,《养气》具有了自己的独立价值--在作家创作心理层面上具有了现实针对性。所以“养气”的功能也就不仅仅在于保持创作者的旺盛的创作精力了。
从养生学和文艺心理学及美学的角度,我们也可以体会到"体大思精"的《文心雕龙》之《养气篇》的精髓,就养气环节来说,可以将其概括为养气——调气——守气——卫气这样的四个环节。
【原文诵读】
《文心雕龙. 养气》
昔王充著述,制《养气》之篇,验己而作,岂虚造哉!夫耳目鼻口,生之役也;心虑言辞,神之用也。率志委和,则理融而情畅;钻砺过分,则神疲而气衰:此性情之数也。
夫三皇辞质,心绝于道华;帝世始文,言贵于敷奏。三代春秋,虽沿世弥缛,并适分胸臆,非牵课才外也。战代技诈,攻奇饰说,汉世迄今,辞务日新,争光鬻采,虑亦竭矣。故淳言以比浇辞,文质悬乎千载;率志以方竭情,劳逸差于万里。古人所以馀裕,后进所以莫遑也。
凡童少鉴浅而志盛,长艾识坚而气衰,志盛者思锐以胜劳,气衰者虑密以伤神,斯实中人之常资,岁时之大较也。若夫器分有限,智用无涯;或惭凫企鹤,沥辞镌思。于是精气内销,有似尾闾之波;神志外伤,同乎牛山之木。怛惕之盛疾,亦可推矣。
至如仲任置砚以综述,叔通怀笔以专业,既暄之以岁序,又煎之以日时,是以曹公惧为文之伤命,陆云叹用思之困神,非虚谈也。
夫学业在勤,故有锥股自厉;志于文也,则有申写郁滞。故宜从容率情,优柔适会。若销铄精胆,蹙迫和气,秉牍以驱龄,洒翰以伐性,岂圣贤之素心,会文之直理哉!
且夫思有利钝,时有通塞,沐则心覆,且或反常;神之方昏,再三愈黩。是以吐纳文艺,务在节宣,清和其心,调畅其气,烦而即舍,勿使壅滞,意得则舒怀以命笔,理伏则投笔以卷怀,逍遥以针劳,谈笑以药倦,常弄闲于才锋,贾馀于文勇,使刃发如新,腠理无滞,虽非胎息之万术,斯亦卫气之一方也。
赞曰:
纷哉万象,劳矣千想。玄神宜宝,素气资养。
水停以鉴,火静而朗。无扰文虑,郁此精爽。
【学习札记】
文学创作葆活力,率志委和善养气。精神爽朗资技艺,清心节宣处劳逸。
逍遥弄闲情畅怡,意得舒怀以命笔。深思熟虑避纷扰,刃发如新顺腠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