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礼拜二午睡时刻》教案

请选中你要保存的内容,粘贴到此文本框

知识与能力 

  1.初步了解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人生及其创作风格; 

  2.体会文章传达情感的方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题旨; 

  3理解细节描写与环境描写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理解本文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分析母亲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本文蕴涵的人道主义精神,感受伟大的母爱 

教学重点 

  1把握课文题旨 

  2理解细节描写与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传达情感的方式, 学习情感的处理之节制胜于放纵 。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很多人都领略过《百年孤独》中加西亚·马尔克斯异想天开,汪洋恣肆的放浪笔调,而他的另一部作品则“显示一个优秀作家内敛的功夫(余华语)”,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礼拜二午睡时刻 

二、初读感知: 

  1、 概括故事梗概 :叙述一位母亲带着年幼的女儿坐火车去拜祭误当“小偷”而被打死的儿子的故事。 

  1---14小说开端      祭拜途中 

  15-58小说发展      神父交谈 

  59-70小说高潮      准备祭拜 

  2趁机解决是不是小偷。可引导学生看儿子被杀杀那段,“疲惫,有气无力”和说“我的妈呀”等说明可能没有偷。小偷偷东西一般是有准备的。另外可让学生找出母亲对儿子的评价并朗读。 

三、分析母亲形象 :要求联系原文加以分析。 

1、礼拜二午睡时刻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幸福快乐的时刻,但对于一个人来说却不见得兴奋,这个人是谁,她做了件什么事? 

明确:母亲   祭奠当小偷的儿子     显得很镇定 

2、母亲的镇定表现在哪些地方? 

明确:“她脸上露出……神情” 

     叫女儿“尤其不许哭” 

     与神父妹妹的对话 

     介绍自己的情况 

     介绍儿子的情况 

     勇敢的面对世人异样的眼光 

思考:为什么母亲在痛失儿子之后没有任何过激的表现?难道她不爱自己的儿子吗? 

明确:她的儿子是小偷,她是小偷的母亲,她不可能表现出来,也不能表现出来,没有人会给予她同情 

      她深爱她的儿子 

3、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母亲深爱着自己的儿子? 

明确:她顶着世俗的压力来为儿子扫墓 

      她认为儿子是一个非常好的人“他很听我的话”“每吃一口饭……那个样子” 

      去为儿子扫墓,这是个很少人会来的地方(锈迹斑斑的钥匙可以看出来) 

母亲伤心吗? 

明确:伤心  “忍住悲痛”、“两眼直直”(强忍泪水的表现) 

4、分析细节,品味母爱。(听其言、观其行、察其色) 

问:小说从哪些方面来刻画母亲的?她是怎样的一位母亲? 细节描写(语言、神态) 如: 

   〓在旅途中,她一直是直挺挺地…脸上露出那种安贫若素的人惯有的镇定安详的神情。 

  〓母女俩沿着杏树荫悄悄地走进小镇,尽量不去惊扰别人的午睡。 

  〓那个女人忍住悲痛,两眼直直地盯住神父 

   〓她透过纱门朝大街上看了看,然后从小女孩的手里把鲜花夺过去,就向大门走去。 

  〓“谢谢!”那个妇女回答说。“我们这样很好。” 

  〓 她挽着小姑娘的手朝大街走去。

  明确:神态、外貌、语言、动作细节的刻画 

         贫穷、苦难、坚强、伟大、镇定 

  法国谚语:“女人固然是脆弱的,母亲却是坚强的。”

5、这样一个活得那么苦的母亲(不仅是生活而且还有精神都很苦),人们是否理解她,同情她呢? 

明确:女儿——解开左脚的鞋扣……也用脚跻拉的鞋——不理解 

      神父兄妹——两句“等到太阳落山”——逐渐理解 

      世人——围观——不理解 

为什么在知晓世人的异样眼神后,母亲还能无所畏惧、镇定勇敢地面对他人的议论 

明确:母爱的伟大 

对比课文以及前文介绍的照片,哪个母亲更令人同情?为什么?

6、研读母亲克制自己情绪的语句,体会作者节制的叙事方式。 

  例①她一直是直挺挺地背靠着。。。脸上露出那种安贫若素的人惯有的镇定安详的神情。

  明确:用坚强克制悲伤。 

  ②“拖鞋穿上!” “梳梳头!” 

    “你要有什么事,现在赶快做好!往后渴死了,你也别喝水。尤其不许哭。” 

  (分析三个感叹号的作用) 

  小结:临近小镇,心中悲痛又矛盾,用命令的口吻克制自己的脆弱,所以在语调上显得特别强硬。 

  明确:以命令克制脆弱 

  例③找到神父之后的一番对话 

  明确:以执拗克制激动 

  例④母亲是如何重复地说自己是小偷的母亲的?请说说她说这些话的神态。 

  小结:这是一位坚强隐忍的母亲,当要面对许许多多的流言蜚语时,爱确实需要莫大的勇气呀! 

  明确:以平静克制愤怒 

  例⑤母亲是如何神色自如的回忆儿子的? 

  好人、听话、吃苦 

  明确:以回忆克制痛苦 

  教师小结:马尔克斯显然不想煽情,只是想克制地叙述一件本身无需渲染就令人震撼的事情,也许对这样的一位母亲煽情只是一种罪恶。但是,从她简单的言行中,我们还是可以看出这个妇女内心隐藏的悲痛是多么刻骨铭心。也许你可以隐隐感觉到,这个妇女表面上平静地就像大地,但是内心却犹如地底下的熔岩,奔突激荡。镇静的背后隐藏着无比的悲痛和宽广的爱。 

明确:课文中的母亲    节制胜于放纵  

板 书:儿子:很好的人、听话、吃苦 

     母亲:慈爱,自尊,坚强,面对苦难的生活,拥有一种宽厚无比的忍受能力与有力的抗争精神。 

四、神父形象 ————分析神甫的三次劝告,体会劝告背后蕴涵的人道主义精神 

①当母亲说到“就是上礼拜在这儿被人打死的那个小偷,我是他母亲”时,神父有哪些变化?为什么有这些变化? 

  明确:脸刷地红了……头上开始冒汗了……咕咕哝哝地说 

  暗示着母亲内心难以忍受的痛苦。 

②找出神父几次劝阻母亲去墓地的话语并结合背景加以分析: 

  A“天太热了,你们可以等到太阳落山呢?”—— (背景:神父透过纱窗望了望万里无云的明朗的天空) 

  小结(结合背景分析):这是一般的家常搭话,是一个神父对一个普通母亲的问话。 

  明确:普通问候 

  B“等一会走吧” ——(背景:在临街的大门打开之前。。。神父一看大街上乱哄哄的反常样子,心里顿时就明白了。他悄悄地把大门关上。) 

  小结(结合背景分析):神父对这对母女充满了关切,他为了避免母亲受到伤害,才提出建议。 

  明确:关切的劝阻 

  C“等到太阳落山再去吧!” 

  小结(结合背景分析)神父试图相劝却又无能力,但可以看出神父心中道德的天平向母亲倾斜。 

  明确:无奈的劝阻 

神父:善良,富有同情心,能理解源于贫困,而从这贫困里锻造出来的自尊的高贵。 

五、主题分析 

1、母爱的伟大我们无以辩驳,但是自恃拥有伟大的母爱就可以挑战世人的道德底线,就可以无视儿子是半夜潜入别人家的恶徒,就可以忘记羞耻两个字是怎么写的吗? 

我告诉过他不要偷有家的东西吃,他很听我的话。过去他当拳击手,有时候叫人打得三天起不来床。 

解析:不相信儿子是小偷。(学生可能会有这样的误解) 

2、儿子是小偷吗? 

是。证据:腰中没有系皮带,而是系着一根麻绳,光着脚。镇上没有人认识他是谁。  响起了金属的碰击声。

不是。证据:教育,拳手

3、 面对这样的一个小偷,母亲为什么还能如此大言不惭地声称儿子是个好人?受到审判的应该是谁呢? 

补充叙述1934年发生在美国的奶奶偷面包喂养孙子受审的事件——文中的母亲不是被审判的人,而是一个审判者形象,她以自尊、坚忍的精神在拷问上镇上的人的灵魂。 

 4、小镇上的人是些怎样的人,他们的生活状况如何? 

  切入点:神父的表现和题目。 

神父的变化:不知死者姓名 拿出一把生锈的钥匙 。从最初的冷漠到为不知死者姓名而感到羞耻,到开始怀疑上帝的意志;小镇上的人也从昏睡的礼拜二午睡时刻醒来。虽然他们仍然抱着羞耻母亲的心情而来,起码他们从昏睡中醒来,走出了第一步。在小镇人的精神的清醒中母亲扮演了唤醒者的角色。

在这样的混沌蒙昧、冷漠的背景之下,作者让一个有着生命的尊严的、敢于直面苦难的母亲走入了人们的视线,以一个有着尊严的生命的个体来警醒世人。在母亲的精神的感召之下,他们的生活也随之发生了改变。  

题目:象征着小镇人的蒙昧混沌的生存状态。 

小镇人:贫穷、冷漠、蒙昧、 混沌。 

这正是文章的主旨所在:以母亲平静而尊严的面容,孱弱的身躯,逼视着小镇人从“梦中”惊醒,思考自己的命运,反思自己的行为。这也反映了作者对人民觉醒的渴盼和一个伟大作家的良心。

    文章通过一对母女去祭拜被当作小偷打死的亲人的经过,向我们展示出了母爱的执着以及神父的宽容,进一步揭示了人性中那固有的真爱。 

六、探究学习       探究作品的情感与思想的蕴涵及社会价值 

  提问:小说中,作家描写了死去的“小偷”的母亲在世人面前的镇静以及神父在这位母亲面前的不安。这种镇静与不安的“倒错”,说明了什么? 

  小结:巴尔扎克曾说:“母亲的心是一个深渊,在她的最深处你总会得到宽恕。”神父在这坚强隐忍的母亲面前也汗颜了,母亲战胜了道德,这种感情超越时空,一个被人唾弃的小偷,在他们的母亲那找到了尊严,只有漫无边际的母爱才使她面对道德舆论的时候依然一如既往的表现自己的母爱。 

  板书日本谚语:人生最美的东西之一就是母爱,这是无私的爱,道德与之相形见绌。 

七、 加西亚·马尔克斯及《百年孤独》 

  加西亚·马尔克斯(1927一)哥伦比亚魔幻现实主义作家,记者。生于马格达莱纳省阿拉卡塔卡镇。据说,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父亲是非婚生子,因不愿袭用其父本姓马丁内斯,而改用其母姓加西亚。父亲是个电报报务员兼顺势疗法医生。他自小在外祖父家中长大。外祖父当过上校军官,性格善良、倔强,思想比较激进;外祖母博古通今,善讲神话传说及鬼怪故事,这对作家日后的文学创作有着重要的影响。13岁时,他迁居首都波哥大,就读于教会学校。18岁进国立波哥大大学攻读法律,井加入自由党。1948年,哥伦比亚发生内战,保守党与自由党互相残杀,全国大乱,马尔克斯中途辍学。不久,他进入报界,任《观察家报》记者,同时从事文学创作。1954年起,任该报驻欧洲记者。1961年起,任古巴拉丁社记者。1961年至1967年侨居墨西哥,从事文学、新闻和电影工作。1971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文学博士称号,1972年获拉美文学最高奖——委内瑞拉加列戈斯文学奖,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和哥伦比亚语言科学院名誉院士称号。 

  马尔克斯作品的主要特色是幻想与现实的巧妙结合,以此来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审视人生和世界。重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百年孤独》(1967)《家长的没落》(1975)、《霍乱时期的爱情》(1985),中篇小说《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1961)、《一件事先张扬的凶杀案》(1981),短篇小说集《蓝宝石般的眼睛》(1955)、《格兰德大妈的葬礼》(1962),电影文学剧本《绑架》(1984),文学谈话录《番石榴飘香》(1932)和报告文学集《一个海上遇难者的故事》

  魔幻现实主义是本世纪五十年代前后在拉丁美洲兴盛起来的一种文学流派。这一流派的作家,执意于把现实投放到虚幻的环境和气氛中,给以客观、详尽的描绘,使现实蒙上一层光怪陆离的魔幻的外衣,既在作品中坚持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原则,又在创作方法上运用欧美现代派的手法,插入许多神奇、怪诞的幻景,使整个画面呈现出似真非真、似假非假、虚虚实实、真假难辨的风格。这种把现实与幻景溶为一体的创作方法,拉丁美洲的评论家称它为“魔幻现实主义”。 

  《百年孤独》花了18年创作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代表作,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全书内容庞杂,人物众多,情节曲折离奇,再加上神话故事、宗教典故、民间传说以及作家独创的从未来的角度来回忆过去的新颖的倒叙手法等等,令人眼花缭乱。该作品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礼拜二午睡时刻》教案  礼拜二  礼拜二词条  午睡  午睡词条  教案  教案词条  时刻  时刻词条  
教师

 用爱心换取一片真诚

1996年的夏天,作为一名优秀学生,我带着对事业的追求和对生活的向往走出了海师校园,成为了一名普通、平凡但神圣、伟大的人民教师,初为人师,内心充满激动与自豪。&...(展开)

教师

 我的作文教学策略

宁陕县蒲河九年制学校    邓意小学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此都感到棘手头痛。学生写作时经常无事可写...(展开)

教师

 高效课堂下导学案的使用之我见

在推行素质教育、实施高效课堂的情况下,为了配合教育教学改革的开展,方便广大教师的教学,我县统一编制、印发了基础教育阶段各学科课堂教学导学案。这种做法为一线教师解...(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