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未来十年:教育将如何升级和变化?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居诸不息,寒暑推移。转眼间,崭新的一年扑面而来,如期而至。2020新年,不仅仅昭告新一年开始,还拉开了新世纪又一十年的帷幕。

站立在人类的重要时间节点,未来感让我们踌躇满志,每一个人都心潮澎湃地畅想未来的世界:教育,关乎到千家万户,关系到千秋万代,未来十年会如何演变和演进呢?

素养培养将从蓝图到现实

过去十年,教育迎来了有史以来最大的挑战,那就是全球化、信息化和技术发展的速度太快,人类知识的增长速度已经远远超过我们个人的学习速度。这一特点未来不仅仅不会减缓,还会进一步地明显,这就是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主任伊藤穰一、著名记者杰夫.豪联合出了本专著《爆裂》,在此书中他们总结了未来世界三大趋势——不对称性、复杂性、不确定性。可以肯定的是,未来的社会,这三大特征将变得更加显著,影响更为深远。教育,要想适应这样的变革,系统性的组织变革在所难免。

在过去的二十年,世界教育组织和各国的教育改革正在努力适应这样的变化。重要的一个变化就是教育目标的重新定位,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素养。这样,学生才能应对当前和未来复杂世界的生存和挑战。

1996年经合组织正式提出了“知识经济”的概念,第二年开始发起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显而易见,核心素养的研究是为了应对21世纪特别是知识经济的挑战。随后,美国、新加坡、英国、澳大利亚、芬兰等国纷纷从国家教育战略和目标出发,提出了各自的核心素养框架,并积极行动起来,将核心素养的主张落实到实践层面。

2016年,由北师大林崇德教授领衔研制的中国版核心素养正式对外公布,此框架的颁布“吹皱教改一池春水”:《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相继颁布、凝练高中各学科核心素养,修改各学科课程标准的修改,改进学生的评价方式,推进单元设计教学......从实践层面积极回应着时代对于人才培养的要求,回应核心素养的改革号角。还有,我们去看看2019年的高考试卷,评估和检测学科的素养成为命题的主要方向。

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将是教育与经济和社会深入互动,同频共振的主旋律,是教育搭上时代快车的主路径。我们有理由相信,更多从学生素养培养出发的教学实践和改革将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校园和课堂。在育人目标的驱动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发生深刻的变化,更多地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能力培养。

对于知识的认知不断演进

什么才是真正的知识?人们对于这一教育领域的哲学性问题一直争论不休。对于知识的认知也一直影响着人们对于教育的认识。早在数千年前,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说过:“知识每个人都有,只需要唤醒”,他认为知识不是他传授给学生的,他所做的无非就是把学生心目中真知唤醒并挖掘出来。他的教学方法是“产婆术”,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得出观点和答案。

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泛智论主张探索将一切有用的实际知识教给一切人的理论,由此开始了以班级授课制为主要特点的工业化,批量式的教育模式。教育的任务是追求高效率、批量知识传授,以适应工业化时代的需要。

到了今天,知识概念又有了全新的变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2016年颁布的《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对于知识、学习教育有了重新的定义:“知识在有关学习的任何讨论中都是核心议题,可以理解为个人和社会解读经验的方法。因此,可以将知识广泛地理解为通过学习获得的信息、认识、技能、价值观和态度。知识本身与创造及复制知识的文化、社会、环境和体制背景密不可分。”这一论述,概述了当今全球社会变革进程中的某些趋势,张力和矛盾,以及这一过程呈现的知识前景。

2019年5月,OECD发布《学习罗盘2030》(OECD Learning Compass 2030),认为知识是学科的、跨学科的、经验的和程序的,而且还将知识与技能、态度和价值观并列作为能力的集合,应对复杂的需求,带给我们对于知识全新的认识。

知识不再是固定的,印在教科书上的文字,或者说流动在网络上的信息,还是与人个体发展的休戚相关,至关重要的的价值观和态度。这将给教育带来革命性的变化,教育的内容紧紧与人的发展联系起来,教育不仅仅是教,更是育。教育不再仅仅关注理性的、可复制的知识,还关注感性的、不可复制的知识,使得教育充满了无限的张力和软力。

21世纪最激动人心的突破,将不会来自技术,而是来源于人类对“生而为人”的本质认识。未来最重要的知识必定是不可复制的知识,如自信、选择、健康、提问、娱乐、分享、有趣,还有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合作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幸福的能力,这些才是真正的知识,也是未来学校学习的趋势。

技术发展升级教育形态

罗振宇在2020年跨年演讲中讲到:2019年的经济现象,背后本质上是因为技术进步的速度太快,而社会演化的速度太慢,这二者之间产生了摩擦。这样的摩擦也发生在教育现象。如果说今天的教育还有什么遗憾的话,那就是学校的演化远远落后于技术的发展。

未来学家凯文.凯利在谈到未来的趋势时,说到“所有的东西都在不断升级。”毫无疑问,在未来的日子,技术还将不断升级,成为促进教育变革最重要的力量之一,并呈现与教育深度融合的趋势。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升级体现在现有的技术不断优化,与实际教育教学不断契合,还体现在对于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厘清下的主动追求和升级优化。如果说二十一世纪第二个十年是教育技术蓬勃发展,广泛开发的十年的话,那第三个十年将是深度应用,深度融合的十年。

未来时代,技术的力量不仅是显性的,直接作用在学习者身上,还赋予技术更多的价值和意义,如何具有正确的义利观对待技术,如何培养学生成为理性的技术主义者等等。更为重要的是,技术还会衍生独特的价值,那就是技术应用背后所产生的大数据。英国学者维克托.迈克--舍恩伯格提到:大数据的核心是预测,大数据时代最大的转变,就是放弃对因果关系的渴求,而取而代之的是关注相互关系。大数据蕴藏着巨量的财富,为教育技术升级提供的路径指向。

技术的变革和升级最终的作用是促进教育形态的变化。学生将不再依赖传统的,人们世世代代沿袭的学习教育方式,而是采取更灵活、线上线下、个人定制式的、混合式和自主式的学习方法。过去十年涌现出“自媒体”的新词,今后“自学人”将成为学习者的重要特征,自己制定学习目标,自己寻找学习资源,自己寻找学习方式。

真实性学习将成为学习主流

面对越来越不稳定、不确定、复杂和不明确的世界,教育将决定我们的下一代是否能够接受并战胜这样的挑战,还是被这样的挑战所击败。面向生活世界的真实性学习将成为学生应对当前和未来世界挑战的重要学习方式。世界各国都在探讨和推动面向2030的教育改革,在课程领域中都聚焦真实问题的真实性学习

美国:将知识与更多地与真实世界相关:他们认为知识学习是必要基础。知识与真实世界相关能满足学生学习状态的需要,有利于在现实生活中实现知识迁移,对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有着重要作用。

芬兰:拓展课堂外的学习,并使用技术进行学习。比如,走进自然、参观博物馆、企业等,在学习环境中更多地认可游戏和虚拟环境。

日本:课改以“面向社会的课程”为理念,重视课程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联,要求各学科相互关联,幼、小、初、高各学段保持一贯性。

真实性学习不仅仅超越对于学术内容的掌握,而且学习思考与课程内容有关的现实世界,赋予了学习真正的意义和价值。教学内容的变革对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出了要求,项目化学习、从STEM走向STEAM 、跨学科整合、主题教学、以概念为本的教学、大问题教学、大单元教学等方法正在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到“飞入寻常百姓家”,日益受到全球教育界的关注,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解决基于生活世界的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些教学方法注重知识在生活场景的应用,要求学生用所学习的知识解决真实世界的问题,预演未来的生活世界,并学会像专业人士去思考和解决问题。无论从世界范围,还是国内来看,这些教学方法受到关注度越来越高,必将在未来十年,从星星之火走向燎原,成为课堂主流教学方法。

学习科学将方兴未艾

学习是如何发生的?发生的过程是怎么样的?不同的人的学习是如何差异的?教育实质上是科学。教育研究正在从经验导向转向实证和科学导向,这也是学习科学所担负的重要使命。

学习科学最根本的原理是:人脑是可塑的,是人的活动在塑造人脑的发展,人类的学习是通过种种经历给周围的事物赋予意义,形成概念。学习科学的任务就是找到大脑思考和学习的认知规律,并适当予以干预和调控,实现“因脑施教”。  

学习科学是一门综合心理学、教育学、神经学、生物学等多种学科的科学,在全世界范围内方兴未艾。美国近年来对学习科学上下了很多功夫。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就下设六个中心,研究双语、幼儿发展、空间等领域,仅这个中心就大概有800多名研究员从事学习科学的研究。

近年来,学习科学也开始进入国人的视野,北师大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内最早开展并持续引领我国脑与认知神经科学基础与应用研究的重要机构之一,近期产出了诸多富有分量的成果。2017年中国认知科学学会成立神经教育学分会,深耕学习科学。这些都是国内对于学习科学重视的结果。前教育部部长,中国神经教育学发展的重要推动者,韦钰如是说:“儿童早期教育的加强就是脑神经学家喊出来的。”

今天教育还是存在着诸多“顽症”和“痼疾”。如孩子是否一定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大量的背诵和记忆对于学生的认知发展是否有利?双语教学,与单语教学相比是否真的能够促进大脑发育?强势智能是否能够促进弱势智能的发展?人工智能是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学习科学将在今后的一个阶段厚积薄发,为人的学习提供科学合理的理论和实践支持。

创新型学校服务个性化学习

教育应着眼人类社会未来发展”,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里的这一表述,成为了中外教育领域的深刻共识。未来学校将成为未来时代的教育缩影,倡导创新方法与先进技术的融合。无论是创新方法,还是先进技术,未来学校是以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体验为主要目的。

在过去一个阶段,未来学校建设已成为学校变革的重要内容。环顾世界各国,未来学校的形态层出不穷,博物馆式学校、野趣学校、森林学校、项目化学校、STEM课程学校、可汗实验学校、混龄学校,创业型学校、研学学校.....这些学校真正颠覆了传统的学校办学模式,与高歌猛进的时代变化交相呼应,展示教育创新的无限魅力。

2500年前,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至今还影响着世界,成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指导思想,创新型学校正是因材施教的生动实践。未来社会呼唤着未来学校,未来学校塑造未来公民。技术的成熟,对于学生个性的呵护,教育本质的回归,都预示着未来学校的建设将汹涌而来,蓬勃发展。

未来学校从学生的体验出发,将在以下领域发生深刻变化:大规模的定制化成为常态;学生在移动性场所学习;教师的教学计划整合学生的社会、情感和物理需求;课堂上开展的是差异化教学;学校提供虚拟,不受限制的、多样化的学习资源;课程系统体现了生活的路径;在线学习平台支持混合学习,从而让学生站在教育的正中央。这些学校的组织、空间、教育者、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教育目标和评价体系各要素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而不仅仅是单一要素的变化。

参考文献:

面向未来的课程如何变革?美国、芬兰、日本是这样做的 /必达更好的学校建设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重磅报告:重新认识知识、学习教育/ 胡乐乐

教研不能只靠经验,应该有学习科学的支撑/程介明

未来学习已来:国际基础教育创新变革透视/祝智庭  管珏  丁振月

文 | 上海市三林东校党支部书记郑钢

编辑 | 袁曼舒

关注“第一教育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变化  变化词条  升级  升级词条  未来  未来词条  如何  如何词条  教育  教育词条  
教师

 微课学习心得体会

 微课学习心得体会一:微课学习心得体会  本学期我参加了学校微课的培训学习,使我对微课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通过微课每个老师能把自己的教学经验的精华部分简洁快...(展开)